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6)
2023(9010)
2022(7696)
2021(7154)
2020(6026)
2019(13927)
2018(14009)
2017(25646)
2016(14199)
2015(16157)
2014(15704)
2013(15217)
2012(14437)
2011(13157)
2010(13215)
2009(12471)
2008(12241)
2007(10786)
2006(9658)
2005(9079)
作者
(40596)
(33847)
(33677)
(32039)
(21785)
(16491)
(15490)
(12971)
(12887)
(12280)
(11591)
(11560)
(11136)
(10948)
(10745)
(10509)
(10124)
(10018)
(9963)
(9920)
(8564)
(8344)
(8255)
(7913)
(7710)
(7651)
(7609)
(7495)
(6927)
(6657)
学科
(48997)
经济(48903)
管理(43509)
(37838)
(31876)
企业(31876)
方法(17857)
(17249)
(16070)
数学(14721)
数学方法(14533)
(14415)
中国(13301)
业经(12280)
(11202)
(11162)
(10782)
贸易(10776)
(10762)
金融(10759)
(10483)
(10445)
财务(10413)
财务管理(10386)
地方(10211)
(10077)
银行(10048)
企业财务(9784)
(9563)
体制(9341)
机构
大学(199979)
学院(196119)
(78710)
经济(76873)
研究(72647)
管理(69966)
理学(58869)
理学院(58093)
管理学(57155)
管理学院(56755)
中国(56124)
(44294)
科学(42940)
(40650)
(37314)
(35020)
研究所(33408)
中心(32839)
(31384)
财经(30677)
业大(29068)
北京(28087)
(27743)
农业(27696)
(26755)
(26645)
师范(26435)
(24542)
经济学(24107)
财经大学(22745)
基金
项目(127180)
科学(99204)
研究(93819)
基金(91719)
(80715)
国家(80036)
科学基金(67151)
社会(58738)
社会科(55491)
社会科学(55475)
(48947)
基金项目(48145)
自然(43252)
教育(43249)
(42491)
自然科(42165)
自然科学(42147)
自然科学基金(41413)
编号(37827)
资助(37261)
成果(32869)
重点(29399)
(28925)
(28318)
课题(27340)
(27255)
(26435)
创新(24893)
教育部(24669)
(24614)
期刊
(92921)
经济(92921)
研究(63177)
中国(44417)
(33976)
(32624)
学报(32313)
科学(29321)
管理(27548)
大学(24971)
教育(24008)
学学(23050)
农业(21925)
(21705)
金融(21705)
财经(15476)
技术(15362)
经济研究(13953)
业经(13756)
(13346)
国际(12793)
问题(12629)
(12105)
(11949)
世界(10916)
(10127)
会计(9394)
图书(9306)
财会(9227)
现代(8986)
共检索到313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光海  杨震  
机制霸权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对这种形式的霸权的倚重呈日益增强趋势。本文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的关系的角度入手 ,对美国加强机制霸权的原因和战略意图进行了探讨 ,并以联合国安理会和北约为例 ,分析了美国对待现存国际安全机制的不同态度和政策及其所依据的标准和原则。最后 ,文章还从宏观上对美国机制霸权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袁建军  
二战以后,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地位,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具雄心的大规模国际制度建设进程,形成了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美国霸权以安全、政治、经济等领域全球性国际制度的创立为基础,以地区性军事同盟的确立为辅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利用国际机制推行霸权政策。冷战结束后,为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战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四种全球战略:新孤立主义、选择性介入、安全合作和优势战略等。未来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过程中,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对其全球战略进行全方位重塑,以期同时应对多种类型挑战,维护和强化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震  周云亨  王萍  
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日益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理所当然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发展海权持有疑虑与否定的态度,并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方向,即台湾代表的东向,南海代表的南向和印度洋代表的西向采取了遏制手段与措施。美国因此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冷战结束后太平洋已成为世界海权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分别是太平洋两岸地缘重心国家,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关系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在海权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制约与反制约斗争还将得以延续。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曹建增  
冷战的结束、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深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将深刻影响新霸权体制的建立。本文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以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为基点,对新时期霸权体制——经济霸权主义的构建作一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莉莎  
后冷战时代,美国逐渐从传统的权势霸权转向制度霸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掌管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国际经济机制,被纳入美国的制度霸权战略中。美国通过或正式或隐性的权力对IMF进行渗透,使之成为美国维持和巩固霸权地位的有力工具。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桂银  
