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7)
- 2023(10955)
- 2022(9759)
- 2021(9369)
- 2020(7936)
- 2019(18315)
- 2018(18526)
- 2017(35455)
- 2016(19802)
- 2015(22508)
- 2014(22582)
- 2013(22116)
- 2012(20496)
- 2011(18407)
- 2010(18389)
- 2009(16657)
- 2008(16298)
- 2007(14331)
- 2006(12411)
- 2005(10780)
- 学科
- 济(74287)
- 经济(74205)
- 管理(54159)
- 业(50384)
- 企(42520)
- 企业(42520)
- 方法(36533)
- 数学(31174)
- 数学方法(30603)
- 学(19743)
- 农(18782)
- 中国(18169)
- 财(17473)
- 业经(15845)
- 地方(14466)
- 理论(14336)
- 和(13031)
- 贸(12773)
- 贸易(12767)
- 农业(12426)
- 易(12368)
- 制(12359)
- 技术(11806)
- 环境(11498)
- 务(11495)
- 财务(11420)
- 财务管理(11394)
- 银(10970)
- 银行(10918)
- 企业财务(10717)
- 机构
- 大学(278598)
- 学院(276750)
- 管理(108795)
- 济(100802)
- 经济(98240)
- 研究(96777)
- 理学(94198)
- 理学院(93113)
- 管理学(91056)
- 管理学院(90587)
- 中国(69651)
- 科学(64589)
- 京(61905)
- 所(51355)
- 农(51253)
- 研究所(47237)
- 业大(47113)
- 财(44860)
- 中心(42962)
- 农业(40972)
- 江(40490)
- 北京(39438)
- 范(36821)
- 师范(36424)
- 财经(36283)
- 院(35755)
- 州(33156)
- 经(32844)
- 技术(32600)
- 师范大学(29424)
- 基金
- 项目(194303)
- 科学(149583)
- 基金(137716)
- 研究(137554)
- 家(122617)
- 国家(121640)
- 科学基金(102322)
- 社会(81352)
- 省(77135)
- 社会科(76937)
- 社会科学(76914)
- 基金项目(73261)
- 自然(70067)
- 自然科(68415)
- 自然科学(68397)
- 自然科学基金(67117)
- 划(65546)
- 教育(63521)
- 资助(58479)
- 编号(56713)
- 成果(46326)
- 重点(43778)
- 部(41596)
- 发(40449)
- 课题(39808)
- 创(39671)
- 科研(37753)
- 计划(37494)
- 创新(37010)
- 大学(35290)
- 期刊
- 济(108705)
- 经济(108705)
- 研究(77680)
- 中国(52456)
- 学报(51117)
- 农(45748)
- 科学(44534)
- 管理(39887)
- 大学(36998)
- 学学(34737)
- 教育(33363)
- 农业(32925)
- 财(32845)
- 技术(25679)
- 融(19735)
- 金融(19735)
- 业(17558)
- 图书(17539)
- 业经(17046)
- 经济研究(16644)
- 财经(16015)
- 业大(14393)
- 科技(14364)
- 理论(13945)
- 经(13535)
- 技术经济(13530)
- 问题(13528)
- 版(13527)
- 实践(13095)
- 践(13095)
共检索到401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乐良 伍祥 石帮志 张上都 陈文强 汤鸿钧
为提高水稻恢复性选择效率,增强恢复系的配合力,促进地方稻种资源的耐冷基因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设计了同质恢渗粳+耐冷性的水稻恢复系选育路线,开创了将耐冷性、恢复性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蕴藏的强大优势巧妙结合的水稻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育成了耐冷、强优势、稻瘟病抗性好的同质恢复系黔恢481、R467、Q431、Q568,用这些恢复系组配育成的威优481,金优431等7个高产、耐冷、稻瘟病抗性好的杂交稻组合,育出的耐冷杂交稻组合在贵州中高海拔秋风冷害频繁和稻瘟病重灾区发挥高产、稳产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甲明 欧阳亦聃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基因的产生机制,这一类基因资源可作为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桥梁",用于提高籼粳杂交稻的育性。这些理论成果促进了籼粳杂种结实率遗传改良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两系法、三系法与"籼不粳恢"、"粳不籼恢"相结合的配组模式,成为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途径。培育集绿色、营养、健康性状于一体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纲 李云武 赵德明 杨从金
恢复系1313是采用粳质粳籼中间材料与籼恢配组的方式选育而成的籼粳中间型广谱抗病恢复系,它具有配合力强、恢谱广、生育期适中、开花习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30g以上,抗病性强和再生力强等特点,经多个不育系测配的杂种F1,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永柱 陈志强 张建国 王慧 郭涛 林轩东
航恢七号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15d后,从地面种植的诱变后代群体中筛选、测恢,选育而成的优良恢复系.其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等特点.用航恢七号组配的一系列两系和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突出,其中培杂航七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彩虹 粟学俊 覃惜阴
以汕型野败不育系汕A为母本,15个籼粳中间型恢复系为父本配制的三系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穗数和结实率与对照相当,而千粒重呈显著负优势;杂种产量与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而这4个性状之间又呈极显著负偏相关。中间型父本的籼粳性与其杂种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不显著。选育株型理想、千粒重稍大、穗粒结构合理的中间型恢复系是获得更强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
杂交水稻,亚种间杂种,杂种优势,性状相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林兴华 徐福荣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亲籼型不育系 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兆建 杜超群 戴兵成 陈冬玲 陈建国 蔡得田
