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19)
- 2023(17126)
- 2022(14746)
- 2021(13717)
- 2020(11392)
- 2019(26158)
- 2018(26159)
- 2017(48868)
- 2016(26789)
- 2015(30036)
- 2014(30252)
- 2013(29427)
- 2012(27180)
- 2011(24249)
- 2010(24298)
- 2009(22400)
- 2008(21708)
- 2007(19250)
- 2006(17136)
- 2005(15102)
- 学科
- 济(100150)
- 经济(100006)
- 管理(84168)
- 业(78523)
- 企(67241)
- 企业(67241)
- 方法(42182)
- 数学(35236)
- 数学方法(34809)
- 农(28567)
- 中国(27906)
- 财(27643)
- 业经(24968)
- 技术(23730)
- 学(23438)
- 制(23317)
- 地方(23083)
- 理论(19524)
- 农业(19104)
- 环境(17342)
- 务(17223)
- 财务(17140)
- 和(17107)
- 财务管理(17107)
- 体(16739)
- 银(16656)
- 贸(16643)
- 贸易(16629)
- 银行(16607)
- 企业财务(16157)
- 机构
- 大学(374297)
- 学院(373078)
- 管理(147062)
- 济(141515)
- 经济(138083)
- 理学(126485)
- 理学院(124997)
- 研究(124247)
- 管理学(122864)
- 管理学院(122157)
- 中国(93038)
- 京(81215)
- 科学(78370)
- 财(67868)
- 所(62053)
- 江(60469)
- 农(60365)
- 中心(57199)
- 业大(56362)
- 研究所(56343)
- 财经(53225)
- 范(50966)
- 北京(50617)
- 师范(50366)
- 经(48170)
- 农业(47099)
- 州(45988)
- 院(45710)
- 技术(42306)
- 经济学(41296)
- 基金
- 项目(256658)
- 科学(201649)
- 研究(190108)
- 基金(183628)
- 家(159764)
- 国家(158397)
- 科学基金(136447)
- 社会(117738)
- 社会科(111312)
- 社会科学(111281)
- 省(102622)
- 基金项目(98098)
- 自然(88806)
- 教育(88069)
- 自然科(86672)
- 自然科学(86652)
- 划(85247)
- 自然科学基金(85105)
- 编号(78189)
- 资助(73838)
- 成果(64102)
- 重点(57540)
- 创(56315)
- 部(55864)
- 课题(55043)
- 发(54517)
- 创新(51994)
- 制(48966)
- 科研(48132)
- 大学(48119)
- 期刊
- 济(160389)
- 经济(160389)
- 研究(109775)
- 中国(80864)
- 学报(59204)
- 管理(57632)
- 农(54390)
- 科学(54331)
- 财(53295)
- 教育(49697)
- 大学(44911)
- 学学(41836)
- 农业(37550)
- 技术(36973)
- 融(31437)
- 金融(31437)
- 业经(26596)
- 财经(25619)
- 经济研究(23913)
- 经(21862)
- 图书(21191)
- 科技(20404)
- 问题(20363)
- 业(20096)
- 技术经济(18541)
- 理论(17603)
- 版(17596)
- 资源(17235)
- 现代(16890)
- 坛(16566)
共检索到558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冰梅 尹西明 陈劲 孙德强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创新联合体驱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计算等“大国智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机制。本文立足数字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求,基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创新联合体视角,以智能计算领域以创新联合体形式培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江实验室为例,采用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从“资源汇聚—主体协同—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生态融通”多维度深入分析了之江实验室及其牵头“创新联合体的联合体”驱动智能计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和机制保障,并进一步提炼了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同题共答”理论框架和机制。本研究作为首个以国家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的纵向单案例学术研究,为数字时代瞄准国家使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李博 王文海 陈丛波
国有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的相关研究,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的培育机制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国有企业如何主动培育链长职能已成为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培育的路径与机制也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基于资源赋能理论和生态构建机制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并引入“影子案例”设计,深入研究中国建材集团在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中培育链长职能的阶段特征与内在机理,探索链长职能的共同性适用边界与差异性效应显现。研究发现在充分竞争产业链中,国有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创新组织如何设置”“共同信念如何构建”与“创新联合如何管理”3个问题。这也是“链长”职能培育的3个关键问题,具体培育机制是通过组织生态内部整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内部公地资源赋能补链,治理生态内部可持续融合强链。培育路径是动态实现“技术链长—产品链长—产业链长”的身份演化。由此提出的“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现代产业链长职能培育机制模型”,不仅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链长职能培育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为我国充分竞争型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天柱 马青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段构成。其中,前序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转换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捕捉能力和重构能力,跃迁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内重构能力,扩散阶段的重点是跨组织层面生态化重构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通过接力创新完成“应用—研发”逆向突破、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构建“技术—产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培育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4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戴伟
我国高科技企业受国外限制的事件频发,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卡脖子”制约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举国体制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而,传统科技举国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风险,新时代下应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框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统筹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和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锦来 赵晨 林晨 贺俊
传统观点认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难以持续,然而这一观点与中国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经验事实相悖。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战略导向视角,构建科技战略导向驱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的过程机制,并利用过程追踪法剖析移动通信这一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战略匹配、政策驱动和系统演化3个必要构件及其关系构成科技战略导向与持续创新之间的因果链条。政府需要依据机会窗口、系统基础的变化选择规范型战略导向、聚合型战略导向与前瞻型战略导向3种战略导向形式,以实现战略与环境的匹配。科技战略导向最终以新型举国体制为载体,分别起到破解外部路径依赖、构建内部路径优势、破解内部路径惯性的作用,以驱动科技创新系统实现“框架雏形—共同价值—自组织演化”的阶段性发展,进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持续创新。本研究回应了文献对新型举国体制认识不足的同时,对于中国关键核心领域的创新赶超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震 崔曦元
