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0)
- 2023(11868)
- 2022(9561)
- 2021(8972)
- 2020(7315)
- 2019(16982)
- 2018(16658)
- 2017(31845)
- 2016(17372)
- 2015(20046)
- 2014(20121)
- 2013(20031)
- 2012(18552)
- 2011(16806)
- 2010(16738)
- 2009(15667)
- 2008(15632)
- 2007(14117)
- 2006(12371)
- 2005(11374)
- 学科
- 济(79019)
- 经济(78946)
- 管理(43685)
- 业(42820)
- 方法(33765)
- 企(31803)
- 企业(31803)
- 数学(30219)
- 数学方法(29979)
- 中国(26584)
- 农(24214)
- 财(17693)
- 业经(16877)
- 贸(16663)
- 贸易(16655)
- 易(16266)
- 农业(15863)
- 地方(15483)
- 制(15161)
- 学(14900)
- 银(12417)
- 银行(12392)
- 行(11900)
- 融(11704)
- 金融(11701)
- 发(11606)
- 环境(10929)
- 和(10695)
- 体(10481)
- 理论(9574)
- 机构
- 大学(255151)
- 学院(252974)
- 济(113052)
- 经济(110937)
- 研究(94008)
- 管理(92016)
- 理学(78586)
- 理学院(77653)
- 管理学(76353)
- 管理学院(75881)
- 中国(71930)
- 科学(55529)
- 京(54972)
- 财(50455)
- 所(48197)
- 农(44829)
- 研究所(43826)
- 中心(42144)
- 财经(39908)
- 江(37887)
- 经济学(36894)
- 业大(36454)
- 经(36422)
- 北京(35308)
- 农业(35141)
- 范(34139)
- 师范(33835)
- 院(33461)
- 经济学院(33426)
- 州(29573)
- 基金
- 项目(165389)
- 科学(129997)
- 研究(122352)
- 基金(120725)
- 家(105595)
- 国家(104778)
- 科学基金(88149)
- 社会(79500)
- 社会科(75274)
- 社会科学(75253)
- 基金项目(62854)
- 省(62177)
- 教育(55911)
- 自然(53962)
- 划(53411)
- 自然科(52709)
- 自然科学(52693)
- 自然科学基金(51782)
- 资助(49453)
- 编号(49199)
- 成果(40956)
- 部(38024)
- 重点(37953)
- 发(37420)
- 课题(34637)
- 国家社会(34092)
- 创(33841)
- 教育部(32478)
- 中国(32395)
- 创新(31844)
- 期刊
- 济(125230)
- 经济(125230)
- 研究(78918)
- 中国(52675)
- 农(42468)
- 学报(39960)
- 财(38259)
- 科学(37536)
- 管理(32323)
- 大学(30238)
- 农业(28601)
- 学学(28356)
- 教育(26804)
- 融(24060)
- 金融(24060)
- 经济研究(21467)
- 技术(21132)
- 财经(20149)
- 业经(19497)
- 问题(17640)
- 经(17496)
- 贸(15900)
- 业(15894)
- 世界(14061)
- 国际(13843)
- 技术经济(12893)
- 版(12417)
- 统计(12259)
- 图书(11388)
- 理论(11299)
共检索到384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妮娜 刘诚
中国要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需厘清两方面问题,一是目前实现人口常住化的条件并不成熟,二是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实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大城市、发达地区继续依托城市户籍制度,而小城镇、欠发达地区可推行人口常住化,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应"一分为二"考虑。具体的,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1)借助产业留人与送人的经济路径;(2)不同类型地区/城市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路径;(3)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其中,经济路径打基础,公共服务路径给保障,城乡一体化路径求突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宝
基于周一星修正的1982—2000年城镇化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依据所构建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模型,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了1982—2005年研究期内不同时段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城镇化差异变动情况。主要从城镇人口的相对增长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各省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差异,按时段将之落实到地图上,并将所有的省级行政单元划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其对应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最后,简单地说明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四种类型的转换过程或阶段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文章在定量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量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且各年龄段不同消费类别的城乡差异明显。假设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0~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在总量层面上影响不大;在消费结构层面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对医疗保健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的扩张。在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拟情景下,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均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妮娜 刘诚
本文阐释了如何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提出并验证了两个研究假说。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试图将地区差异与人口差异相结合,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不同层次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稳定性是否相同;二是不同层次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稳定性是否与地区间的流动方向有关。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层次越高,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地区(向上)流动后在流入地稳定性越强;流动人口的层次越低,流动性越强,且呈无序流动。总体上其更易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稳定下来。据此,不同层次的流动人口应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契合,发达地区着重稳定高层次或有向高层次发展潜力的人口,中等发达或欠发达地区通过自身改善主动吸纳低层次的流动人口,...
关键词:
人口有序流动 城镇化 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金宏
8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同期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成为热点。然而,过去这类研究常常受到数据的限制,或因资料来源不同而纠缠于概念,或因统计口径相殊而各执己见。以致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市、镇、乡“三层楼”中各装多少人、城镇化的人口“流量”构成、区域分异状况如何等重要问题,学术界仍未有清晰、一致的答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江滨 李郇
以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进的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了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流步伐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镇化 中国 回顾 展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冒小栋 刘琼芳
本文基于1996-2011年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时期人口城镇化率的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然后利用计量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城镇化相邻区域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对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模型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差异;另外相邻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桂江丰 马力 姜卫平 王钦池 张许颖 陈佳鹏 王军平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 就业促进 战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人口流动 齐普夫指数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周恩静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对推进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阐述,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新需求,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新型城镇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小敏 陈多长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和城镇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基于对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利用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商品房价格上涨和政绩考核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文章建议政府应从土地征用制度和地方税制改革两个方面来改善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芬
揭示了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根源,认为这是由城乡间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所导致的,而财政分权体制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城乡间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提供了深层的动力。认为要实现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间要素的平等交换。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路径 城乡形态 劳动力回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萍
当前以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势不可挡。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呈现出多维化特点。就就地城镇化推进来说,遭遇了方式粗放、动力不足、要素资源瓶颈、保障措施滞后、管理体制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期望通过统一认识、科学规划、创新制度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就地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