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47)
- 2023(10342)
- 2022(8451)
- 2021(8127)
- 2020(6838)
- 2019(15874)
- 2018(15184)
- 2017(30204)
- 2016(15943)
- 2015(18035)
- 2014(17828)
- 2013(18020)
- 2012(16860)
- 2011(15277)
- 2010(15139)
- 2009(14200)
- 2008(14448)
- 2007(12698)
- 2006(10941)
- 2005(10280)
- 学科
- 济(73908)
- 经济(73828)
- 业(48890)
- 管理(46072)
- 方法(39420)
- 企(38773)
- 企业(38773)
- 数学(36439)
- 数学方法(36264)
- 银(23527)
- 银行(23382)
- 中国(22933)
- 制(22091)
- 行(22005)
- 财(21942)
- 融(18202)
- 金融(18202)
- 贸(16977)
- 贸易(16958)
- 易(16438)
- 农(16037)
- 务(14912)
- 财务(14903)
- 财务管理(14869)
- 企业财务(14373)
- 业经(13066)
- 度(12319)
- 制度(12312)
- 体(11482)
- 业务(11230)
- 机构
- 大学(234602)
- 学院(229175)
- 济(112430)
- 经济(110690)
- 管理(90723)
- 研究(79583)
- 理学(77433)
- 理学院(76669)
- 管理学(75815)
- 管理学院(75362)
- 中国(74443)
- 财(55692)
- 京(48860)
- 财经(44887)
- 科学(41377)
- 经(41369)
- 所(38932)
- 经济学(38392)
- 中心(37624)
- 研究所(34887)
- 农(34882)
- 经济学院(34877)
- 财经大学(34378)
- 江(32212)
- 北京(31530)
- 融(28997)
- 银(28589)
- 金融(28581)
- 业大(28306)
- 院(28064)
- 基金
- 项目(147635)
- 科学(118940)
- 基金(115250)
- 研究(106508)
- 家(99473)
- 国家(98755)
- 科学基金(85895)
- 社会(74122)
- 社会科(70679)
- 社会科学(70663)
- 基金项目(59286)
- 自然(54017)
- 自然科(52887)
- 自然科学(52873)
- 自然科学基金(52063)
- 省(50904)
- 资助(49605)
- 教育(48309)
- 划(44402)
- 编号(38801)
- 部(36394)
- 国家社会(33016)
- 重点(32708)
- 教育部(32375)
- 成果(31796)
- 人文(30648)
- 创(30541)
- 中国(30378)
- 发(30129)
- 性(29685)
- 期刊
- 济(113169)
- 经济(113169)
- 研究(78231)
- 融(45477)
- 金融(45477)
- 财(43515)
- 中国(43041)
- 管理(33521)
- 学报(31819)
- 科学(31427)
- 农(29975)
- 大学(25273)
- 财经(24300)
- 学学(24178)
- 经(20711)
- 经济研究(20702)
- 农业(18481)
- 贸(16375)
- 技术(15728)
- 问题(15359)
- 国际(15009)
- 业经(14670)
- 教育(13827)
- 世界(13702)
- 理论(12370)
- 统计(12163)
- 技术经济(11791)
- 业(11467)
- 策(10767)
- 实践(10660)
共检索到356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武建 周红 王晶晶
本文采用Demirgüc-Kunt&Huizinga(2004)的研究模型,验证了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市场约束效应以及同步性和隐性保险对市场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市场约束的证据,表现为银行风险增加时,存款增长率降低,说明风险越大的银行越难吸收到存款;而且银行股价的同步性越低这一相关关系的敏感度越高,说明银行向市场披露的自身信息越多,市场约束的效果越明显;而政府的支持则会降低存款增长率与风险关系的敏感度,证明了隐性保险的存在会减弱存款人风险监督的激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许友传 何佳
文章分别从价格约束、数量约束、外部环境对市场约束的影响等角度,研究了基于隐性保险体制下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行为。研究发现:(1)我国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储蓄市场不存在显著的价格约束效应,但没有证据表明一定不存在数量约束效应。(2)政府隐性保险对银行债权人的价格决策和数量决策均有显著影响,且价格决策比数量决策、短期储蓄比长期储蓄受到政府隐性保险更大的影响。(3)省会城市城商行的市场约束力度要弱于非省会城市的城商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关键词:
气候和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2008-2017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银行体系稳定效应。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抑制了)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与贷款价值比之间具有互补性,增加贷款首付比要求,有利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配合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协调两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庆君 杨炎明
能源转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考察能源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转型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相较于银行信用风险而言,能源转型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时效更长。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会受到地区资源禀赋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能源转型风险,完善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流动性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贷比指标不仅无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而且还会加剧商业银行放贷的冲动;二是流动性比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三是对于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而言,由于样本期内许多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尚未达标,因此,其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引导商业银行不再沿用存贷比指标监测、考评流动性风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将流动性风险监管与资本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监管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流动性资产规模,夯实应对流动性风险冲击的基础,从而达到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三是在推动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实际有效性的验证,不断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建辉 岳娟丽
笔者基于2008—2017年我国30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估算出银行成本效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存款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存款市场数量约束看,公司定期存款比重的增加对银行成本效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公司活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却有利于提高银行成本效率;个人定期和活期存款占比的增加均对银行成本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就存款市场价格约束看,以利息支出占比为代理变量的存款市场价格约束对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异常显著,价格约束效应明显。就不同类型银行间差异看,公司类存款比重的上升对大型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无明显数量约束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约束效应相当显著;个人类存款占比的增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不存在明显数量约束效应,但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约束效应十分突出;存款市场价格约束对大型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却产生了显著的价格约束效应。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存款市场约束 成本效率 SFA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先明 孙兆斌
