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2)
- 2023(1715)
- 2022(1616)
- 2021(1533)
- 2020(1403)
- 2019(3177)
- 2018(3030)
- 2017(5331)
- 2016(3424)
- 2015(3676)
- 2014(3521)
- 2013(3642)
- 2012(3623)
- 2011(3282)
- 2010(3144)
- 2009(2913)
- 2008(2796)
- 2007(2538)
- 2006(2180)
- 2005(1805)
- 学科
- 济(10112)
- 经济(10105)
- 地方(6057)
- 农(5921)
- 学(5746)
- 业(4972)
- 农业(4201)
- 管理(3920)
- 方法(3514)
- 数学(3283)
- 数学方法(3246)
- 森(2769)
- 森林(2769)
- 林(2768)
- 害(2691)
- 地方经济(2523)
- 虫(2444)
- 环境(2333)
- 业经(2225)
- 虫害(2155)
- 生态(2148)
- 企(2047)
- 企业(2047)
- 病虫(2000)
- 病虫害(2000)
- 中国(1939)
- 米(1929)
- 防(1904)
- 玉(1898)
- 玉米(1881)
- 机构
- 学院(46056)
- 大学(44949)
- 农(24266)
- 研究(21616)
- 科学(19341)
- 农业(19115)
- 业大(17457)
- 所(14047)
- 省(13970)
- 中国(13372)
- 研究所(13287)
- 农业大学(12988)
- 济(12814)
- 管理(12620)
- 经济(12360)
- 理学(10949)
- 理学院(10702)
- 京(10553)
- 管理学(10280)
- 管理学院(10221)
- 室(10035)
- 中心(9800)
- 业(9655)
- 实验(9497)
- 实验室(9116)
- 江(9078)
- 重点(8558)
- 科学院(8537)
- 林(7871)
- 林业(7789)
共检索到6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海燕 贾娇 白雪 孟玲敏 张伟 金嵘 吴宏斌 苏前富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86%、0.86%、0.43%、0.43%和0.43%,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分离频率最高,为52.36%,是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菌。布氏镰孢、禾谷镰孢和亚洲镰孢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的占比分别为50.00%、48.36%和1.46%。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2.73%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中致病型菌株,东部玉米主产区分离的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毒素化学型检测表明,亚洲镰孢为雪腐镰刀烯醇(NIV)化学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为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烯醇(15-AcDON)化学型。7种杀菌剂抑制禾谷镰孢复合种菌丝生长的EC_(50)介于0.02—19.45μg·mL~(-1),其中咯菌腈(FS)、抑霉唑(FS)、氟硅唑(EC)、戊唑醇(TC)和腈菌唑(EW)对禾谷镰孢复合种抑制效果较好且差异不大,EC_(50)小于1.20μg·mL~(-1),EC_(90)小于100μg·mL~(-1);30%吡唑醚菌酯抑制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生长的EC_(50)差异明显,抑制禾谷镰孢的EC_(50)是布氏镰孢的10.24倍。【结论】吉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不同,东部和西部为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中部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咯菌腈、抑霉唑、氟硅唑、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菌效果较好且在禾谷镰孢复合种间的药剂敏感性差别不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玲 赵永强 徐振 杨冬静 孙厚俊 谢逸萍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和育种工作,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己唑醇等7种杀菌剂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最大为0.002 3μg/mL;世苗和己唑醇对12Z-1和12Z-2 2种病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EC50为0.002 5~0.86μg/mL,EC90为11.01~46.48μg/mL,但对12Z-3的抑制活性较低,EC50分别为1.54,12.36μg/mL,EC90分别为1 893.29,1 101.14μg/mL;利用针刺法接种不同甘薯品种,结果表明,烟薯25对12Z-1和12Z-2具有较好的抗耐性,其次分别为栗子香和徐...
关键词:
镰刀菌 甘薯 药剂 致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宁 胡清玉 刘粤阳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一种病原菌。明确了该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及碳/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等生物学特性,并评价该病原菌对8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8℃时菌丝生长最快,达到73. 00 mm,并且孢子萌发率最高,为96. 91%;产孢的最佳温度为25℃,孢子量为15. 13×10~3/cm~2。在pH值7和8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分别为65. 25,65. 13 mm,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8. 75%,85. 00%;在pH值7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48. 44×10~3/cm~2。在以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分别为53. 00,50. 17 mm;在以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1. 93×10~4/cm~2,其次为淀粉培养基,产孢量为0. 42×10~4/cm~2;在以淀粉、半乳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6. 03%,74. 52%,72. 26%。在以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为36. 44 mm;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5. 59×10~3/cm~2;在以脯氨酸和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9. 38%,45. 00%。对供试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高,EC_(50)均为0. 07 mg/L,咯菌腈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2. 80 mg/L。结果将为了解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佳 崔丽娜 章振羽 张小飞 李荣进 陈耕 李晓
【目的】在我国西南玉米产区,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其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性品种。【方法】本研究对114份引进的国外自交系,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式,进行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表现为高抗的自交系仅1份,占0.9%,为CML490;抗性材料(R)23份,占20.2%;中抗材料(MR)49份,占43.0%;感病材料(S)28份,占24.6%;高感材料(HS)13份,占11.4%。【结论】供试材料中,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占68.5%,说明国外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材料中存在丰富的抗源,可加大引进力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穗腐病 抗性评价 轮枝镰孢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 2~0.012 8,0.209 8~0.632 3,0.196 8~2.273 0和0.217 6~0.616 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杀菌剂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以楼 朱桂梅 郭建 肖婷 顾炳朝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11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啶酰菌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021~0.2113μg·mL-1之间,平均为0.0882±0.0548μg·mL-1;根据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啶酰菌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菌 啶酰菌胺 敏感性 交互抗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关键词:
杨梅 腐烂病 核果壳囊孢菌 杀菌剂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秀丽 杨建敏 孟志龙 石瑛
[目的 ]在测定杨树灰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的基础上,开展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为进一步筛选出可用于杨树灰斑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和明确杀菌剂对病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5种供试杀菌剂对C. populinum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构建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 ]C. populinum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0℃条件下,第25 d菌落直径为4.25 cm,12 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79.00%;30℃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受到抑制。室内试验发现5种供试杀菌剂对C. populin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戊唑醇>多菌灵>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4 8、0.024、0.047、0.25和0.49μg·mL~(-1);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抑制作用效果表现为恶醚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85.07、101.23、123.28、254.80和327.78μg·mL~(-1)。恶醚唑作用后病菌菌丝表面粗糙、分支处膨大,不产孢;分生孢子形态异常,出现芽管分支、膨大或不伸长等畸形特征。[结论 ]恶醚唑对杨树灰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是田间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有效候选药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鸿浩 徐超 林智慧 顾钢 周挺 梁颁捷 陈承亮 石妍 刘国坤 肖顺
从福建省6个烟区的烟草灰霉病叶上分离得到30株菌株,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及嘧霉胺对这些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计算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进而评价分离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的30株烟草灰霉病菌菌株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其对供试的3种药剂均敏感.其中,异菌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平均值为0.71μg·mL~(-1);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菌丝生长的EC_(50)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96μg·mL~(-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妮 段灿星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