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0)
- 2023(12303)
- 2022(10555)
- 2021(9635)
- 2020(8057)
- 2019(18529)
- 2018(18314)
- 2017(34441)
- 2016(18850)
- 2015(21477)
- 2014(21751)
- 2013(22005)
- 2012(21266)
- 2011(19607)
- 2010(20257)
- 2009(18746)
- 2008(18765)
- 2007(17220)
- 2006(15496)
- 2005(14559)
- 学科
- 济(102103)
- 经济(102020)
- 管理(49207)
- 业(47422)
- 方法(35990)
- 企(34950)
- 企业(34950)
- 数学(31698)
- 数学方法(31441)
- 中国(28629)
- 地方(27141)
- 农(25971)
- 业经(20155)
- 学(19313)
- 财(18833)
- 农业(17912)
- 制(17241)
- 地方经济(16402)
- 贸(16299)
- 贸易(16289)
- 易(15648)
- 融(15172)
- 金融(15170)
- 银(14958)
- 银行(14921)
- 行(14415)
- 发(13386)
- 环境(13203)
- 和(13095)
- 理论(12203)
- 机构
- 大学(286034)
- 学院(284623)
- 济(127382)
- 经济(124604)
- 研究(107623)
- 管理(101315)
- 理学(84857)
- 理学院(83754)
- 管理学(82314)
- 管理学院(81754)
- 中国(80868)
- 科学(63552)
- 京(62351)
- 财(56824)
- 所(56297)
- 农(50497)
- 研究所(50450)
- 中心(47323)
- 江(45942)
- 财经(44069)
- 业大(40705)
- 北京(40501)
- 经济学(40252)
- 经(39695)
- 范(39580)
- 农业(39323)
- 师范(39214)
- 院(38080)
- 州(36203)
- 经济学院(35896)
- 基金
- 项目(174114)
- 科学(134991)
- 研究(129356)
- 基金(122969)
- 家(106527)
- 国家(105578)
- 科学基金(88425)
- 社会(81682)
- 社会科(77336)
- 社会科学(77313)
- 省(69165)
- 基金项目(64073)
- 教育(59502)
- 划(57754)
- 自然(54192)
- 编号(53158)
- 自然科(52866)
- 自然科学(52845)
- 自然科学基金(51879)
- 资助(51273)
- 成果(44723)
- 发(43641)
- 重点(39777)
- 部(38600)
- 课题(38269)
- 发展(35468)
- 创(35376)
- 展(34894)
- 国家社会(33392)
- 创新(33241)
- 期刊
- 济(156437)
- 经济(156437)
- 研究(93876)
- 中国(66241)
- 农(47298)
- 财(43898)
- 学报(43738)
- 科学(39995)
- 管理(38214)
- 教育(34785)
- 大学(32919)
- 农业(31772)
- 学学(30757)
- 融(30018)
- 金融(30018)
- 技术(25612)
- 经济研究(25243)
- 业经(24054)
- 财经(22903)
- 问题(20082)
- 经(19866)
- 业(17227)
- 贸(16081)
- 技术经济(16025)
- 世界(14755)
- 统计(14544)
- 国际(14507)
- 商业(13971)
- 图书(13429)
- 理论(13376)
共检索到459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文才
我国的欠薪逃匿行为严重。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者的地位,时常发生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欠薪逃匿是一种无视劳动者利益的行为。欠薪逃匿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劳动者利益,这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增加大量的社会成本。欠薪逃匿行为的发生有诸多的原因,例如,规制欠薪逃匿行为立法不足,欠薪保障配套规定不全,行政执法力度有限,欠薪逃匿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较少。还有诸多的现实因素导致用人单位欠薪逃匿行为的发生,如欠薪后续追讨的高成本,这使很多欠薪逃匿企业有恃无恐,大量追逐廉价劳动力的外资涌入。《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是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直接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使得用人单位欠薪逃匿行为的收益上升。正确...
