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3)
2023(9108)
2022(7743)
2021(7179)
2020(6001)
2019(12862)
2018(12610)
2017(23835)
2016(12838)
2015(13707)
2014(13202)
2013(12549)
2012(11319)
2011(10272)
2010(10316)
2009(9575)
2008(8991)
2007(7888)
2006(6702)
2005(5900)
作者
(36334)
(30610)
(30425)
(28681)
(19315)
(14801)
(13827)
(11758)
(11376)
(10834)
(10279)
(10124)
(9916)
(9707)
(9433)
(9377)
(9266)
(9014)
(8917)
(8401)
(7727)
(7441)
(7340)
(6957)
(6895)
(6849)
(6589)
(6581)
(6175)
(6095)
学科
(51166)
经济(51103)
管理(33404)
(32449)
(27018)
企业(27018)
方法(20929)
数学(18184)
数学方法(17972)
中国(13201)
地方(13003)
(12644)
(12479)
(11889)
业经(10470)
(9133)
贸易(9130)
(8820)
(8679)
农业(8495)
(8321)
金融(8316)
地方经济(8294)
(7725)
理论(7695)
银行(7677)
环境(7608)
(7532)
(7357)
技术(7316)
机构
学院(174117)
大学(173207)
(67208)
经济(65778)
管理(62038)
研究(61608)
理学(54348)
理学院(53593)
管理学(52379)
管理学院(52068)
中国(44104)
科学(41010)
(35573)
(32171)
(32108)
(30877)
研究所(29718)
业大(28085)
中心(27294)
农业(25674)
(25362)
财经(25220)
(24124)
师范(23857)
(23025)
(22584)
北京(21602)
经济学(21253)
(20579)
技术(19263)
基金
项目(125048)
科学(98794)
基金(91610)
研究(86964)
(83061)
国家(81985)
科学基金(69053)
社会(56243)
社会科(53256)
社会科学(53243)
(49535)
基金项目(48181)
自然(45867)
自然科(44858)
自然科学(44844)
自然科学基金(44022)
(42116)
教育(39994)
资助(36658)
编号(33555)
重点(28948)
(27330)
成果(26815)
(26675)
(26556)
创新(24869)
科研(24730)
计划(23950)
课题(23888)
国家社会(23680)
期刊
(73169)
经济(73169)
研究(47364)
学报(33796)
中国(32221)
科学(29835)
(29671)
大学(24373)
学学(23332)
(23227)
管理(22836)
农业(20246)
教育(18416)
(13700)
金融(13700)
经济研究(12869)
业经(12729)
技术(12475)
财经(12198)
(10863)
(10571)
(9692)
科技(9186)
问题(9003)
业大(8814)
商业(8497)
资源(7784)
(7754)
统计(7522)
(7454)
共检索到248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张娟娟  
民兵是一种特殊的非正规武装力量,广泛存在于动荡国家或转型国家,在国内和地区安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伊拉克战后初期,国家处于政治低效和军事软弱状态。什叶派民兵组织乘机跻身国家政治体系,通过维护安全秩序、分担治理责任和助力社会重建,弥补国家政治和军事职能的缺失,获得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动员力量。什叶派民兵合法性权力的扩展威胁到巴格达的政治和军事最高权威,影响了战后国家—社会关系和地区安全形势,迫使政府着手调整与之关系。未来,伊拉克在推动什叶派民兵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时,既要协调权力集中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也要维系美伊(朗)博弈与国家主权的平衡,以服务国家治理和战后重建。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李睿恒  
2017年9月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举行的独立公投表明,具有独立倾向的库尔德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伊拉克库尔德社会内部显著的政治思潮。然而,这并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它本质上是现代伊拉克国家能力的失效,以及随之带来的畸形的伊拉克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产物。因此,只有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域出发,才能理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主义作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起源背景,以伊拉克现代国家结构作为发展框架的基本前提,以及集体惩罚措施"安法尔行动"和1991年后库尔德人自治实践所激化的历史转折,进而把握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限度。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陆健健  李滨  
市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但它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现代民族国家政府是人民主权下的代议制政府,它具有安全、福利、发展、公平和自由的职责,这是现代民族国家人民主权的要求,也是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这样,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要充分利用市场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福利、民族发展、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提供物质保障,增进其合法性基础;但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市场的负作用对政府的职责和合法性的破坏。论文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意义,说明了政府利用市场决定性地配置经济资源的合理性,以及政府调控市场的必要性。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赵军  
什叶派穆斯林是当代埃及社会的一个宗教少数群体。当代埃及的什叶派问题发轫于萨达特执政末期,并在穆巴拉克政权时期升级为严重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中东剧变爆发后,埃及什叶派因公开提出政治和宗教权利诉求,导致其公开活动的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埃及什叶派问题的形成与恶化是内外诸多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埃及国内政治、伊朗和沙特在地区的教派政治角力等构成了主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埃及什叶派问题未来能否得到解决,主要取决于其宗教少数派地位能否得到宪法认可、政治参与能否获得政府信任以及国内教派矛盾能否实现和解三个方面。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韩小婷  
