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2)
2023(15299)
2022(12940)
2021(11836)
2020(10189)
2019(23361)
2018(22733)
2017(43365)
2016(22637)
2015(25637)
2014(25639)
2013(25415)
2012(23337)
2011(20993)
2010(21237)
2009(20211)
2008(18892)
2007(16590)
2006(14368)
2005(12915)
作者
(64317)
(54080)
(53764)
(51323)
(34137)
(26016)
(24736)
(21142)
(20464)
(19096)
(18360)
(18108)
(16951)
(16927)
(16886)
(16594)
(16039)
(15865)
(15565)
(15430)
(13372)
(13079)
(13053)
(12439)
(12392)
(12104)
(11742)
(11648)
(10852)
(10600)
学科
(112844)
经济(112744)
管理(66320)
(63671)
(53157)
企业(53157)
方法(47627)
数学(42368)
数学方法(41906)
中国(30284)
(28355)
金融(28352)
(26950)
(26275)
银行(26245)
地方(25343)
(25275)
(25002)
业经(22383)
(20697)
(20325)
(18750)
贸易(18738)
(18152)
(17743)
财务(17685)
财务管理(17644)
农业(17110)
企业财务(16806)
理论(15458)
机构
学院(328024)
大学(327593)
(146569)
经济(143728)
管理(127420)
理学(110201)
理学院(109025)
研究(108667)
管理学(107176)
管理学院(106561)
中国(87655)
(66560)
(65676)
科学(63085)
(53645)
财经(53071)
中心(52334)
(50154)
研究所(48698)
(48120)
(47845)
经济学(46766)
业大(45732)
经济学院(42041)
北京(41453)
(40747)
师范(40364)
财经大学(39461)
农业(39299)
(38693)
基金
项目(217443)
科学(172251)
基金(159688)
研究(159036)
(137670)
国家(136541)
科学基金(118521)
社会(103773)
社会科(98598)
社会科学(98571)
(84684)
基金项目(84310)
自然(75356)
自然科(73672)
自然科学(73652)
教育(73297)
自然科学基金(72347)
(70481)
资助(65364)
编号(63603)
成果(50985)
重点(49005)
(48796)
(47491)
(45640)
国家社会(43455)
课题(43337)
创新(42701)
教育部(42620)
科研(42109)
期刊
(159727)
经济(159727)
研究(95890)
中国(59050)
(52170)
学报(47046)
管理(46522)
(44764)
科学(44126)
(42294)
金融(42294)
大学(36504)
学学(34731)
农业(29442)
技术(29350)
教育(27945)
经济研究(26994)
财经(26977)
业经(24226)
(23273)
问题(20460)
技术经济(17680)
统计(17439)
(16661)
理论(16041)
(15813)
商业(15553)
(15308)
国际(14933)
世界(14849)
共检索到485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达  项卫星  刘晓鑫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国对美国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依赖逐步加深,美元本位制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在长期内能否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慧  项卫星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已经转变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十年里,中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已经趋于弱化,而竞争性则开始凸显;双边投资关系的发展深受美国政府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自特朗普执政以来更是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双边金融关系在总体上有所发展,但竞争和博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扼杀,应该而且必须是中美两国的唯一选项或"宿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项卫星  刘慧  
文章在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和再平衡问题。文章的研究结论如下:中美关系再平衡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国际投资贸易体系中地位的重构,人民币国际化和TPP、TTIP等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是中美经济关系再平衡的表征和关键手段。中国要在全球投资贸易相关指标还未受到显著影响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凭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先试先行优势,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的改革。同步推进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建设,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达  项卫星  刘晓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两国贸易关系与投资关系失衡也不断加剧。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美贸易关系失衡与投资关系失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导致二者的调整路径明显分化。在后危机时代,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及退出时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都将影响中美经济关系失衡的调整。从长期来看,中美投资关系失衡的调整将慢于贸易关系失衡的调整,但二者最终都将向均衡水平回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永刚  
2011年5月9日至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重点对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关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沟通。本文试图分析经济危机对金融、贸易、投资、货币和科技等中美核心经济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对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冠楠  项卫星  
本文认为,美国的汇率政治在客观上推动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机制的建立;而这一对话机制则为两国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提供了平台。虽然特朗普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受到美国汇率政治的制约,但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美国的汇率政治对中国的施压。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合作是进一步推动双边金融合作的重要契机。中美两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准入,以在微观层面上扩大双边金融合作的市场基础。从长远来看,中美金融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孔令锋  顾天伟  
文章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指出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认为在经济下滑趋势已得到基本遏制的后危机时代,应充分考虑短期策略与长期战略的结合,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民生领域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詹姆斯·莫里斯  
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但世界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期的。除了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之外,收入下降充其量也只是个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失业,失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欧元区要实现经济复苏,政府开支应该增加5%左右。世界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当出口急剧下降时,中国经济以几乎相同的速度继续增长。中国目前已进入设计和创新更为重要的阶段,应该更多地发明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设计自己原创的产品。中国应该没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教育非常重要。到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将减缓。未来除了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之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和连  郑川  吴钢  
推动文化产品贸易发展逐渐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2007-2011年231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品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全球文化产品贸易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后金融危机时代,传统欧美文化贸易大国较少且集中的情况开始转变,新兴国家核心地位越来越显著。中心势指标数值显示出工艺品贸易网中大国集群强度弱化,影音制品网凝聚效应增强,而出版物网的趋势并不明显。此外,在文化产品贸易格局中,我国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及资源控制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钱明才  曲绍卫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大量缩减,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立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和高校采取措施扩大留学生招生,暂时缓解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缺问题。同样,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如何从美国的留学生教育中汲取经验,缓解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所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邱琳  
中国和美国是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两大经济模式的典型。在2007年前后的金融危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在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危机前,受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宏观调控不力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在政府主导下的频繁调控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各自的货币、财政政策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恰恰反映了两国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调和,进而对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和未来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江明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主导的经济危机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基本层面,我国农村经济因此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寻找适合时代规律的发展路径,巩固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针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冲击进行了阐述,然后讨论了农村经济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意义,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马荣升  高新涛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新兴大国群体崛起,传统大国趋向衰落,国际战略力量分化重组,多极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发生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全球和地区地缘对抗色彩淡化;国际秩序酝酿结构性调整,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阳  蒙克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简玉刚  李玲  李静  
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严重肆虐,这场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更深层次的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直到现在仍然引人深思。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各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复苏增长表现出独特的区域差异。文章从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整体复苏增长的情况出发,通过选取多个复苏能力指标,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将数字图形化,并通过对比分析金融危机时的地区差异图形,得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陆地区经济复苏呈现的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