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6)
- 2023(12090)
- 2022(10080)
- 2021(9310)
- 2020(7354)
- 2019(16848)
- 2018(16471)
- 2017(30313)
- 2016(16561)
- 2015(18811)
- 2014(18679)
- 2013(18737)
- 2012(18329)
- 2011(17258)
- 2010(17736)
- 2009(16366)
- 2008(16353)
- 2007(14721)
- 2006(13563)
- 2005(12626)
- 学科
- 济(79513)
- 经济(79403)
- 业(42881)
- 管理(39089)
- 农(33352)
- 中国(29189)
- 企(27748)
- 企业(27748)
- 方法(25329)
- 地方(22558)
- 数学(22249)
- 农业(22099)
- 数学方法(22046)
- 业经(19406)
- 制(17397)
- 财(16882)
- 贸(16074)
- 贸易(16054)
- 易(15582)
- 银(15376)
- 银行(15355)
- 学(15138)
- 行(15031)
- 发(15010)
- 融(14865)
- 金融(14864)
- 环境(12138)
- 发展(11839)
- 展(11802)
- 地方经济(11547)
- 机构
- 大学(246399)
- 学院(245619)
- 济(109928)
- 经济(107755)
- 研究(98179)
- 管理(85937)
- 中国(77286)
- 理学(71846)
- 理学院(70833)
- 管理学(69746)
- 管理学院(69244)
- 科学(56323)
- 京(54566)
- 财(51163)
- 所(50486)
- 农(47192)
- 研究所(45380)
- 中心(43845)
- 江(39584)
- 财经(39033)
- 范(36484)
- 师范(36185)
- 北京(35769)
- 农业(35662)
- 经(35522)
- 经济学(35217)
- 院(34554)
- 业大(34040)
- 经济学院(31640)
- 州(31220)
- 基金
- 项目(154511)
- 科学(122441)
- 研究(116695)
- 基金(112902)
- 家(98570)
- 国家(97650)
- 科学基金(81954)
- 社会(77427)
- 社会科(73108)
- 社会科学(73094)
- 省(58120)
- 基金项目(57903)
- 教育(52188)
- 划(49849)
- 自然(48464)
- 自然科(47330)
- 自然科学(47312)
- 自然科学基金(46491)
- 资助(46282)
- 编号(45973)
- 成果(40097)
- 发(39678)
- 部(35772)
- 重点(35698)
- 课题(33826)
- 国家社会(33176)
- 发展(32684)
- 展(32134)
- 创(31353)
- 中国(30923)
共检索到406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后乡土中国正面临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双重老年化的局面,伴随青壮年劳力外出流动,乡村出现空巢社会与空巢家庭,家庭养老演变为自力养老,乡村老年人主要靠自己力量来支撑养老。乡村自力养老的形成,主要有传统延续与演变、制度安排、现实压力推动和情境实践建构等机制。乡村自力养老对国家、社会和乡村家庭减轻养老负担都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正当性、公正性和养老文化建构的角度看,自力养老并非乡村养老的理想状态,而可能是乡村社会养老问题的集中体现,其限度主要表现为:诱致人们将不合理的现实视为当然,不利于正义制度的建立,有碍向善的养老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后乡土中国正面临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双重老年化的局面,伴随青壮年劳力外出流动,乡村出现空巢社会与空巢家庭,家庭养老演变为自力养老,乡村老年人主要靠自己力量来支撑养老。乡村自力养老的形成,主要有传统延续与演变、制度安排、现实压力推动和情境实践建构等机制。乡村自力养老对国家、社会和乡村家庭减轻养老负担都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正当性、公正性和养老文化建构的角度看,自力养老并非乡村养老的理想状态,而可能是乡村社会养老问题的集中体现,其限度主要表现为:诱致人们将不合理的现实视为当然,不利于正义制度的建立,有碍向善的养老文化的建构。改变乡村自力养老现状,关键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力量,既要有符合正义原则的乡村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重建乡村社会的敬老文化。无论是养老制度,还是养老文化建设,都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共同建构起敬老文化,让乡村老年人更体面地生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关键词:
村史馆 文化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关键词:
农村 社会结构 乡土社会 新乡土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关键词:
结构革命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历史转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程丽梅 程姿
2012年3月,日美欧已联合就中国稀土规制问题向WTO提起诉讼。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明确裁定中国在稀土产品的管理措施违规,例如出口关税、出口配额等。2014年8月7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宣布支持专家组报告。这一结果令整个中国社会强烈不满。但冷静下来,我们需要认真检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关键词:
乡土情结 农耕文明 亲情伦理 传统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益龙
本文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 ,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生育心态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诸如“效用最大化”、“传统文化决定论”、“生产方式决定论”以及“养儿防老”等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限制性条件。笔者认为 ,当前农民生育心态的基本特征是生男追求 ,而不是多生追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时性的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兴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武宇林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关键词:
“花儿” 乡土文化 学校教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卓雯 张天军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创造性转化 社会条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英隆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5个年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使新农村建设具有区别于以往任何农村建设运动的全球化背景、全球化思维与新的知识内涵。确立全球化下与国情农情相适应的本土化战略,旨在以乡土型技术创新促进乡村自主发展和乡村竞争力提高。乡土型企业是乡村自主创新与自主发展的“实体”与实现形式,是全球化下对传统乡村企业的超越,是全球化视野下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全球化思维下乡村企业的适用性发展模式。当今以乡土特色产品创新和优势农产品创新为主的乡土型技术创新、当地人创业、新发展理念下的乡村企业重构将构成乡土型企业发展的三股基本力量。乡土型企业的发展又是全球化下农村产业组织进步的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