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75)
- 2023(17041)
- 2022(14708)
- 2021(13532)
- 2020(11271)
- 2019(25624)
- 2018(25188)
- 2017(48591)
- 2016(26287)
- 2015(29125)
- 2014(28847)
- 2013(28744)
- 2012(26525)
- 2011(24126)
- 2010(24024)
- 2009(21910)
- 2008(21489)
- 2007(18912)
- 2006(16785)
- 2005(14894)
- 学科
- 济(111275)
- 经济(111160)
- 管理(76611)
- 业(76280)
- 企(62115)
- 企业(62115)
- 方法(49690)
- 数学(43539)
- 数学方法(43171)
- 中国(30811)
- 农(30118)
- 财(27417)
- 地方(26707)
- 业经(24949)
- 学(22771)
- 贸(22210)
- 贸易(22197)
- 易(21483)
- 农业(20624)
- 制(19602)
- 务(17941)
- 财务(17870)
- 财务管理(17842)
- 环境(17480)
- 技术(17450)
- 银(17206)
- 银行(17137)
- 融(17013)
- 金融(17012)
- 企业财务(16983)
- 机构
- 大学(376815)
- 学院(376285)
- 济(151715)
- 经济(148637)
- 管理(148481)
- 研究(128835)
- 理学(128719)
- 理学院(127279)
- 管理学(125162)
- 管理学院(124499)
- 中国(95744)
- 科学(80881)
- 京(80675)
- 财(68859)
- 农(67693)
- 所(65529)
- 研究所(59768)
- 业大(59666)
- 中心(57778)
- 财经(55568)
- 江(54804)
- 农业(53261)
- 北京(51154)
- 经(50681)
- 范(48794)
- 师范(48204)
- 院(46541)
- 经济学(45446)
- 州(44843)
- 财经大学(41445)
- 基金
- 项目(258807)
- 科学(202695)
- 基金(187806)
- 研究(184463)
- 家(165610)
- 国家(164199)
- 科学基金(140448)
- 社会(116718)
- 社会科(110752)
- 社会科学(110725)
- 省(101116)
- 基金项目(100083)
- 自然(93137)
- 自然科(90989)
- 自然科学(90966)
- 自然科学基金(89374)
- 划(85667)
- 教育(84096)
- 资助(77636)
- 编号(73937)
- 成果(58624)
- 重点(57993)
- 发(57920)
- 部(56559)
- 创(53881)
- 课题(50980)
- 创新(50234)
- 科研(49868)
- 教育部(48179)
- 国家社会(47802)
- 期刊
- 济(166331)
- 经济(166331)
- 研究(110125)
- 中国(71404)
- 学报(64627)
- 农(61292)
- 科学(57268)
- 管理(54645)
- 财(50924)
- 大学(48137)
- 学学(45643)
- 农业(42115)
- 教育(39210)
- 融(35130)
- 金融(35130)
- 技术(30928)
- 业经(29081)
- 财经(27083)
- 经济研究(27028)
- 经(23042)
- 业(21989)
- 问题(21776)
- 科技(18917)
- 商业(18487)
- 图书(18385)
- 技术经济(18278)
- 理论(17697)
- 版(17665)
- 贸(16749)
- 业大(16542)
共检索到551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陆瑶 赵宇烨
新股破发是目前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更加有效且符合市场预期的一级市场发行定价能力,其表现为合资承销商发行的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发行的股票。另外,我们还发现合资承销商采取了一定的托市行为,该行为也减小了短期内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
关键词:
IPO定价 溢价 承销商 开放金融市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文燕 武康平
新股初始回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承销商托市不仅是影响新股初始回报的重要因素 ,还是使资本市场健康运作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关键。但迄今为止 ,国内对影响新股初始回报因素的讨论均未涉及承销商托市。为此 ,本文建立了中国股市的收益率分布偏度模型 ,证实了上海股市承销商托市的存在 ,发现了托市的行为模式、主要托市对象 ,分析了托市对股市的影响 ,为更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股初始回报变化规律 ,了解中国股市的情况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新股初始回报 承销商托市 偏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玉灿 王冀宁
本文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市的33只普通股A股进行多元分析,发现在中国新股发行过程中,承销商存在保守偏差、锚定与调整的认知偏差,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对承销商的锚定与调整偏差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琦 薛爽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的文献,这些文献分别从信息吸引观和代理问题观来研究和解释自主配售的经济后果。信息吸引观认为承销商利用自主配售权回报那些为新股定价提供有用信息的投资者以获取定价相关的信息。代理问题观认为承销商利用自主配售权和投资者进行利益交换以达到自利的目的。在对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两类研究的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述评。中国目前还不允许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而给予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权利是未来新股发售机制改革的方向之一。论文就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的政策制订有所借鉴。
关键词:
承销商 自主配售 询价制 首次公开发行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雨晨 林洪
基于2009—2011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以承销业绩衡量的承销商声誉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承销商声誉的破发补偿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中,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新股上市首日的破发现象将导致投资者对新股承销商的认可度下降,这种承销商声誉的破发补偿效应将显著降低该承销商随后所承销新股的IPO抑价率。
关键词:
承销商声誉 破发补偿效应 IPO抑价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鑫 沈艺峰
对于我国新股初始收益率过高的现象,很多学者仅从供求关系或对发行市盈率的人为管制的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而较少从新股发行、上市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发行企业、承销商、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来看待和解释这一现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泓 赵震宇
本文实证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的IPO定价、初始回报和长期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是在自由定价还是在管制市盈率的条件下,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和初始回报都没有影响,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IPO公司的长期回报也越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文燕 武康平