关键词:
欠薪逃匿 法律规制 违法成本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郑强 李月胜
深圳市罗湖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1998年1月至8月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39宗,申诉人388人,标的金额189万元。其中,老板欠薪逃匿案11宗,申诉人340人,标的金额597万元。按宗数计,占总争议案件28%;按申诉人计,占总申诉人数876%;按被...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尚建华 王文珍
2011年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届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可以说,这一刑事立法,是我国司法史上劳动关系引入刑罚手段之首创,为打击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必然要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程序和刑事司法程序之间进行有效衔接。但是,在调整社会秩序手段长期行政化的我国,行政制度与刑事制度之间还存在界限模糊、衔接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合理衔接。2012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监察局和劳动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具有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爽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新法出台前后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也引发了一些"震荡"。全面、客观地判断和分析有关现象和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相关动态,对当前积极推进新法实施、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秦秋红 冉艳
试用期制度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人单位重要的人才筛选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筛选机制作用的发挥。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试用期筛选机制的原理,并结合合同法中对试用期长度、试用期待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提出了正式录用后的工资率的制定标准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试用期的筛选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建议。同时指出,要想试用期筛选机制更好的运行,用人单位应该采取多种激励考核手段、同时劳动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雇佣双方的共同努力来保证试用期筛选功
关键词:
试用期制度 筛选机制 经济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柯凯鈇
现行《劳动合同法》自2006年立法征求意见、审议通过和2008年生效实施,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也是政、商、学各界争议不断的10年。争议的实质是劳动与资本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形式是立法选择的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关系问题。其实,引起争议的关键根源在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其背后的理论渊源是经济学范式问题。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争议 经济学范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宝强
《劳动合同法》是一种共享品,弥补了《劳动法》的制度漏洞,它以优化配置资源和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符合李特尔"三重标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分配合作收益的统一。该法促使就业情况反映真实的经济绩效,为守法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环境,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制度规范。一部分人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规避和抵制,不少都是利益作怪。实施中要注意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信誉档案,发挥工会作用。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产业升级 既得利益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柯凯鈇
现行《劳动合同法》自2006年立法征求意见、审议通过和2008年生效实施,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也是政、商、学各界争议不断的10年。争议的实质是劳动与资本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形式是立法选择的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关系问题。其实,引起争议的关键根源在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其背后的理论渊源是经济学范式问题。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争议 经济学范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建武 高松茂
文章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和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护市场公平交易,而且并不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它更加有利于遵纪守法的经营者、有利于促进落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短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起到了鞭策落后、鼓励先进的作用,最终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工资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宜勇 邢伟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更为明确具体,包括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将会有所提高。当前我国应切实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劳动监察职责,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就业。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认为实施《劳动合同法》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调整我国目前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会严重损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会增加正规企业的劳动成本,也不会严重加剧失业。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社会的最终影响还要靠时间来检验。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劳动力市场 失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红波 陈世来
本文分析2008年《劳动合同法》是否会降低企业投资水平,并在宏观层面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对国有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弱;但是会显著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而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这些效应对民营上市公司存在一个"阵痛"期。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投资占比高、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多的区域。这表明,相对于具有雇员软约束的国有企业,以强化员工保护为目的的《劳动合同法》会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红波 陈世来
本文分析2008年《劳动合同法》是否会降低企业投资水平,并在宏观层面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对国有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弱;但是会显著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而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这些效应对民营上市公司存在一个"阵痛"期。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投资占比高、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多的区域。这表明,相对于具有雇员软约束的国有企业,以强化员工保护为目的的《劳动合同法》会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就政府政策而言,要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替代性的政策,以对冲《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增加的雇员负担。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云 金祥荣
近年来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呈现差距日益加大的"马太效应"。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研发、技术机会及吸收能力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累积循环的影响作用,这一累积循环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轨道",从而导致创新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实证研究还证实了研发两面性的存在,并首次证实技术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显著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庆玉
基于就业与加班时间之间可能的替代关系,利用《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雇佣的影响。基于各地历史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分组进行的双差分分析表明,《劳动合同法》具有正向加班时间效应和负向就业效应,这一结论在根据结案率及劳动合同签订率变化情况对分组进行调整的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劳动合同法》的就业效应之所以相对较弱,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企业未像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采取了资本深化、提高生产率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