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3)
2023(8784)
2022(7178)
2021(6965)
2020(5349)
2019(12213)
2018(11727)
2017(21704)
2016(11421)
2015(13106)
2014(12844)
2013(13012)
2012(12273)
2011(11452)
2010(11509)
2009(11024)
2008(10020)
2007(8363)
2006(7493)
2005(6934)
作者
(31709)
(26648)
(26464)
(25421)
(16876)
(12760)
(12006)
(10363)
(10173)
(9421)
(9185)
(8904)
(8686)
(8421)
(8388)
(8305)
(8021)
(7869)
(7633)
(7301)
(6863)
(6450)
(6364)
(6043)
(5971)
(5952)
(5842)
(5543)
(5258)
(5221)
学科
(58756)
经济(58723)
管理(28086)
(25316)
方法(22816)
数学(20987)
数学方法(20883)
(18896)
企业(18896)
中国(18577)
(14238)
(13814)
贸易(13804)
(13509)
地方(12800)
业经(10511)
(10311)
金融(10309)
(10262)
(9541)
(9423)
银行(9417)
农业(9355)
(9212)
关系(8281)
(8274)
环境(8141)
地方经济(8134)
(8081)
(7596)
机构
大学(169465)
学院(168044)
(82682)
经济(81391)
研究(66130)
管理(60781)
中国(53164)
理学(51842)
理学院(51223)
管理学(50646)
管理学院(50331)
(35802)
科学(35677)
(35043)
(32838)
研究所(29892)
中心(28877)
财经(28402)
经济学(27730)
(26224)
经济学院(25024)
(23715)
北京(23386)
(23381)
(22682)
(22585)
师范(22445)
财经大学(21428)
科学院(20160)
业大(19866)
基金
项目(111294)
科学(89565)
研究(84789)
基金(83502)
(72678)
国家(72163)
科学基金(61211)
社会(57694)
社会科(54879)
社会科学(54869)
基金项目(42592)
(39404)
教育(38803)
自然(35927)
自然科(35091)
自然科学(35082)
(34865)
资助(34647)
自然科学基金(34499)
编号(32791)
成果(27581)
(27075)
重点(25894)
(25733)
国家社会(25524)
中国(25016)
教育部(23712)
课题(23600)
(23141)
人文(22166)
期刊
(89358)
经济(89358)
研究(55579)
中国(33764)
(24166)
科学(23197)
管理(22541)
(22240)
学报(22240)
(22176)
金融(22176)
教育(17894)
大学(17600)
学学(16504)
经济研究(16002)
农业(15381)
财经(14731)
(13558)
技术(13427)
国际(13269)
(12925)
业经(12230)
问题(12157)
世界(11831)
(8613)
技术经济(7944)
(7676)
统计(7676)
论坛(7676)
资源(7653)
共检索到259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阙澄宇  马斌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具有典型的"危机推动型"特征,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陷入了困境。本文探讨了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表现,认为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及相互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根源;未来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应由CMI下的双边机制向多边机制发展,并应注重汇率的协调与合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鄂冰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参与各类经济合作,对外贸易取得惊人成绩。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外贸易额大幅缩减,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得不催促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贸易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从对外贸易的视角,探讨了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的前提下,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云洁  余元洲  
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已充分暴露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衰落,超主权货币欧元也难以避免区内国家的债务危机,这是单一货币安排下货币价值稳定的要求与调节经济的职能不能协调的结果。因此,后危机时代亚洲各国应在货币二重化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亚洲货币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双层货币体制。其中上币与黄金挂钩,凭价值稳定司跨境流通之职,以各国货币为下币,担调节经济之任。双层货币体制具有很强的抗通货膨胀、御外汇风险、防金融危机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涂锐  
后危机时代加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具有多重效应,但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金融合作功能重叠、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与缺少政治互信等。东亚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中国要通过逐步建立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合作安排及金融机构、加强东亚区域政策性对话机制构建与区域债券市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加快与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进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涂锐  
后危机时代加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具有多重效应,但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金融合作功能重叠、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与缺少政治互信等。东亚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中国要通过逐步建立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合作安排及金融机构、加强东亚区域政策性对话机制构建与区域债券市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加快与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进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唐未兵  彭涛  
本文探讨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超前谋划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就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作者的若干看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邢天才  杨敏  于菁  
以环中国圈中俄印三国的战略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政治稳健持续发展的反危机对策为出发点,在美元、欧元的货币格局上大胆创意构建第三极"货币合作"机制,改变现有世界经济的金融风险结构和英美市场经济"经典模式",对于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后危机时代,应当加强中俄印经济合作,加强经济合作对货币合作的主动引导功能,将经济合作作为货币合作的基础,以中俄印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区域融资便利机制的构建、债券市场与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以及货币合作监督机制的建立作为切入点,构建中俄印三国货币合作循环模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德旭  张捷  
金融加速器理论深刻揭示了危机时期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两者之间反馈循环的微观机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通过对各国中央银行在反危机中实施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在机理以及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后得知: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治理金融危机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极易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当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或通胀压力显现时,货币政策应进行快速反应,坚持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协调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玉主  
1991年开始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即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经济合作水平与双边关系的发展存在捆绑现象。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但本文认为,后危机时期双边经济合作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只是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双边经济合作、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推动作用会逐步下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元元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以及在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势在必行的观点,并阐述了在加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洋  
本文回顾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全球中央银行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共识和在金融危机后学界对传统货币政策共识及其政策逻辑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的货币政策共识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为了重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学界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变动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央银行的"能"与"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刚  
全球金融危机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许多国家都寄希望于通过本币贬值来提振经济。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轮番实施,发达国家以及南美和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相继卷入货币冲突,而中国就处于冲突的中心。全球货币冲突如果进一步演变为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全球货币冲突的理论根源、实践及其影响,并由此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国峰  
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周期的成本收益分析格局变化,货币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周期。二是中央银行使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克服金融市场摩擦,特别是调控长期利率。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风险承担渠道。四是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有利于最大化本国福利。五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实现宏观总体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建中  
从双边货物贸易量、贸易差额、外贸依存度、双边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内贸易对危机前后中国与东盟的外贸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东盟外贸的发展趋势,即区域整体产业链分工将进一步细化、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将加速发展、加工贸易生产基地将转向东盟发展、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外贸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了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对东盟贸易政策的选择,即实施适度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均衡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以稳定外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建立CAFTA为融通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高海红  
后危机时期,东亚经济体面临包括全球经济复苏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全球新流动性形成迫使东亚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应对资本流入的风险,以及国际金融体系面临全面改革等一系列外部风险。与此同时,东亚经济体较低的投资本土倾向,外汇储备管理难题等自身的金融脆弱性,强化了外部金融风险的影响力度。本文在评估东亚货币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之上分析东亚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的缺欠,提出东亚货币合作的未来路径。论文认为现阶段可行的步骤是,以储备库增资和机制多边化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区域流动性机制,并在中期建立区域货币基金;大力鼓励在区内贸易、投资和金融救助中使用本币,增加新的本币计价的区域债券发行;区域汇率政策协调可以设定为一个开放性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