为寻找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风险比较模型,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相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依照相对风险程度的高低,14家商业银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及中国银行所构成,安全性较高;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则隶属于风险最高的第三层次,是中国银行业安全的薄弱环节。由于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比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改善位于第三层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安全性的关键,应该成为当前银行业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指标体系 风险比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有为 王勇 王继娜
以来自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4年16家上市和150家非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对经济迅速下滑和商业银行基于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经济平稳期,在经济迅速下滑的收缩期,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且在经济迅速下滑期,相对于非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少的贷款损失准备。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指导,减轻我国商业银行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应区别对待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运用差别性的政策,尤其是重点做好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的指导工作。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有为 王勇 王继娜
以来自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4年16家上市和150家非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对经济迅速下滑和商业银行基于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经济平稳期,在经济迅速下滑的收缩期,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且在经济迅速下滑期,相对于非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少的贷款损失准备。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指导,减轻我国商业银行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应区别对待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运用差别性的政策,尤其是重点做好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的指导工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恒光 张龙平
以2001~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以异常贷款损失拨备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以未预期费用作为经济依赖的代理变量,验证了审计师在银行业的经济依赖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预期审计费用、总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率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没有显著影响,而未预期非审计费用则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审计师在为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业务过程中,过高的经济依赖,促使其接受了客户的盈余管理偏好,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
关键词:
审计独立性 异常贷款损失拨备 未预期费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曹国华 蒋丹璐 林川
本文以2003~2011年沪深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治理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治理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存在紧密的关联。高管薪酬高的商业银行会分配更多现金股利,而股权集中及流通股比例高的商业银行分配的现金股利较小,董事会特征对商业银行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体现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及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征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代理理论部分适用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内部治理水平,有利于形成稳定合理的股利政策,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现金股利 代理理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净息差 中介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曲洪建 张相贤 王宇明
本文以2000~2012年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特许权价值、资本监管、隐性保险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特许权价值、资本监管和隐性保险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安全性;特许权价值、隐性保险可以部分提高绩效,而资本监管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特许权价值、资本监管不能显著改善银行流动性,政府的隐性保险却可以提高银行流动性;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很小;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影响较大,却没有显著影响银行盈利性和流动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彭建刚 王舒军 关天宇
本文立足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背景,对H-S(做市商模型)利差决定模型进行调整,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利用45家商业银行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产生了影响,但利率市场化与利差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倒U型关系。整体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利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房价波动、风险约束与银行信贷——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业务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政府监管、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中国178家商业银行的证据
公司融资约束缓解: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政府管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宏观审慎政策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利率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