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44)
2023(6222)
2022(5437)
2021(5041)
2020(4513)
2019(10649)
2018(10541)
2017(20318)
2016(11673)
2015(13364)
2014(13764)
2013(13834)
2012(13179)
2011(12044)
2010(12357)
2009(11607)
2008(11959)
2007(11026)
2006(9440)
2005(8412)
作者
(37522)
(31775)
(31589)
(30180)
(20009)
(15286)
(14414)
(12321)
(11925)
(11372)
(10878)
(10645)
(10164)
(10126)
(10114)
(10060)
(9885)
(9321)
(9270)
(9187)
(8154)
(7905)
(7814)
(7235)
(7185)
(7141)
(7112)
(7064)
(6558)
(6528)
学科
(49400)
经济(49349)
管理(29689)
(29170)
方法(25580)
数学(22877)
(22653)
企业(22653)
数学方法(22549)
(14147)
(12725)
(12140)
中国(11520)
(9733)
贸易(9733)
地方(9652)
(9421)
业经(9171)
农业(9168)
(8635)
(7910)
理论(7586)
(7362)
财务(7330)
财务管理(7307)
(7210)
银行(7166)
(7071)
金融(7068)
企业财务(6832)
机构
大学(180768)
学院(178833)
(69335)
经济(67767)
管理(63997)
研究(62864)
理学(55171)
理学院(54457)
管理学(53188)
管理学院(52865)
中国(45527)
科学(42804)
(38815)
(37985)
(34447)
研究所(31760)
(31571)
业大(31416)
农业(30361)
中心(28595)
(27799)
财经(25425)
(24546)
北京(24384)
师范(24242)
(22924)
(21972)
(21802)
经济学(21659)
农业大学(19990)
基金
项目(118190)
科学(90294)
基金(84043)
研究(81285)
(75102)
国家(74525)
科学基金(61391)
社会(48950)
(46963)
社会科(46241)
社会科学(46220)
基金项目(44681)
自然(41445)
自然科(40458)
自然科学(40437)
(40203)
自然科学基金(39723)
教育(38214)
资助(35484)
编号(33071)
成果(27909)
重点(27314)
(25996)
(25466)
计划(23839)
(23654)
科研(23392)
课题(23390)
创新(22246)
大学(21687)
期刊
(74649)
经济(74649)
研究(48328)
学报(35891)
(34266)
中国(31394)
科学(30261)
大学(25978)
(24868)
学学(24693)
农业(22911)
管理(20774)
教育(17719)
技术(15246)
(13869)
金融(13869)
财经(12562)
(12271)
业经(12070)
经济研究(11759)
(11044)
(10739)
问题(10556)
业大(9523)
技术经济(9226)
统计(8881)
科技(8653)
理论(8545)
(8471)
图书(8413)
共检索到256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静  王淑培  王昕岑  李栋  
以辣木籽为原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其中辣木籽油,研究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石油醚(60~90℃)添加量和蒸馏水添加量等因素对辣木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辣木籽油的提取工艺,得到如下优化工艺: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3.2 h,石油醚(60~90℃)添加量15 m L.在此工艺条件下辣木籽油的提取率为25.12%.采用GC-MS对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辣木籽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成分为油酸、十六烷酸、辛烷和反-2-癸烯醛,其含量分别为61.53%、7.61%、7.87%和7.9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道平  甘秀海  梁志远  杨小生  
为探讨2种提取方法快速分析定性茶叶香气的可行性,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茶叶香气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Nist2008和Wiley275谱库鉴定各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利用2种提取方法共从茶叶中鉴别出74个化合物,其中固相微萃取法得到了41个化合物,而同时蒸馏萃取法得到了39个化合物,但共有的化合物为8个。结论: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茶叶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其香气特征成分主要集中在固相微萃取法所富集部分;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得到对产品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评价。但采用快速、高效、低成本、低污染的SPME-GC/MS法已能够完成对呈香物质的判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艳鹤  王成章  叶建中  周昊  
为了找出适宜的漆蜡萃取条件,进行了热回流萃取漆蜡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采用GC-MS色谱分析了陕西野漆树和江西引种日本野漆树中漆蜡脂肪酸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漆蜡萃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石油醚萃取、回流温度80℃、固液比1∶20、萃取时间60min、提取2次;两个产地的漆蜡主要由棕桐酸、油酸和硬脂酸等脂肪酸甘油酯组成,三者之和大于70%,同时都含有十三烷二酸、甘二烷二酸和二十烷二酸;陕西漆蜡中,二元酸含量为8.256%,引种的日本漆蜡二元酸含量为14.09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康业斌  商鸿生  成玉梅  
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丹皮粉粒径(A)、浸润时间(B)、氯化钠用量(C)和馏出物量(D)对丹皮酚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丹皮酚提取量的主次因素为A>D>B>C;最佳工艺条件为丹皮粉粒径0.45mm,氯化钠用量60g/kg,浸润时间3h,收集馏出物量300mL。按筛选的最优工艺重复提取2次,结果表明,第1次蒸馏丹皮酚的平均提取量达23.72g/kg,第2次蒸馏丹皮酚的平均提取量为1.69g/kg,说明第1次蒸馏基本代表了样品内丹皮酚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怡  陈鑫  林旭  郑宝东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籽精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柚籽精油得率的影响,进行最佳工艺优化;同时对柚籽精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为16 L.h-1、萃取时间1 h,精油得率达33.90%。气象色谱分析表明,柚籽精油中饱和脂肪酸占32.11%、不饱和脂肪酸占66.6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尉芹  马希汉  徐明霞  