进入新发展阶段,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化解“卡脖子”风险隐患的根本途径。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清华大学核研院参与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关为例,归纳高校有组织科研特点及其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作用机制,提炼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本土概念,探讨其关键优势及下一步发展空间。结果表明,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以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为主要方向,主动瞄准国家战略前沿、组建跨学科集成创新团队、贯通“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设立特殊制度、担当社会责任,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本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有组织科研理论体系,为高校参与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曾德麟 蒋丽球 欧阳桃花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科技竞争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技术创新的新阶段,复杂产品后发企业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创新主体。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铁建重工研制盾构机的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聚焦突破两类关键核心技术: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和原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两类关键核心技术所需的创新要素组合分别为面向市场应用的成长式创新要素组合和面向技术研发的攻关式创新要素组合。两类创新要素组合以及“双向链接”机制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本文揭示了创新要素组合对后发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机制,丰富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同时,本文对中国后发企业通过创新要素组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张薇玮
中国既有相关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解构尚不够清晰。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205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论文,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相关文献在2017年至2023年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封锁所导致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技术识别等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从知识论、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等4种视角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主要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及其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划分,分为驱动和制约两大类影响因素,并主要形成政府驱动、领军企业驱动和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基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基于特定产业/企业及技术范式的路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拓展,需要更精准地界定和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拓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的测度方法,开展更多跨学科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及政策的互动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雪春 佘雅月
创新联合体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识别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影响因素,实现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是有效发挥创新联合体作用的关键,但已有文献对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影响因素的识别尚不清晰。从系统角度出发,基于多主体说理论模型,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4个方面分析提炼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16个影响因素,采用二元语义-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对各因素的因果类别和重要程度展开深入研究,辨析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原因组因素和结果组因素,并综合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得分,以此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知识共创平台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素,知识共创绩效是最重要的结果因素,而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创绩效、知识共创平台、数字技术工具、网络结构、政策制度是关键因素。鉴于此,要通过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知识共创平台,以及强化政府赋能营造优良知识共创环境,以提高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效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苗泽宇 神源一也
创新联合体是开展联合创新、提升物流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实现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内外部关系嵌入的角度出发,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组织学习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组织学习-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中,强、弱关系嵌入均有利于增强组织学习和物流企业技术能力,且强关系嵌入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弱关系嵌入;组织学习能够促进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并在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与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云昭 张红兵
创新联合体是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创新组织形态,数字技术为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创新联合体知识转移过程以及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和融通创新文化等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视角下创新联合体的知识转移能够实现转移主体的知识交流融通和知识量增加;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可通过增强知识转移意愿和完善转移渠道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融通创新文化可提升知识转移意愿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数字技术通过降低知识内隐性、提升知识数字化和优化转移渠道正向驱动知识转移,同时,通过增加知识复杂性阻碍知识转移,但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长轶 许康 杨草园 谢洪明 郭蔓蔓 余正宜
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类重大创新活动,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其组织边界的演化,克服国际技术封锁和开放式创新“悖论”的双重冲击,优化重大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亟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东方电气集团G5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的实践,本文从过程机制和机理逻辑两个维度构建了理论模型,打开了企业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全过程逻辑黑箱,从边界渗透维度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厘清了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理逻辑。本文从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视角发展了组织边界理论,从组织边界的微观层面推进了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前沿研究;也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管理组织边界演化、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中国式创新管理理论亦有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