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992)
2023(21836)
2022(18616)
2021(17440)
2020(14556)
2019(33140)
2018(32623)
2017(62879)
2016(34037)
2015(37912)
2014(37645)
2013(36930)
2012(34354)
2011(30961)
2010(31155)
2009(28865)
2008(27816)
2007(24601)
2006(21839)
2005(19619)
作者
(98349)
(81429)
(80751)
(76873)
(51962)
(39089)
(36968)
(31926)
(31179)
(29243)
(27760)
(27580)
(25852)
(25788)
(25433)
(25348)
(24338)
(24086)
(23492)
(23436)
(20217)
(20145)
(19952)
(18726)
(18468)
(18213)
(18213)
(18023)
(16393)
(16017)
学科
(131705)
经济(131562)
管理(96167)
(94735)
(76608)
企业(76608)
方法(57403)
数学(49930)
数学方法(49298)
中国(42325)
(37385)
(37288)
银行(37237)
(36793)
(35547)
(34101)
金融(34099)
(32601)
地方(31325)
业经(30601)
(27034)
(26237)
贸易(26214)
(25449)
农业(25146)
(23590)
财务(23503)
财务管理(23448)
企业财务(22284)
理论(22250)
机构
学院(469724)
大学(469238)
(189549)
经济(185293)
管理(182584)
研究(160769)
理学(156245)
理学院(154512)
管理学(151713)
管理学院(150877)
中国(133742)
(100194)
科学(98454)
(91545)
(82495)
(80994)
中心(76572)
研究所(73469)
财经(71898)
业大(71100)
(71015)
(65416)
农业(64632)
北京(63577)
(60592)
师范(59903)
(58207)
(58131)
经济学(57287)
财经大学(53580)
基金
项目(316718)
科学(247879)
基金(229055)
研究(228611)
(200809)
国家(199097)
科学基金(170366)
社会(143814)
社会科(136329)
社会科学(136296)
(123628)
基金项目(120753)
自然(111916)
自然科(109332)
自然科学(109303)
自然科学基金(107318)
教育(105241)
(104630)
资助(95206)
编号(92887)
成果(75187)
重点(71234)
(69460)
(69344)
(65614)
课题(64341)
创新(61270)
科研(60938)
教育部(59318)
国家社会(58926)
期刊
(207117)
经济(207117)
研究(144045)
中国(96151)
学报(76307)
(74971)
(70002)
(69811)
金融(69811)
科学(68414)
管理(66814)
大学(57872)
学学(54874)
教育(50251)
农业(49417)
技术(39633)
财经(35077)
业经(34434)
经济研究(33325)
(30022)
问题(26606)
(25388)
理论(23371)
科技(22174)
(21990)
(21889)
图书(21749)
技术经济(21591)
实践(21308)
(21308)
共检索到717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懿行  梁万泉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同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盈利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加剧其信用风险的隐患。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9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同业业务结构与规模双重视角研究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同业业务在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信用风险呈"U型"关系;二是同业业务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三是同业业务在金融监管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商业银行要合理有效开展同业业务,加强同业资产业务风险管理能力。二是监管部门要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有序发展同业相关业务。三是监管部门要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穿透式的银行微观审慎监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峰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整理的金融科技创新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化调节作用,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对比分析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渠道,发现金融科技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比较显著,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另外,将金融科技创新划分为六个子类别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交易类金融科技创新比区块链、物联网以及网络安全类金融科技创新更能显著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喆  
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是当今现代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对当今网上银行发展对货币政策和监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对网上银行发展监管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货币政策所应考虑的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婷婷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从传统信用拆借演变为类信贷业务,一些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实施监管套利、风险资产出表,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原有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形成干扰,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使用25家A股上市银行2008-2018年数据,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上,同业业务能够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强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上述影响并同时对于不同银行伴有异质性。实证结论验证了理论推演的假设: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并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具有强化作用;同业业务对大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有限,但对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表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分析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小银行对货币宽松与否更为敏感,其同业业务发展程度与货币宽松情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监管政策应当更加关注银行体系分层结构下的同业业务发展引导,尤其是对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应当逐步引导同业业务占比较高银行压缩同业资产,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肖崎  阮健浓  
银行同业业务是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业务。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银行同业业务在给微观主体带来利润和效率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2013年我国银行业出现的两次"钱荒"事件充分暴露了同业业务存在的风险隐患,金融监管部门必须重视同业业务所产生的系统关联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成珍  宋锦玲  
文章建立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数理模型,并创新地将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引入到模型中,证明了在存在资本约束和不存在资本约束的条件下,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新型银行同业业务,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文章还基于2007-2014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法(GMM),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此外,经过实证检验得出资产规模越小、资产充足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弱的商业银行分别在存贷款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越倾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成珍  宋锦玲  
文章建立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数理模型,并创新地将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引入到模型中,证明了在存在资本约束和不存在资本约束的条件下,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新型银行同业业务,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文章还基于2007-2014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法(GMM),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此外,经过实证检验得出资产规模越小、资产充足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弱的商业银行分别在存贷款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越倾向于从事创新型银行同业业务。因此,研究建议监管部门注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加强监管部门的合作,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冰晓  刘阳  童中文  
本文采用2003~2013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GMM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该风险承担渠道受银行审慎监管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覆盖率与风险资产占比衡量的银行风险承担成负相关关系,流动性比例与其比成正相关关系。(3)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越高(监管力度越大)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风险承担影响的敏感性越弱,其中前三者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增加,而流动性监管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降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阮健弘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随着金融深化而发展变化。随着金融深化的发展,金融稳定愈发重要,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体制要与金融深化水平相适应金融深化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以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金融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多数发展中国家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以低利率、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政策等为工业部门融资,使得储蓄不足、资本匮乏与低效率配置并存,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就是"金融抑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雯霞  
我国影子银行结构日趋复杂化,不确定影响因素随之增加,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当中的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有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基于IS-LM模型和CC-LM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货币供给量以及居民物价生活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天奇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银行理财业务与商业银行自营业务联系密切,探究银行理财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28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样本数据,实证检验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1)银行理财显著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2)银行理财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银行理财显著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但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不显著;(3)《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降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基于此,提出优化银行理财投资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快理财子公司设立等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凯  张源  
现代中央银行,一般总是与“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一旦有大量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倒闭,或者出现通货膨胀,公众就会认为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不力,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总阐”和“金融警察”的形象就会遭受损害。其实,...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熊丹  郑亚平  石慧  
本文对银行在受到准备金和资本双重约束下的信贷供给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15家商业银行1998—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等金融监管政策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效应,从而使得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监管要求之间出现冲突,这一冲突将显著弱化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为化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冲突,应在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强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配合,发挥两者合力,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宇  
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扩张近年来,世界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选择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超低利率政策。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到2008年12月将基准利率由5.25%降至0~0.25%,此为美联储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姚舜达  朱元倩  
通过引入两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分析框架,分别测度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创新型经营模式下的经营超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Tob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模式下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重点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双重约束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对银行提升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效率具有积极影响;但在创新型经营模式下,该积极影响及其敏感性有所减弱。因此,面对新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有必要改进监管指标,配合货币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