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64)
- 2023(5031)
- 2022(4300)
- 2021(4152)
- 2020(3438)
- 2019(7886)
- 2018(7832)
- 2017(14862)
- 2016(7980)
- 2015(8461)
- 2014(8531)
- 2013(8284)
- 2012(8093)
- 2011(7441)
- 2010(8240)
- 2009(7997)
- 2008(7070)
- 2007(6329)
- 2006(5766)
- 2005(5264)
- 学科
- 济(30315)
- 经济(30289)
- 管理(26029)
- 业(23325)
- 企(18951)
- 企业(18951)
- 方法(10604)
- 农(10103)
- 财(9886)
- 中国(9592)
- 数学(9341)
- 数学方法(9178)
- 策(9101)
- 制(7964)
- 及其(6688)
- 银(6583)
- 银行(6574)
- 融(6497)
- 金融(6497)
- 贸(6483)
- 贸易(6477)
- 行(6381)
- 业经(6345)
- 易(6334)
- 农业(6223)
- 政策(6012)
- 地方(5930)
- 学(5496)
- 税(5462)
- 方针(5359)
- 机构
- 学院(111229)
- 大学(109495)
- 济(49561)
- 经济(48467)
- 管理(42881)
- 研究(39892)
- 理学(35901)
- 理学院(35540)
- 管理学(35039)
- 管理学院(34805)
- 中国(32072)
- 财(25393)
- 京(23063)
- 科学(21552)
- 所(19783)
- 财经(18759)
- 中心(18265)
- 江(18015)
- 研究所(17475)
- 经(17026)
- 农(16288)
- 范(14801)
- 经济学(14795)
- 北京(14774)
- 师范(14690)
- 院(14418)
- 州(13908)
- 财经大学(13757)
- 业大(13604)
- 经济学院(13165)
- 基金
- 项目(66812)
- 科学(53293)
- 研究(52453)
- 基金(48301)
- 家(40841)
- 国家(40448)
- 科学基金(34847)
- 社会(33020)
- 社会科(31279)
- 社会科学(31273)
- 省(25357)
- 教育(24581)
- 基金项目(23926)
- 编号(22321)
- 划(21660)
- 自然(21543)
- 自然科(21041)
- 自然科学(21036)
- 资助(20867)
- 自然科学基金(20675)
- 成果(19830)
- 课题(15980)
- 部(15564)
- 重点(14825)
- 发(14668)
- 性(14439)
- 教育部(13632)
- 创(13604)
- 项目编号(13596)
- 策(13429)
共检索到181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需求政策的价值在于恢复,但对原有的经济增长路径和结构调整没有任何启动意义。相反由于过度使用需求扩张政策,导致微观主体更为相信需求扩张是政府宏观政策的常态,而会采取更规模化的扩张。需求激励只要超出了稳定经济的范围,政府过多地进行相机抉择的政策,很容易让微观主体犯上需求扩张依赖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转型,从需求扩张转向稳定需求与供给激励相结合的总量政策,这样才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完成增长路径从依赖于需求扩张的规模赶超增长向依据供给激励下的内生创新增长的路径转变。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供给激励 宏观政策 需求扩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晓华 赵志君
本文根据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把2008年以来的宏观政策分成协调一致的共识、各自为政的分歧和迫不得已的新一波宽松三个阶段,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和宏观政策演化。通过经济基本面、政府赤字、货币政策的变化趋势,本文提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特征。本文认为,在经济增长减速和政府赤字和债务率居高不下且趋势性上升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压低至零甚至负值是一种常态现象,从而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储备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是不得已的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余旭
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研究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相互影响的关系中,运用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等新定义的指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创立宏观经济分析关系式并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宏观经济 政策 金融危机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景明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世界金融动荡,同时也传导到中国,给中国无论是对虚拟经济还是对实体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当前的金融震荡首先传导到进出口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类的行业,这引起了对政策的重新思考或调整。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首先要对我国的经济走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认清国家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宏淼
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新兴市场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回顾,分析了这些危机背后的共同诱因在于:外部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缺陷和资产过度投机。中国目前在短期内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虽不甚大,但亦受到上述三方面因素冲击带来的宏观管理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稳步推进市场化、适度政府干预和宏观协调,来防范我国潜在的金融不稳定风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连平 刘涛
<正>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 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主基调,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释放了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张的积极信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和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和精准有效,宏观政策相互之间、宏观政策与非宏观政策之间都要加强协调配合。总体来看,2024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晓莲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实施了包括4万亿拉动内需的十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连续大幅度"双率"下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以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为分析工具,对上述经济政策进行了效果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救市政策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果,现行的政策实施不仅会遭遇外部时滞,而且受制于偏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有可能陷入"流动偏好陷阱",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配合使用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的综合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项松林 赵曙东
通过政策调整损失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认为负的需求冲击是构成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提,而缺乏货币政策协调的持续性扩张财政政策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对2000Q1—2010Q1的"PIIGS"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5国独立财政政策和欧元区共同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是存在冲突的。希腊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均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因而成为首个爆发危机的国家。西班牙、意大利的短期调整虽暂时缓解了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但不能解决发生危机的根本问题。而爱尔兰、葡萄牙只是短期内实施了过度的积极财政计划而造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假象。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政府债务 政策协调 误差修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殷瑾 王琼山
本文通过用1998-2005年宏观经济环境的演进中政府参与经济行为的变迁,来研究政府相关政策行为对我国上市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找到对当前应对危机政策的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八五"中后期宏观政策评析及"九五"宏观政策走势展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逄锦聚一、"八五"中后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及绩效1993-1995年为"八五"中后期。从1992年下半年到1993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曾出现过热的情况:(1)投资规模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尚航
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困境,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长期来看,是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短期来看,是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经济下滑压力过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消费者需求与企业供给的结构性扭曲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不能忽略需求侧的宏观政策,短期内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要宏观政策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 宏观政策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宇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以重创,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从两个维度看,一是疫情促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危机正由暗到明,如短期内很难解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缘政治对立、全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合作碎片化等,并埋下较为严重的潜在风险;二是疫情折射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危机,如日益扩大的债务赤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科技和贸易"脱钩"以及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未来,疫后宏观经济的复苏将迎来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内部更为精准、合理和稳健的政策协调预期,弥合政策基调与市场预期的"缺口"。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建平
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年终CNP增长12.7%,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8.9%的水平,对此国际国内经济界人士一致指出,经济高增长的原动力是投资高增长。相对于高速增长的投资,消费需求呈相对平稳的态势,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增长率仅及投资增长率的一半不到,与上年实际消费增长率基本持平,与近十年来的增长率相比只增加1.3个百分点。面对这种形势,国内一部分人士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与总需求的关联度已不高,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哲希 韩少华
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稳定"。以此为标准,本报告对2018年中国宏观政策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就经济稳定而言,虽然经济增速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应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较为疲软。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宏观政策在稳定经济尤其是稳定总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改善空间。就金融稳定而言,2018年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一定成效,流动性风险与不当的金融创新风险有所缓解,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房地产泡沫、高债务与信用违约等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防范。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宏观政策 经济稳定 金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