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5)
2023(2748)
2022(2500)
2021(2336)
2020(2077)
2019(5015)
2018(4835)
2017(9871)
2016(5043)
2015(5434)
2014(5039)
2013(5453)
2012(4930)
2011(4419)
2010(4482)
2009(4358)
2008(4432)
2007(3920)
2006(3773)
2005(3693)
作者
(13999)
(11579)
(11512)
(11470)
(7612)
(5730)
(5425)
(4425)
(4404)
(4268)
(4266)
(3970)
(3966)
(3958)
(3852)
(3648)
(3511)
(3449)
(3259)
(3224)
(3186)
(2967)
(2856)
(2717)
(2660)
(2644)
(2615)
(2609)
(2542)
(2316)
学科
(21629)
税收(20178)
(20010)
(18433)
经济(18411)
管理(12470)
(10870)
(9615)
企业(9615)
(9533)
(6144)
方法(5853)
中国(5282)
数学(4984)
数学方法(4863)
财政(4774)
(4514)
(4475)
银行(4463)
(4276)
财务(4263)
财务管理(4259)
(4197)
(4149)
(4117)
企业财务(4021)
(3992)
制度(3991)
(3932)
贸易(3929)
机构
大学(65247)
学院(63447)
(26704)
经济(26175)
研究(25317)
中国(21046)
管理(20987)
(20507)
理学(17422)
理学院(17207)
管理学(16751)
管理学院(16619)
科学(15049)
(14521)
(14032)
财经(13988)
(12629)
研究所(12062)
(11628)
(11250)
(11191)
中心(10598)
(10347)
财经大学(10245)
北京(9818)
(9459)
(9383)
(9022)
(8816)
(8657)
基金
项目(37982)
科学(28765)
基金(27747)
研究(27074)
(25229)
国家(25062)
科学基金(20374)
社会(16871)
社会科(16032)
社会科学(16026)
基金项目(13699)
(13456)
自然(12907)
自然科(12660)
自然科学(12654)
资助(12538)
自然科学基金(12426)
(11791)
教育(11593)
编号(10478)
成果(10101)
重点(8621)
(8300)
(8289)
(7762)
科研(7586)
国家社会(7578)
(7573)
大学(7358)
课题(7333)
期刊
(30537)
经济(30537)
研究(28870)
(16194)
中国(15234)
(15146)
(14990)
税务(13422)
学报(12765)
(9739)
科学(9384)
大学(9293)
学学(8591)
管理(8398)
(8018)
金融(8018)
财经(6399)
教育(6397)
经济研究(5978)
农业(5906)
(5435)
国际(5429)
(4864)
技术(4776)
(4259)
(4259)
涉外(4259)
会计(4088)
问题(3684)
(3598)
共检索到117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英  朱学义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确定了两种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一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即对企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并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进行核算。二是对永久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即对企业按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等会计项目的确认范围和税法规定不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英  
笔者在《财务与会计》2011年第6期对同一项递延业务是否进行两种纳税调整问题进行分析得知:同一项递延业务如果既涉及到暂时性差异,又涉及到构成利润总额与税法规定有差异的项目,则既要进行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又要进行永久性差异的调整。但如果同一项递延业务只涉及到暂时性差异,不涉及到利润总额项目,则不需要进行永久性差异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魏董浩若  
(一)纳税调整与递延所得税对比分析1.收入类调整。(1)影响递延所得税项目。一是投资收益:纳税调整只涉及投资收益为正数的情况,产生暂时性差异。二是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税法上不认可权益法核算方式,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三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调整:税法上采用初始入账成本计算,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四是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税法上不认可公允价值变动会产生暂时性差异。(2)不影响递延所得税项目。一是视同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秦洪平  
在资产负债表法下所得税核算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在资产负债表中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列示。所谓"递延",即当期不确认,在后期进行确认,其产生原因在于暂时性差异的存在,永久性差异不会导致递延确认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现行会计准则对各种例外情形给出了相关说明。下面结合两种情形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情形一:与直接借记或贷记股东权益项目的事项相关的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玥  
一、引言会计核算是通过货币计量会计主体资金活动情况,主要是指将已经开始或完成的与资金有关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重要部分,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纳税调整是指会计以税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晓光  
