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8)
- 2023(9895)
- 2022(8190)
- 2021(7668)
- 2020(6375)
- 2019(14601)
- 2018(14451)
- 2017(26976)
- 2016(14227)
- 2015(15787)
- 2014(15601)
- 2013(15088)
- 2012(13937)
- 2011(12366)
- 2010(13041)
- 2009(12941)
- 2008(12273)
- 2007(10738)
- 2006(9942)
- 2005(9639)
- 学科
- 济(48646)
- 经济(48553)
- 管理(44479)
- 业(41464)
- 企(37330)
- 企业(37330)
- 银(34788)
- 银行(34643)
- 行(33036)
- 融(31678)
- 金融(31676)
- 制(27652)
- 中国(22815)
- 财(21545)
- 方法(17545)
- 度(15034)
- 制度(15032)
- 体(15002)
- 数学(14593)
- 数学方法(14467)
- 业经(13883)
- 务(13704)
- 财务(13668)
- 财务管理(13630)
- 体制(13325)
- 企业财务(13052)
- 业务(12347)
- 农(12287)
- 中国金融(11873)
- 贸(10690)
- 机构
- 大学(188969)
- 学院(187122)
- 济(83028)
- 经济(81155)
- 管理(68562)
- 中国(65141)
- 研究(64759)
- 理学(56215)
- 理学院(55636)
- 管理学(55017)
- 管理学院(54623)
- 财(48761)
- 京(39667)
- 财经(36128)
- 银(33982)
- 中心(32982)
- 经(32794)
- 银行(32646)
- 科学(32079)
- 所(31338)
- 江(30695)
- 行(30436)
- 经济学(27451)
- 研究所(27343)
- 财经大学(27198)
- 融(26727)
- 金融(26275)
- 农(25961)
- 北京(25564)
- 州(24899)
- 基金
- 项目(112036)
- 科学(88689)
- 研究(87992)
- 基金(82000)
- 家(68902)
- 国家(68293)
- 科学基金(59322)
- 社会(57463)
- 社会科(54648)
- 社会科学(54635)
- 省(42425)
- 基金项目(42115)
- 教育(41029)
- 划(35489)
- 编号(35464)
- 自然(34734)
- 自然科(33928)
- 自然科学(33920)
- 资助(33477)
- 自然科学基金(33360)
- 成果(31447)
- 制(28359)
- 部(26373)
- 重点(25644)
- 课题(25494)
- 性(25164)
- 国家社会(24360)
- 创(24308)
- 发(23826)
- 教育部(23782)
共检索到326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齐萌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会诱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大议题,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针对本次危机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纷纷出台了监管法案和政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着重从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法律合规部课题组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和监管的脆弱性。为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干预作用,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已成为新一轮商业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趋势。本文归纳、总结了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国际监管变革趋势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国际监管规则变化,为正在谋求转型发展和国际化的中资商业银行应对国际监管趋势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茜
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目前继地方债问题以外的一个新威胁。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最新的巴塞尔协议第三版从根本上加强了全球资本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影子银行运行情况、特点和监管体系进行对比,旨在探究我国在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上的缺陷,对加强和改进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危机 金融 创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仙慧
后危机时代,混业经营纵深层次发展的大势下,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须发挥以G20、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监管协调作用,以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为基石,以区域化监管协调为阶梯,构筑三位一体的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体系,方能弥合碎片化监管之缺。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从自身金融现实出发,靠拢国际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监管协调体系的改革进程中,维护本国金融利益。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国际协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胜邦
金融危机是金融脆弱性持续累积的结果及其集中释放的极端形式,也是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违约这一局部风险事件,金融体系内部复杂交易推波助澜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大面积断裂,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推至悬崖边缘,并进一步演化为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出口导向国家的实体经济危机。危机之后,按照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确定的改革方向,全球主要经济体联手重构国际金融监管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秀华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及时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2009年4月G20伦敦金融峰会后陆续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监管体制改革。基于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可能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造成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此次改革的整体趋势和国际经济影响,并初步判断了下一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可能出现的新动向。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改革 监管走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静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各国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势在必行。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仍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问题,建立监管的博弈模型,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从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继志
金融危机后期,美欧各国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对金融监管框架作出了重大调整,对监管权力进行了重新配置。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重视反周期监管、加强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建设、加强消费者利益保护等新的监管内容值得关注。中国应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系统性风险防范、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推进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反周期监管 消费者利益保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汤柳 王旭祥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的理念、方法和制度安排正在经历着全面的变革。本文概括并评价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六个主要方面: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与政策框架、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进展、巴塞尔银行监管新规的推行、对主权债务风险的监控、制定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建议以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复杂,本文认为欧美国家对于监管改革的论调不会逆转,发生变化的只是对改革的步伐和手段、经济复苏以及主权债务风险的缓释等诸多变量之间的权衡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监管改革 国际金融 后危机时代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光
2008年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表现之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呈现出由独立机构向政府参与的变革趋势。独立机构监管模式源于行政机构独立的理念,有利于在专业判断基础上做出监管决策、保证金融政策连续性以实现长期监管目标。金融危机反映出金融监管机构"集体失败"、市场"自我调节"失灵、"监管俘虏"现象和"公众关注"等问题。世界主要国家注重政府参与机制表现为深化政府参与程度、拓宽政府参与范围、监管权力多样化及机构整合。该机制面对的风险包括择机决策、公众反对意见及游说影响等,但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增进社会福祉,提高决策效率,因此应予提倡。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独立机构 政府参与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燕淑敏 陈斌彬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天生具有的表外性、高杠杆性和证券化运行机理,一旦疏于监管就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美英欧等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关键词:
影子银行 监管改革 系统性风险 法律风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车亮亮
道德风险作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在本次危机中所有金融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不惜践踏法律、背弃金融伦理和突破道德底线,忽视了风险的防范和责任的承担以致危机的发生。而"经济人"过度逐利、金融信息的不对称、合同的不完全及其实施障碍是引发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法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道德风险治理,秉持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价值理念,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特别保护,建立权责一致的金融法责任制度,惟此才能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道德风险 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法 创新
[期刊] 征信
[作者]
占硕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等征信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监管新举措,加强征信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监管部门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也积极采取自我改进措施。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积极借鉴,认真研究。当前,关键是要通过加快信用评级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确立独立统一的监管主体、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等措施,以建立健全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发挥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后发优势。
关键词:
征信 信用评级 监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晓艳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影子银行体系 监管改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治民 高宇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始终将为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并维持相对稳健的杠杆水平,是中国金融业在危机中保持较好表现的根本原因。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是重中之重,而这又与金融业监管高度相关。本文在剖析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的基础上,借鉴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改进经验,提出金融业监管要探索"中国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基础是稳健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