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93)
- 2023(7452)
- 2022(6209)
- 2021(5484)
- 2020(4508)
- 2019(9851)
- 2018(9225)
- 2017(17232)
- 2016(9515)
- 2015(10479)
- 2014(9953)
- 2013(9250)
- 2012(8062)
- 2011(7275)
- 2010(7034)
- 2009(6281)
- 2008(5942)
- 2007(5090)
- 2006(4209)
- 2005(3460)
- 学科
- 济(35429)
- 经济(35386)
- 管理(27801)
- 业(27144)
- 企(21758)
- 企业(21758)
- 方法(17778)
- 数学(16116)
- 数学方法(15935)
- 财(9786)
- 农(9628)
- 中国(9313)
- 贸(8547)
- 贸易(8547)
- 易(8345)
- 业经(8162)
- 技术(7538)
- 学(7035)
- 农业(6785)
- 环境(6283)
- 地方(6055)
- 务(6012)
- 财务(6000)
- 财务管理(5995)
- 企业财务(5741)
- 划(5678)
- 制(5511)
- 产业(5485)
- 技术管理(5371)
- 理论(5088)
- 机构
- 学院(132286)
- 大学(131883)
- 济(54423)
- 经济(53564)
- 管理(51359)
- 理学(46583)
- 理学院(46025)
- 管理学(45135)
- 管理学院(44922)
- 研究(42135)
- 中国(29249)
- 农(28147)
- 科学(28031)
- 京(25809)
- 业大(24560)
- 农业(22747)
- 财(22669)
- 所(21089)
- 研究所(19840)
- 中心(19486)
- 财经(19414)
- 江(18176)
- 经(17970)
- 经济学(17443)
- 范(16792)
- 师范(16488)
- 经济学院(16223)
- 农业大学(15911)
- 北京(15245)
- 院(15222)
- 基金
- 项目(101084)
- 科学(80733)
- 基金(75497)
- 家(68439)
- 研究(68154)
- 国家(67860)
- 科学基金(58464)
- 社会(46320)
- 社会科(44135)
- 社会科学(44126)
- 基金项目(40932)
- 省(40189)
- 自然(39413)
- 自然科(38645)
- 自然科学(38631)
- 自然科学基金(37993)
- 划(34176)
- 教育(32691)
- 资助(29066)
- 编号(25121)
- 重点(23049)
- 创(22603)
- 部(22140)
- 发(20930)
- 创新(20904)
- 国家社会(20142)
- 计划(19993)
- 科研(19938)
- 大学(19634)
- 业(19078)
共检索到173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颖
义务教育公平既包括显性层面上受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间的合理分配,又包括隐性层面上教育质量的保障,迄今为止的研究关注前者较多而后者较少。本文使用CEPS 2013—2014年对中国初中生的随机调查数据,以学生的同群效应为切入点,研究该效应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显示:(1)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同群效应对学生的成绩具有负面影响,在推广义务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加的班级和学校规模放大了该影响;(2)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与同层次学生的互动而受益,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在此过程中受损;(3)就传导机制而言,班级规模与教师特征等因素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在新时期的义务教育政策,应该从简单的数量扩张逐步转向重视质量的新方向,兼顾教育显性的机会公平和隐性的过程公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超 钟锦鹏
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是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开展小学生班级内随机排座实验,考察在随机形成的小组内学生干部同群效应对周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组内前后桌学生干部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开放度和神经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内学生干部的同群效应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群体更受益于同群效应。(3)进一步分析发现,同群效应的实证结果与精品模型契合。在作用机制上,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很好地解释了同群效应的组间异质性。分析揭示,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同群效应并增强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郭海英 贺敏 金瑜
本文通过对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测试,发现他们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长时记忆优于短时记忆;思维的速度较慢、维度较少、概念难以形成等。针对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旨在运用他们的自身特点,提高其认知能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光宝 侯艺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链式中介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日常关怀、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初中生认知能力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日常关怀、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链式中介效应。因此,为了促进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家长关怀子女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影响和塑造子女积极的自我教育期望之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梁文艳 叶晓梅 李涛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框架下,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考察父母参与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识别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具有持续影响的父母参与行为,评价当前家校合作活动对父母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向子女投入时间和精力构建闭合的代际关系,是提升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尽管这种积极效应更多体现在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参与行为上。(2)和孩子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这四项父母参与行为对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儿童自我教育期望来实现。根据自我决定理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郑力
班级规模是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班级规模对以学生成绩为代表的认知能力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于班级规模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进行探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基于CEPS2013-2014年的实证研究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非认知能力仅在某些维度存在显著性影响:以"中班"(班级规模为40-58人的班级)为参照组的准实验研究的估计结果显示,当干预为"学生进入小班"(班级规模为40人及以下的班级)时,班级规模仅对学生的"情绪控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当干预为"学生进入大班"(班级规模为58人以上的班级)时,班级规模仅对学生的"毅力"与"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方超 王顾学 黄斌