我国企业重组所得税制立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动因,制度建构时更着眼于实际,整体设计缺乏立法目的指引。它罗列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却没有释明其中原理,导致税务机关在实践中行权方向难以把握,尺度难以拿捏。在后续的改进中,可考虑学习美国经验,将经营连续性作为适用企业重组递延纳税待遇的必要条件,将反避税的理念贯穿税制始终,一方面在技术上完善税收制度,规制反避税口径;另一方面根据企业重组的征税理念与税收特性,细化反避税规则。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辛连珠  
递延纳税的主要功能是纳税人在经济活动发生当期,不确认或延期确认纳税义务的发生,使其由于减少支付当期税款而获得税款的时间价值,同时还"涵养"了税源。这种具有"隐藏性"税式支出功能的税收优惠方式,在越来越受纳税人青睐的同时也越来越被税务机关采纳。而递延纳税两种模式对税收待遇的改变,也成为税务机关对其的管理重点与难点。为此,本文以递延纳税两种模式为分析视角,就递延纳税的确认原则及其对税收政策的"扭曲"及税收待遇的"改变"展开论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郭弛  杨少刚  何隽  
对于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递延纳税”①的规定,即使各国税负存在着差异,跨国公司也很难通过转让定价达到避税的目的。因为其来源于低税负国家的所得也将在取得所得时按居住国较高的税率缴税。而各国“递延纳税”的规定允许跨国公司对于境外的所得仅在汇回时缴税,使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转让定价将更多的所得转移到低税负的国家,从而享受由此带来的延迟缴税的收益,这笔收益实际就是未缴税款的时间价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隽  
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文章研究该政策对年金参保者的影响,主要进行了年金个人所得税政策新旧对比,进一步分析新政策对年金参保者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并提出落实年金递延纳税政策的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彭鹏翔  
在现行6%征收率的条件下,不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是17%的基本税率还是13%的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均明显重于一般纳税人。为贯彻公平税负原则,使两种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基本一致,须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分别工业和商业调整为3.4%~4.33%左右(工业)和1.95%~2.48%左右(商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降艳琴  刘洪锋  任伟峰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种类型,并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两种类型的企业合并区别对待,而相关税收法律文件中并未对企业合并做这样的区分,其税务处理是根据企业重组业务的条件不同分别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春红  
在现行企业年金纳税递延制度下,通过将遗产动机与遗产税引入一般均衡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以无税收延迟经济体为基准,研究了是否征收遗产税、遗产税税率变化如何影响企业年金税收递延这一制度的经济效应,即如何影响产出水平、资本存量、工资水平、消费水平等经济变量的均衡解。研究表明:企业年金税收延迟能够在提高资本存量的同时增加产出,降低利率的同时提高工资,增加储蓄的同时提高两期消费,改善个人福利水平;征收遗产税会降低企业年金税收延迟对经济的正面刺激作用,遗产税税率越高对税收延迟的抵消作用越强,当遗产税高到一定程度时,税收延迟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骆剑华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通过改变折旧费用的时间分布,调节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以获得最大的递延纳税利益。本文通过比较"续用"、"先售再购"两种决策下因折旧方法不同所产生的递延纳税差异,为企业在用研发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制定提供合理依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谢家珍   陈柳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推动发展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有利于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本文通过构建个人养老金精算模型和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基于不同收入水平,测算缴费阶段限额标准、领取阶段税率对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缴费阶段限额标准的提高并不能提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但扩大了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维持在某一定值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区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不同收入群体退休后生活水平的稳定;领取阶段税率的降低能够提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但增幅并不明显。未来个人养老金政策动态调整时,需要认真考量税率的降低对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程度。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春红  
本文在一般均衡的世代交叠模型下,以无纳税递延的基本经济体为基准,分别研究了削减政府购买和提高年轻人税率两种财政预算平衡方式下,企业年金纳税递延政策对诸如资本存量、产出、利率、工资、储蓄以及消费等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削减政府购买的财政预算平衡方式下,企业年金纳税递延将提高资本存量和产出,提高工资并且降低利率,提高两期消费和效用水平;在提高年轻人税率的财政预算平衡方式下,企业年金纳税递延产生的经济效应恰恰相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