对干馏法制取、不同温度段采集到的杨树木醋液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并对高温度段的化学成分用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300℃温度段木醋液除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差于对照庆大霉素外,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抗菌素;300~510℃温度段木醋液抑菌效果均好于对照庆大霉素,说明高温度段的木醋液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300~510℃收集的木醋液约含有41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酸类、酚类、酮类、醇类、醛类和酯类等。在所有化合物中,乙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17.10%,其次为苯酚,含量为11.36%。初步分析确定其抑菌活性成分为乙酸和酚类物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余学军  田荆祥  
浙江速生杉木平均气干含水率为10.96%,灰分含量为0.72%,热水抽出物含量为4.03%,1%氢氧化钠抽出物含量为15.92%,苯醇抽出物含量为4.29%,木质素含量为31.41%,多戊糖含量为10.0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元  仲利涛  
杉木精油在杉木体内的分布(化学成分与含量)是随原料产地、树源品种及其部位、提取条件与方法不同而不同。通过气质联用,分离出36个色谱峰,共鉴定出23种化合物的吸收特征峰,占该精油总量的90.758%,杉木心材精油主要成分为柏木醇,含量高达67.355%,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 ,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香气总量损失了 89.84% ,香气组分损失了6 4.15 % ,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 .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 ,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媛  胡铁  谭云  吴红  徐蜜  黎继烈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香茅精油,试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Nacl用量对香茅精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香茅精油的水蒸汽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选用新鲜香茅叶片,在料液比1︰45、Nacl用量9%条件下,提取180 min,香茅精油得率(2.53±0.08)%。采用GC-MS联用仪对香茅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29种组分,鉴定并确定了其中的28个组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E-柠檬醛(峰面积百分比为39.04%),其次是Z-柠檬醛(峰面积百分比为35.18%)、β-月桂烯(峰面积百分比为11.1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 媛1  胡 铁2  谭 云1  吴 红3  徐 蜜1  黎继烈1  
摘 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香茅精油,试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Nacl 用量对香茅精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香茅精油的水蒸汽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选用新鲜香茅叶片,在料液比 1 ︰ 45、Nacl 用量 9% 条件下,提取 180 min,香茅精油得率 (2.53±0.08)%。采用 GC-MS 联用仪对香茅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 29 种组分,鉴定并确定了其中的 28 个组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E- 柠檬醛(峰面积百分比为 39.04%),其次是 Z- 柠檬醛(峰面积百分比为 35.18%)、β- 月桂烯(峰面积百分比为 11.1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俊换  周建平  胡尧超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油茶籽壳的主要成分,并用不同方法处理油茶籽壳后测定其主要成分,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处理后油茶籽壳的细胞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油茶籽壳中水分占11.07%,灰分占1.02%,粗脂肪占2.53%,粗蛋白占2.70%,还原糖占1.59%,茶皂素占10.68%,半纤维素占22.00%,纤维素占17.32%,木质素占31.35%,油茶籽壳的成分处理前、后有所变化;油茶籽壳的细胞壁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组成,且每部分都呈层状结构,半纤维素分布于细胞壁的内层,纤维素分布于细胞壁的中层,木质素分布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层状结构之间和细胞壁的外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波华  马英姿  杨蕾  张慧  宋荣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含笑花精油,分别采用平板菌落法和滤纸片法检测精油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并运用GC/MS法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含笑花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总状毛霉抑制效果较佳,抑菌率分别达70.36%、60.24%和65.5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米根霉无抑制效果;从含笑花精油中分离鉴定出30种化合物,其中脂肪族化合物14种、萜烯类化合物16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毛巧芝  赵忠  马希汉  
【目的】以杏树枝为原料热解制取木醋液,研究其抑菌活性和理化性质,为将杏树枝木醋液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干馏热解的方法,依据木材热解的理论分别在90~170,170~370和370~450℃3个温度段收集粗制木醋液,经过静置、木炭粉吸附杂质、过滤等过程得到精制木醋液,并对其pH、有机酸含量和密度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然后以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和小麦赤霉病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兴耀  欧阳建文  刘东波  阳国平  王仁才  王辉宪  袁洪  
以刺葡萄种子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刺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种子粉碎粒径0.40~0.53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12MPa,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为13.5%.GC/MS分析显示,刺葡萄籽油成分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为主,含量为82.32%;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9.03%,3.2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