目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水稻育种的新战略。在获得一批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株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大规模地展示这种杂种优势和更全面地研究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的特点。方法以PSR073和PSR120为材料,对其叶龄、分蘖、开花习性及外部形态等进行观察统计,研究其生长习性。结果PSR073、PSR120在株高、穗长、粒长、粒宽、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并且具有高达83%以上的结实率;叶龄、分蘖及开花习性等方面表现出与二倍体水稻相似的特点。结论这两个多倍体水稻杂种的特点与以前报道的多倍体水稻的情况明显不同,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并没有对其生长习性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具有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秀娟 解慧芳 曹红瑞 杨桂英 谢长荣 梁康迳 孙新立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分化 遗传连锁图 QT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旭东 周开达 高克铭 陈永昌 周晓禾
杂交水稻三系选育中,恢复系是提高杂交水稻抗性和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年来杂交稻发展的主要方向。多用恢复系蜀恢162的育成及推广应用,基本能满足杂交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该恢复系同多个不同类型的三系、两用核不育系测交,能组配出不同熟期的组合;同恢复系测64、明恢63相比,蜀恢162不仅恢复力较强,且在米质和抗性上也有较大改进,所配的D优162、Ⅱ优162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通过四川省品审会审定,已示范种植20.0多万公顷。
关键词:
蜀恢162,选育,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存龙 罗龙 杨芬 韦永贵 陶永宏 董卓娅 刘娜
为了选育出配合力高的香型软米恢复系,笔者以带有云南香型软米地方品种豪木西亲缘的优质稻滇陇201和恢复系明恢63杂交,再和抗稻瘟病,含有粳稻亲缘的大粒香12号杂交,把控制香味、软米、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稻瘟病等各种性状的基因聚集在一体,经过严格加代分离筛选,首次成功选育出香味浓郁、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病和带有粳稻亲缘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恢复系文恢247,并获国家新品种权授权保护。以文恢247和龙特浦A配组,选育出香味自然参合型、产量高、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的杂交水稻品种特优247,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文恢247的香味性状是由双隐性基因控制,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直链淀粉含量为16.7%,是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克农 李泽炳 李成荃
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83.33%)和偏粳(16.67%),籼/籼、粳/粳杂种分别全数为籼和粳。籼/粳、粳/籼、籼/偏粳3类亚种间杂种在主要性状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频率和幅度分别为:株高11.111%~16.667%和0.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坚 刘炜
【目的】利用不同方法将恢复基因导入粳型优势生态型水稻中,分析各世代的遗传效应,为粳型杂种优势群的利用和丰富粳型杂交稻恢复系的遗传基础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粳型优势生态群品种高雄13号、嘉农育251和Riw-1为受体材料,以具有恢复基因的C418为供体材料,将带有恢复基因的恢复系与不同生态型杂种优势群中的品种(系)进行杂交和回交,分别对杂交和回交各世代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回交选育过程中,各性状都是F1代值最大,BC1F1值最小,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各世代主要农艺性状逐步接近亲本,
关键词:
优势生态型 杂交 回交 杂交粳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驰 韦敏益 秦钢 张月雄 罗同平 马增凤 岑贞陆 陈远孟 李振经 黄大辉
【目的】培育新的兼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且米质较优的水稻强恢复系,为选育抗病、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的亲本材料。【方法】以抗稻瘟病品种合丰占为母本,与抗白叶枯病品系粤泰占杂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获得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优良单株,再经过多代自交选育,并进行田间抗性及米质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及恢复力测试。【结果】培育出聚合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54和抗白叶枯病兼抗细条病基因xa5的多抗、优质强恢复系桂恢663。桂恢663对白叶枯Ⅳ型菌和强毒Ⅴ型菌表现为抗,对广西细条病优势菌株JZ-8表现为抗,对14个稻瘟病菌株,有12个达到1级抗性。桂恢663除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外,其余6个主要米质指标均达到国标2级标准,其与丰田1A所配抗病、高产、优质组合丰田优663通过广西品种审定。桂恢663和丰田优663谷粒具有香味。【结论】桂恢663兼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条病,且恢复力强、米质较优具有香味,是组配抗病、高产、优质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同时为水稻提供重要遗传基础材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炜 史延丽 李自超 马洪文 王坚 张洪亮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36个组合,研究杂种一代的对照优势和超中亲优势,以杂种优势值作为划分优势生态型的依据。结果表明,西北粳、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稻为优势生态类型;根据各生态型间的杂种优势值可以推测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粳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西北粳具有粒数上的优势基因,非洲IRAT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最佳优势杂种优势模式为韩国粳×日本粳、西北粳×美国粳和台湾粳×日本粳;杂种优势与形态指数差异的相关分析表明,各生态型间形态指数差异与其F1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水稻 生态型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