新股发行抑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承销商托市不仅是新股发行抑价的重要原因 ,还是使资本市场健康运作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关键。建立中国股市的收益率偏度模型 ,证实了上海股市上承销商托市的存在 ,发现了托市的行为模式、主要托市对象 ,分析了托市对股市的影响 ,为更全面、准确的了解新股抑价原因和中国股市的情况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
新股发行抑价 承销商托市 偏度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哲 林启洪
我们采用2004年到2011年上市的1,025个新股样本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和新股抑价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虽然新股抑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表面上存在负相关,但是一旦控制了和板块相关、和年份相关的固定效应以后,这一负相关的显著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我们还发现,主板新股抑价程度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增加,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抑价程度则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降低。对于相同的承销商声誉,中小板新股抑价程度的降低幅度似乎要大于创业板新股。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和承销商声誉假说是不一致的,承销商没有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作用。
关键词:
新股抑价 承销商声誉 信息不对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邵新建 薛熠 江萍 赵映雪 郑文才
在中国式IPO询价发行体制下,承销商没有新股分配权力,而定价市场化改革赋予了其定价权力。面对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承销商的理性选择是利用情绪抬高发行价格,通过收取与融资金额成正比例的承销费用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本文利用强制披露的询价机构网下全部报价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询价制的运作机理,结果发现:在机构报价形成的股票需求曲线上,承销商实际选择在相对高位定价,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各类报价均值,而承销商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定价拔高行为;定价拔高越大,IPO上市首日收益率越低;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定价拔高越大,机构配售新股解禁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越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江会
市场为高声誉承销商提供比低声誉承销商更高的承销服务费用是对承销商建立和保持市场声誉、提高承销服务质量的一种补偿和激励,因而也是确保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利用中国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数据资料检验了我国承销商声誉与承销服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我国承销费用率与承销商声誉值正相关,但是不同声誉等级承销商之间的承销服务价格差别很小,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形成,也弱化了声誉机制对我国承销商行为的约束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市场化的承销服务费用率的形成机制。有鉴于此,文章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放松当前对承销服务费用的管制,建立市场化的承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关键词:
认证中介 承销商声誉 承销服务费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姚铮 罗炜阳
金融市场是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市场,这在证券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 offering,IPO)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持续而又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IPO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就国外学者关于证券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I、PO证券长期弱势、证券承销费用、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监管效率等方面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提出了加强监管效率等建议。
关键词:
证券承销商 声誉 文献综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路 王会娟
以2009—2012年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系统性地检验了承销商和发行人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对承销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承销商声誉越高、发行人盈余质量越差、承销费用越高,这表明随着承销商在承销收费契约中的相对议价能力提高,其获取的承销费也随之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承销商利用其相对议价能力从超募资金中抽取较高比例作为承销费用。
关键词:
承销商声誉 发行人盈余质量 承销费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管总平 黄文锋 钟子英
本文通过2004-2011年亏损企业的分析师研报数据,研究了证券分析师对亏损企业乐观盈利预测背后的利益关联。分析师对亏损企业的盈利预测过度乐观是因为分析师自身能力不够吗?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分析师个人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承销商关系、机构持股的压力是造成分析师对亏损企业乐观预测的重要原因,并发现投资者情绪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盈利预测更加乐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深交所2006年实施的公平信息披露规则有效缓解了承销商关系和机构持股对分析师乐观偏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投资者更为科学的审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并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春铃 陈峥嵘
本文认为,考虑到中国IPO市场的特殊背景,承销商声誉的形成高度依赖于证券监管力量。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中国IPO市场承销商声誉的阶段性积累虽已初具雏形,但并没有形成明朗的分化,承销商声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缺位状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外部约束力量的增强,是中国承销商声誉阶段演进的动力。同时,IPO市场上监管制度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市场约束机制弱化,是阻碍承销商声誉阶段性推进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