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57)
- 2023(11203)
- 2022(9284)
- 2021(8427)
- 2020(6949)
- 2019(15471)
- 2018(15353)
- 2017(29024)
- 2016(15243)
- 2015(16669)
- 2014(16947)
- 2013(16397)
- 2012(15437)
- 2011(14206)
- 2010(14283)
- 2009(13372)
- 2008(13034)
- 2007(12015)
- 2006(10763)
- 2005(9919)
- 学科
- 济(77778)
- 经济(77701)
- 管理(47435)
- 业(43612)
- 企(37639)
- 企业(37639)
- 方法(25994)
- 银(22421)
- 数学(22350)
- 银行(22276)
- 数学方法(22196)
- 制(21301)
- 行(20965)
- 中国(19540)
- 地方(19293)
- 技术(16800)
- 融(15985)
- 金融(15978)
- 学(15507)
- 业经(15488)
- 财(14811)
- 农(13711)
- 地方经济(13161)
- 体(12572)
- 度(12267)
- 制度(12261)
- 技术管理(12133)
- 理论(11125)
- 业务(10851)
- 环境(9556)
- 机构
- 学院(218185)
- 大学(217810)
- 济(100495)
- 经济(98484)
- 管理(81819)
- 研究(78308)
- 理学(69140)
- 理学院(68365)
- 管理学(67371)
- 管理学院(66934)
- 中国(65888)
- 财(46258)
- 京(45431)
- 科学(44897)
- 所(39404)
- 财经(36338)
- 中心(36155)
- 研究所(35552)
- 农(35225)
- 江(34956)
- 经(32921)
- 经济学(32740)
- 经济学院(29094)
- 业大(29064)
- 北京(28451)
- 院(28062)
- 州(28028)
- 农业(27565)
- 财经大学(27009)
- 范(26461)
- 基金
- 项目(141361)
- 科学(112772)
- 基金(103344)
- 研究(103308)
- 家(90133)
- 国家(89404)
- 科学基金(77146)
- 社会(68665)
- 社会科(65290)
- 社会科学(65275)
- 省(56371)
- 基金项目(53883)
- 自然(48101)
- 教育(47237)
- 自然科(47095)
- 自然科学(47081)
- 划(46630)
- 自然科学基金(46308)
- 资助(41558)
- 编号(38860)
- 创(34954)
- 重点(32221)
- 成果(31989)
- 创新(31815)
- 发(31516)
- 部(31071)
- 国家社会(29161)
- 课题(28901)
- 性(27182)
- 教育部(27073)
共检索到351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辛兵海 刘雪薇 陶江
运用2006—2018年上市银行数据和非金融行业数据,以同业业务为主线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进行结构划分,探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同业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第二,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型银行同业依赖性强,流动性创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较低。第三,应用HP滤波方法所测度的过度同业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无显著影响。第四,2016年“一行三会”出台的规范同业业务政策有效控制了过度同业流动性创造问题,并提升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流动性创造 实体经济 同业业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同业业务 银行流动性创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扬 何建敏
2018年4月颁布的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商业银行流动创造功能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是否具有上升条件。为此,根据2000—2016年我国94家商业银行的深度财务数据,基于非平衡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增长率与产业总体以及各层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并讨论了流动性创造的调整空间。研究结果表明,表内流动性创造增长率对产业总体以及各层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表外流动性创造;通过产业层次划分,可看出表内流动性创造对第一、三、二产业的贡献依次上升;但表外流动性创造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对不同类型银行进行流动性调整空间分析,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区域银行,单位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因而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上升空间。
关键词:
资管新规 流动性创造 实体经济 风险承担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侯晓辉 李硕 李成
基于2012~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业务,随着银行对其参与度的提升,单位资产的流动性创造均会下降;这一负向关系在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并不显著,然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流动性创造规模。其次,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资产规模较大并且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效应较弱。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晔 陈珏津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期间中国上市银行数据,在现有研究关于中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系统性风险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将流动性创造拆分成同业和非同业两个部分,补充了流动性创造结构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创造较多的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大。从结构来看,流动性创造的系统性风险效应基本来源于同业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表现为流动性创造加剧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同业流动性创造会同时增加银行的个体风险与系统关联度。基于2017年流动性创造骤减典型事实的分析发现,强监管政策能够抑制银行过多的流动性创造,起到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研究还发现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在规模较小、同业参与程度较高和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中更为明显。当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市场动荡时,该效应相应增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能够缓解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
关键词:
流动性创造 系统性风险 同业业务 强监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韩扬 何建敏
为了揭示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度财务报告和面板回归模型验证了流动性创造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显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表内流动性创造对第二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较小,并且对各层次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均大于表外;表外流动性创造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最后,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科目和风险承担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流动性创造上调的可行性,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性创造 动态面板回归 资产负债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晗 张克菲
本文基于同业业务货币供给创造的视角,分析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量和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的不同影响及其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可以创造信用货币,但这些资金并非全部流向实体经济。虽然短期内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但长期内不再显著,反而会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此,应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崎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融资方式。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内部的流动性扩张,在过去几年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金总量的快速增加。影子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在短期内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转变,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一国政策当局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的流动性的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
影子银行 流动性创造 非银行金融机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博雅
文章基于城市层面非平衡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估计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入政府干预变量,深入探讨其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的流动性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干预越强的条件下,流动性创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越积极;城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造的流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政府干预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项后军 曾琪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的期限错配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不仅深刻影响了银行的经营,还对商业银行的内在稳定性和脆弱性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为分析主线,探讨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机制,分析同业业务期限错配及其流动性创造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金融强监管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与银行脆弱性之间关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过度参与同业业务造成的期限错配尽管显著增加了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却导致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功能的下降;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显著增强了期限错配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随着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的膨胀,同业业务期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脆弱性,且中小型银行的脆弱性水平显著高于大型银行。2016年下半年开启的一系列监管强化政策造成同业业务流动性剧烈波动,市场因监管政策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恐慌反应,短期内反而加剧了银行脆弱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子顺 郑荣年 项后军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探究流动性创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性创造流向房地产行业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流向实体经济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流动性创造的影子银行参与,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而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能引导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从而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
流动性创造 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 影子银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博 康琦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流动性创造 实体经济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青青 陈艺璇 曹前进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