自由国际主义是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着巨大影响的一种意识形态、国际秩序主张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不同时期,自由国际主义及其各项分支流派和理论,例如温和派和激进派,通过"旋转门"机制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纲领和议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自由国际主义始终有着两面性,包括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共识与分歧,以及扩张和参与两种政策孰重孰轻。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李睿恒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地区其他国家或域外转移,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伊拉克作为冷战后美国塑造单极霸权道路上的首个拦路者和挑战者,其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不应以时间的推移而被忽略。一方面,伊拉克是冷战后美国集中践行各类遏制与干涉手段的试验场,在美国持续塑造和护持其单极霸权地位的后期过程中,其构成了美国遏制与干涉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参考和经验来源。另一方面,伊拉克为突破美国封锁开展的外交博弈,与美国的霸权塑造形成不对称优势,深刻地影响了该进程的演变。1991~2003年期间的伊拉克构成了一面棱镜,它能从多个维度对冷战后美国塑造单极霸权的进程形成折射,对学界深化理解美国的霸权及后冷战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杜农一  
合作安全作为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赖这一发展大势的必然逻辑,体现出了冷战后国际社会在安全思维上的理性回归。它主张在国家间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以渐进、开放、非军事和机制化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目标。其中,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并践行着的新安全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合作安全思想的集中体现,有力兼顾了国家个体安全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安全利益,对于构建和平有序的国际安全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中强  
冷战后 ,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有进一步突出之势。于是 ,美国制定了对中东加强民主攻势、致力于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实行军事介入和控制等中东战略。不过 ,美国的中东战略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中东战略的实施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帆  
“9·11”事件后,美国上下为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所笼罩,倾向于为加强国家安全而采取强硬措施,即使这意味着牺牲国内公民自由。本文拟在提出公民自由、美国国家安全等概念的基础上,以冷战时期为例,分析美国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关系,希望有关结论有助于观察“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思正  
90年代开始,结束了东西方在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上长达四十余年的对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后冷战时代.但是如何概括后冷战时代的特征,还须等待历史的进展.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些情况,一时难以判断其走向,某些可能只是过渡性现象,某些可能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有助于认识后冷战时代世界经济的特征.后冷战时代的来临,远比人们预料的要快.柏林墙拆毁后,加速了东欧旧体制的崩溃,随着1991年底叶利钦替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瓦解,建立了松散的包括前十一个加盟共和国的独联体,俄罗斯走上了西方体制的道路.由于体制的变更并未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和培育,匆促地采纳西...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浩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根本变迁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与之相伴、并且初露端倪的"中美权力转移"趋势。笔者认为,中美两国二十余年来综合国力差距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内改革效率的不同,而后者又植根于后冷战时代两国国内主流政治思潮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之中。因此,本文力图对上述两个变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集中剖析导致中美两国国内改革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分析未来中美战略态势和国际格局演变新视角。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新谦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保护其国内经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美国不仅要求西欧国家将取得援助的“必要条件”写进总报告,而且还必须体现在双方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协定和《1948年对外援助法》中。不惟如此,在具体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美国又附加了诸多苛刻的条件。这样,美国的霸权和受援国的主权之间就出现了激烈碰撞。然而,由于西欧国家在战后经济重建中有求于美国,为了获得援助,它们不得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震  方晓志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作为传统的海洋强国,美国充分认识到其霸权是建立在对海洋控制的基础上的。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强化了对海洋的控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发展海权。作为连接中美两国的唯一地理媒介,海洋事务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议程。两国在海权领域不仅有矛盾,也有合作。由于太平洋成为世界海洋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两国成为世界海洋战略格局中的主要国家,这种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美海权合作主要包涵科技、经济、安全等领域,并且由于主客观因素,中美海权合作有深化的趋势,未来有可能成为推进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勇  路娟  
对外制裁作为维护霸权地位、谋取霸权利益的主要政策工具,是美国维持芯片霸权的惯用伎俩。美国通过芯片制裁意欲将我国强行排斥在芯片全球产业链之外,企图全面阻止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随着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颁布以及新一轮出口管制措施实施,我国高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将面临“卡脖子”风险,芯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将受到一定阻碍,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产业将面临不同程度冲击。对此,建议在芯片领域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提前充实“反制工具箱”,争取“全球摇摆国家”资源,大力提升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市场渗透率,实现换道超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