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2014~2015),借鉴教育增值模型并采用准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净影响。研究发现:1)基准回归表明信息技术利用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之间正相关,但互联网的娱乐偏好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呈反向变化关系;2)家庭信息技术利用与否受到有效需求与可能的供给两方面制约,父母对互联网有效需求的上升将推高家庭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但对子女互联网娱乐偏好的引导与规制以及未来教育期望的上升则将抑制家庭信息技术的供给;3)倾向得分匹配法揭示了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净影响落入[0.116,0.126]的取值区间,并且揭示了信息技术对认知增量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缩小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推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忆金 蔡亚芳 牛庆萱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认知能力的用户在信息搜索行为、认知路径特征以及认知转换上的差异性,理解用户在搜索即学习过程中的搜索状态和学习状态,帮助改进搜索系统的设计以更好地支持用户获取信息。[方法/过程]采用受控用户实验法,将用户根据认知能力分为两组,每组用户分别完成三种类型的信息搜索任务,使用录屏记录与出声思维法采集搜索与学习过程实验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认知能力高低程度不同的搜索者在认知转换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认知能力对搜索者的搜索行为和认知路径存在不同的影响,类比推理、逻辑判断、数量关系、常识认知、语言逻辑能力都对用户搜索行为有显著影响,逻辑判断、常识认知和语言逻辑能力在认知路径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认知能力 搜索即学习 搜索行为 认知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付亦宁
信息技术膨胀的社会,e-Learning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使用,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e-Learning学习时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元认知的视角来探析大学生e-Learning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的办法。研究使用了自编"大学生e-Learning的元认知能力测量量表"对来自苏州大学不同专业的大一至大四的22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对于大学生e-Learning的元认知能力没有影响,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元认知知识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淑婷
为了确保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对在读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学生缺乏对远程学习特点的认知,在自我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应对问题的能力欠缺导致更强的孤独感;生活和学习上的经验可以带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建议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提高学生对远程教育特色和学习要求的认知度、在远程教育中传授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为远程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的知识。最后本研究建议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学习支持尤为重要;远程教育的发展要重视其自身特色和强化学生在终身学习能力上的优势。
关键词:
远程学习 学习经历 元认知能力 自我教学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文冬 赵呈领
在当今信息时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以至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之间有何关系?我们应如何利用提高信息素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本文从信息素养与元认知能力的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许鑫凤 王骏 王洛忠
学生性别差异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与不同性别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有关。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3个区县40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增值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分位数回归探究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影响学生表现,并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主要由思维控制解释,日常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由行为控制解释。此外,后进生表现的性别差异远大于全体学生。本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要理性对待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给予男生更多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律能力,特别关注后进男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
学生表现 性别差异 非认知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春超 张承莎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根据"大五"人格指标构建非认知能力,探讨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下降。男女两性的非认知能力收入回报存在明显差异,女性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高。进一步,本文探讨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机制——社会资本效应、职业筛选效应和教育边际效应。非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强化个体的社会资本,同时有更大概率成为白领,提高教育的边际效应,进而促进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提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起艳 王宇婷 何志鹏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随迁-环境质量-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与2014—2015学年两期追踪数据,采用教育增值模型实证分析随迁对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随迁显著促进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提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这一结论。随迁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内子女的认知能力提升效应更明显。进一步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农民工子女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增强,随迁的认知能力提升效应愈加明显,但这一提升效应对高分位点的农民工子女促进作用有限。
关键词:
随迁 农民工子女 认知能力 教育增值模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起艳 王宇婷 何志鹏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随迁-环境质量-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与2014—2015学年两期追踪数据,采用教育增值模型实证分析随迁对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随迁显著促进农民工子女认知能力的提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这一结论。随迁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内子女的认知能力提升效应更明显。进一步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农民工子女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增强,随迁的认知能力提升效应愈加明显,但这一提升效应对高分位点的农民工子女促进作用有限。
关键词:
随迁 农民工子女 认知能力 教育增值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