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3)
- 2023(11130)
- 2022(9385)
- 2021(8659)
- 2020(7229)
- 2019(16081)
- 2018(15693)
- 2017(30201)
- 2016(16837)
- 2015(17975)
- 2014(17665)
- 2013(17593)
- 2012(16257)
- 2011(14668)
- 2010(14578)
- 2009(13459)
- 2008(13159)
- 2007(11898)
- 2006(10405)
- 2005(8898)
- 学科
- 济(68056)
- 经济(67988)
- 业(52596)
- 农(46813)
- 管理(43097)
- 农业(30992)
- 企(30665)
- 企业(30665)
- 方法(27987)
- 数学(25314)
- 数学方法(25060)
- 业经(18599)
- 地方(15850)
- 学(15839)
- 财(15835)
- 中国(15827)
- 环境(15070)
- 制(13209)
- 贸(12583)
- 贸易(12581)
- 易(12291)
- 技术(11589)
- 发(11487)
- 划(10758)
- 农业经济(10557)
- 策(10034)
- 体(9734)
- 银(9534)
- 银行(9489)
- 土地(9433)
- 机构
- 学院(238649)
- 大学(232949)
- 济(96202)
- 经济(94328)
- 管理(90292)
- 研究(83433)
- 理学(79467)
- 理学院(78576)
- 管理学(77163)
- 管理学院(76782)
- 农(73460)
- 中国(62683)
- 科学(57528)
- 农业(57047)
- 业大(51942)
- 京(48047)
- 所(44760)
- 研究所(41442)
- 中心(39620)
- 财(39376)
- 江(36311)
- 农业大学(36187)
- 省(32817)
- 财经(32052)
- 院(29462)
- 范(29423)
- 经(29346)
- 业(29014)
- 师范(28987)
- 北京(28820)
- 基金
- 项目(173450)
- 科学(134631)
- 基金(125243)
- 研究(118087)
- 家(113624)
- 国家(112619)
- 科学基金(94202)
- 社会(76196)
- 省(72618)
- 社会科(71895)
- 社会科学(71867)
- 基金项目(67929)
- 自然(63387)
- 自然科(61790)
- 自然科学(61763)
- 自然科学基金(60630)
- 划(58806)
- 教育(50954)
- 资助(49580)
- 编号(45724)
- 重点(39226)
- 农(39224)
- 发(38644)
- 部(37201)
- 创(35839)
- 计划(35438)
- 科研(34251)
- 业(33847)
- 成果(33808)
- 创新(33663)
- 期刊
- 济(106873)
- 经济(106873)
- 农(74984)
- 研究(58313)
- 学报(50947)
- 农业(50755)
- 中国(46414)
- 科学(43384)
- 大学(37437)
- 学学(36505)
- 财(28214)
- 业经(25854)
- 管理(25302)
- 业(24781)
- 融(21747)
- 金融(21747)
- 技术(16940)
- 问题(16164)
- 业大(16082)
- 版(15835)
- 教育(15244)
- 财经(14618)
- 经济研究(14552)
- 资源(14549)
- 农村(13974)
- 村(13974)
- 农业经济(13920)
- 科技(13689)
- 农业大学(13513)
- 林业(12500)
共检索到338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坚雄 隋鹏 李媛媛 刘武仁 高旺盛 陈源泉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文倩 赵锦 杨晓光
为探究东北水热资源限制下春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合理推广,本研究基于44篇已发表文献中的2 705对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4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M和深松SN)与传统耕作CK下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生长季内的玉米农田有增湿降温的效应,土壤含水量提升5.93%和土壤温度降低2.93%;土壤含水量增加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SM>NM>SN>NT;土壤温度在SM、NT下显著降温,NM、SN显著增温,但NM增温幅度仅为0.006%。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在各亚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部分亚组内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依次为:土壤质地>土层深度>生育期>年均气温>年降雨量>秸秆覆盖量,土壤温度仅在秸秆覆盖量亚组内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覆盖(3 000,6 000]kg/hm~2秸秆时,蓄水保墒效果最佳。综上,在年均气温[0,10]℃的东北春玉米可种植区实施4种保护性耕作均有显著的增湿降温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文旭 胡春胜 陈素英 秦树平 张玉铭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氨挥发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相对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显著促进了小麦季和玉米季地表追肥的氨挥发,但显著降低了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速率。翻耕、旋耕和免耕下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8、18.4和28.6 kg hm-2 a-1,分别占施肥量的4.9%、5.7%和8.8%。实验室培养分析表明,免耕和旋耕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坚雄 陈源泉 刘武仁 郑洪兵 隋鹏 李媛媛 史学朋 聂胜委 高旺盛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hm-2.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hm-2....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温室气体 净排放 吉林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海林 孙国峰 陈继康 陈阜
土壤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特点,对土壤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在保护性耕作上对土壤碳循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保护性耕作碳循环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农田碳效应及其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尽的阐述,并再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对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碳固定 碳排放 碳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学 苏玲 张欢 方明