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原有的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力量均衡被打破。地区大国沙特和伊朗为了进一步争雄海湾,进而确立自身在中东的话语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博弈。沙伊关系发展演变围绕六大问题而展开,即沙特国内什叶派问题、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及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问题、黎巴嫩政局和巴以问题、叙利亚内战、沙特军事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问题。双方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以对抗为主、妥协合作为辅的基本特点。由于对抗与妥协的层面及其限度会因时因事而转换,因此为双方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大国特别是美俄的中东政策也是影响沙伊关系的重要变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伊拉克战争可以看作是美国超越联合国体系,以单边主义改变世界秩序的一次试探,是美国以武力输出“民主政治”制度,强行改变某个国家政权的一次实验,是美国以高科技武器和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检验美国新军事革命成果和新军事理论概念的一次演习。这个趋势对整个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文少彪  
在过去的70多年里,沙美防务关系一直是两国"特殊关系"的支柱之一。伊拉克战争之后,沙特的安全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一,之前美国所扮演的稳定、可靠的安全担保者的角色受到质疑;其二,伊拉克逊尼派复兴党政权被推翻,什叶派势力崛起,对抗伊朗的地区中坚力量受到削弱;其三,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拉克军队,装备美国先进武器,其势力更加强大。沙特对于上述的变化作出了一系列的防务调整。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沙美传统的防务关系,但这种损害是极为有限的。面对共同的地区威胁与挑战,沙美防务合作取得新的突破,双方防务关系表现出很强的弹性与韧性,对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史廪霏  罗林  
2011年以来,伊拉克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民众抗议运动并表现出周期性兴起和衰落特征。本文以伊拉克五轮抗议运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过程理论中的运动产生和运动发展衰落模型,旨在探究伊拉克抗议运动周期性爆发、衰落的原因。本文认为,伊拉克周期性抗议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不断扩张的政治机会、有效的基层组织动员和民众的认知情感共识,运动产生后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则是社会控制反应、经济社会问题、抗议组织强度、集体构建进程等四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制于伊拉克战争后国外压力和国内制度实践带来的种种弊端,伊拉克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可能性不大,抗议运动周期性起落过程可能将成为常态。同时也应看到,抗议运动已成为倒逼伊拉克国内改革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强  
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和伊朗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 ,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伊朗问题将成为美国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也将在未来几年里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的焦点。美国全面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最可能使用的是“打压结合 ,以压促变” ,即对伊朗实行政治上的打压与经济上的封锁和制裁 ,甚至有限的军事打击 ,支持改革派 ,促使伊朗民众对现统治不满 ,进而使得上层的改革者与下层渴望改革的民众相结合 ,形成“新的革命”力量 ,最终改变政权 ,实现和平演变 ,不战而胜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周明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美国发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在小布什时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伊朗提升地区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时期,沙伊关系总体维持良好状态,但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沙伊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其任内中后期日渐显现,激化了沙伊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及缓和美伊关系的政策措施,再次为伊朗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由此成为沙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修复与盟友关系、加大军售以及遏制伊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程极明  
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美国形成了新的全球战略。伊拉克战争产生了美欧之间的裂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梁仁  
随着战争基本结束,它对经济的短期影响现在看来很小。联军迅速获胜,既没有油田发生大火,也没有新的恐怖袭击,这都减轻了经济学家的担心。油价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跌至每桶25美元左右,看来也不会再有变动。一场持久、混乱的战争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心现在可以解除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震  
随着我国开放度的加深,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本文从石油、对外贸易、金融市场等角度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这场战争带给我国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