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4)
2023(4554)
2022(3684)
2021(3460)
2020(2502)
2019(5421)
2018(5211)
2017(9315)
2016(4702)
2015(5044)
2014(4981)
2013(4883)
2012(4496)
2011(4295)
2010(4480)
2009(3951)
2008(3623)
2007(3405)
2006(3077)
2005(2528)
作者
(13506)
(11503)
(11304)
(10745)
(7150)
(5622)
(5115)
(4487)
(4342)
(4071)
(4000)
(3868)
(3675)
(3563)
(3450)
(3392)
(3337)
(3305)
(3247)
(3243)
(2773)
(2710)
(2676)
(2671)
(2636)
(2557)
(2479)
(2448)
(2310)
(2278)
学科
(21436)
经济(21301)
(11777)
(11722)
管理(11054)
(9895)
企业(9895)
业经(9539)
农业(8008)
中国(7617)
方法(6973)
(5628)
理论(5550)
地方(5381)
(5029)
农业经济(4699)
(4557)
(4427)
发展(4145)
(4140)
社会(4078)
(3989)
数学(3778)
数学方法(3738)
建设(3534)
经济理论(3387)
收入(3288)
工作(3276)
企业经济(3260)
教育(3116)
机构
学院(70738)
大学(69273)
(26487)
经济(25844)
管理(25249)
研究(24904)
理学(21803)
理学院(21493)
管理学(21073)
管理学院(20923)
中国(17457)
科学(14839)
(14217)
(12842)
(12417)
(12109)
(11336)
师范(11252)
(11074)
中心(10982)
研究所(10856)
业大(10212)
财经(10013)
农业(9233)
师范大学(9026)
(8998)
(8950)
北京(8743)
(8534)
社会(8076)
基金
项目(47608)
科学(38038)
研究(37020)
基金(34349)
(29539)
国家(29189)
社会(25980)
科学基金(25044)
社会科(23196)
社会科学(23183)
(19016)
基金项目(18245)
教育(16827)
(15693)
编号(15680)
自然(14631)
自然科(14289)
自然科学(14287)
自然科学基金(14046)
成果(13029)
资助(12329)
课题(11016)
(10802)
重点(10718)
(10266)
国家社会(10167)
(9752)
(9509)
(9404)
(9316)
期刊
(35829)
经济(35829)
研究(21313)
中国(15618)
(14978)
学报(11816)
科学(11421)
农业(10324)
(9782)
教育(9631)
大学(9599)
学学(9034)
管理(8602)
业经(7495)
(5315)
金融(5315)
经济研究(5277)
财经(5099)
(4794)
技术(4635)
(4431)
社会(4395)
问题(4358)
农业经济(3930)
(3744)
社会科(3628)
社会科学(3628)
业大(3506)
现代(3403)
商业(3184)
共检索到107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路宝利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民族性""复杂性"与"历史性"认识不足,故在20世纪80年代采介欧美模式之时,并未就彼此之间的"契合性"展开富有价值的思想辩争,似乎"照搬"欧美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且之后针对此事并未有过深刻的"省思",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就此铸成。基于"非器文化""问题学生"等极具乡土蕴意的逻辑基点,超越以往中等职业教育在定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的"不完整",通过"双轨一元"的基本设计,秉持"通过职业而教育""通过技能而完整"与"通过完整而改造"的基本理念,贯彻涵括完整定位、完整课程、完整教学等在内的基本框架,遂而创制"完整教育"这一契合中国"乡土"的中等职业教育图景。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致宁  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和外在形式,又要理解乡土社会的明确概念。费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借鉴,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启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娜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滕修攀  张红阳  
目的:基于文化嵌入的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残疾中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积极教养量表、当代孝道量表和社会心理能力量表对476名残疾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双方的积极教养相关不显著,母亲积极教养比父亲更多;父母双方的积极教养均正向预测残疾中学生的孝道,孝道正向预测社会心理能力;孝道在父亲积极教养和社会心理能力之间有完全中介作用,在母亲积极教养和社会心理能力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积极教养通过孝道对残疾中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