研究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风蚀损失量的防治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地表粗糙度大,表层含水率高,不同的覆盖模式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的风蚀损失量,损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传统耕作>留茬5cm不覆盖>浅松秸秆覆盖>留茬5cm条带覆盖>压实秸秆覆盖>留茬5cm全覆盖,其中,留茬5cm不覆盖的风蚀量仅次于传统耕作,其风蚀量对比传统耕作降低了30.8%,可见,保护性耕作对减小土壤风蚀量的重要性,留茬5cm全覆盖的抗风蚀效果最佳。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 风蚀 风蚀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文 陈君达 邓健 赵卫东
在我国北方旱作地区进行了连续 7a的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田间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保护性耕作的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虽较传统耕作高 5 ,但不会导致土壤严重压实 ;土壤含水率较传统耕作平均增加 12 ,深松地达 2 0 .7 ,提高了土壤保蓄水能力 ;玉米产量平均增加 13 ,且成本降低。研制了不同的播种机防堵机构以及组合式限深切草器与双齿盘拨草配合防堵的 2 BMQF- 4 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
关键词:
旱地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播种机 深松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那伟 赵新颖 黄枭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选择玉米秸秆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玉米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2 639.76万t,空间分布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中西部高和东部低。依据玉米秸秆空间分布特点,该文将吉林省分为秸秆资源富集区、一般区、较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
吉林省 玉米秸秆 可利用资源量 资源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龙 郝明德 王缠军 董晓兵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渭北旱塬以春玉米"沈单10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时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其株高增长19.82%,穗位高增长47.55%;免耕和覆盖均可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其中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产量最高,达9 219kg/hm2,比传统耕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尚金霞 李军 贾志宽 张丽华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君达 李洪文
在6年的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先后试验研究了碎秆免耕、碎秆深松、倒秆免耕、立秆免耕、碎秆免耕+耙、碎秆深松+耙等保护性耕作方案,研制出组合式限深切草轮、行间压草轮,以及单体防堵分草板等免耕播种机的关键作业部件。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水土流失、增产增收的效果,已形成一种新的机械化旱作技术和机具体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雯 赵洪亮 丛巍巍 侯立白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留茬(B1)>灭茬(B3)。灭茬方式(B3)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留茬覆盖(B2)处理前期土壤脲酶活性较低,但后期增长迅速。留茬覆盖(B2)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比对照高1.58%,但差异不显著。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表现出随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如浪 冯佰利 蒋树怀 张小东 屈洋 蔡晓青 朱瑞祥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0~30 cm深度,NT处理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均显著高于TS和CT处理。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10 cm深度为NT>TS>CT,处理间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伍芬琳 张海林 李琳 陈阜 黄凤球 肖小平
【目的】传统耕作方式和秸秆焚烧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一个重要排放源,本文旨在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稻田CH4排放通量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为评价耕作措施对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处理的稻田CH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稻田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结果】在秸秆还田情况下,早稻生长季旋耕和翻耕的CH4排放量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免耕;晚稻生长季旋耕CH4排放量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冬闲季节各处理CH4排放量较小,翻耕CH4排放量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在翻耕情况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