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
2023(1965)
2022(1653)
2021(1613)
2020(1441)
2019(3160)
2018(3195)
2017(5843)
2016(3402)
2015(3951)
2014(3886)
2013(4029)
2012(3933)
2011(3621)
2010(3911)
2009(3614)
2008(3915)
2007(3569)
2006(3213)
2005(2947)
作者
(11610)
(9876)
(9532)
(9208)
(6367)
(4553)
(4310)
(3819)
(3675)
(3653)
(3619)
(3436)
(3264)
(3222)
(3180)
(2996)
(2966)
(2958)
(2872)
(2864)
(2591)
(2504)
(2488)
(2424)
(2305)
(2260)
(2150)
(2097)
(2064)
(2027)
学科
(13533)
经济(13509)
管理(9179)
(7686)
(6315)
企业(6315)
方法(5954)
(5004)
数学(4858)
数学方法(4719)
(4005)
(3664)
(3636)
中国(3319)
(3004)
业经(2912)
理论(2649)
(2494)
金融(2493)
(2387)
银行(2373)
农业(2367)
(2322)
(2267)
(2210)
贸易(2210)
(2170)
(2123)
地方(2099)
(1987)
机构
大学(56745)
学院(54381)
研究(21133)
(19063)
经济(18578)
管理(17501)
中国(15783)
理学(14741)
科学(14652)
理学院(14473)
管理学(13973)
管理学院(13877)
(12668)
(12007)
(11881)
研究所(10959)
(10373)
农业(9477)
(9324)
业大(9172)
中心(8802)
(8551)
师范(8448)
北京(7997)
财经(7913)
(7522)
(7098)
(7028)
师范大学(7007)
(6899)
基金
项目(34658)
科学(26568)
基金(25261)
研究(23291)
(23285)
国家(23122)
科学基金(18507)
社会(14096)
社会科(13267)
社会科学(13262)
基金项目(13176)
(12816)
自然(12691)
自然科(12382)
自然科学(12374)
自然科学基金(12144)
(11793)
教育(10741)
资助(10548)
编号(8806)
成果(8408)
重点(8181)
(7704)
计划(7262)
(7127)
科研(6917)
(6802)
课题(6577)
创新(6456)
科技(6257)
期刊
(22820)
经济(22820)
研究(16316)
学报(12651)
中国(11748)
(10939)
科学(10757)
大学(9127)
学学(8600)
(8251)
农业(7409)
管理(6247)
教育(5920)
(5021)
金融(5021)
财经(4151)
(4107)
(3800)
技术(3654)
业大(3566)
(3519)
经济研究(3189)
图书(3116)
农业大学(2971)
业经(2931)
问题(2920)
国际(2906)
资源(2904)
(2762)
统计(2575)
共检索到85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代雄  
我国《合同法》第36条应该解释为:法定或约定形式是合同的特别成立要件。合同的形式瑕疵可以因履行而补正,但《合同法》第36条对于合同义务的履行程度、形式瑕疵补正是否有溯及力以及继续性合同形式瑕疵补正的效力等问题缺乏完备的规定,对于约定形式的欠缺没有予以特殊处理。对此,应当予以完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陶伟腾  
《合同法》第121条的本质为第三人风险分配规范,其背后有着强大的经济理性。第121条大体上是合理的,无须对该条进行限缩解释或废除。虽然第121条存在一定的粗糙性,但该粗糙性可通过外部修复和自我修复来解决。外部修复主要包括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分配规则及不可抗力规则;自我修复则是指第121条作为一项补充性任意规范,合同当事人可通过协议将其排除,并重新设定适应当前交易的第三人风险分配规则。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晶莹  
本文从国别立法比较的角度解读《合同法》第308条规定,剖析该条规定在海运实践中因与《海商法》并存的法律选择、托运人作为唯一的权利主体以及变更解除合同行为属性等问题可能产生的法律预测功能丧失或者运作不正常导致的司法风险,提出完善立法、补充司法解释等观点,希望有益于《合同法》第308条适用风险的降低和化解。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善长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40、41条对于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雇制度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以解雇事由为主,同时涉及解雇程序、解雇救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法律的规定存在不少粗糙与缺漏的地方,可能为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埋下隐患。而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相关立法经验颇值得我们学习,惟有在借鉴优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对解雇制度进行精当的构思与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解雇制度中对于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福录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4月24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该解释是对《合同法》实施10年来和合同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应对。学习、掌握该解释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当事人正确保护其合同权利。鉴于此,本文试就该解释的出台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进行诠释,并就商业银行应对之策提出五点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正确适用该解释能有所裨益。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唐跃军  赵武阳  
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有助于知识员工和知识密集型企业达成"双赢",但是可能导致体力员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双输"。《劳动合同法》之所以备受争议,其对低端劳工市场的消极影响是主因,外界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和就业压力是辅因,而且,主辅因的结合打乱了政府预期的经济转型之路。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丽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09年5月13日实施,本文旨在对其中有关表见代理的释义探究。该解释没有采纳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相对人的善意与无过失及本人无过错引入表见代理制度,意在保证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往来。表见代理的产生绝大多数都因行为人引起,故该解释增加了被代理人在承担表见代理的后果后,可向行为人追偿。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被代理人对行为人的控制和监督,并为被代理人提供了获得司法救济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文涛  
在《劳动合同法》第26、28条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出发,可以考虑区分劳动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对无效制度的价值在于弥补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在适用中的不足,并与《劳动合同法》第27条衔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正当的工资请求权和关涉到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劳动合同法上的部分无效、绝对无效、相对无效、无效行为转换等制度规则共同组成劳动合同的效力群制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学森  
企业财务人员负有防范资产损失的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施行,尤其是其中买卖合同标的物交付义务的变化,对制造业中部分应收账款的回收产生了十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文章结合同一企业两个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不同诉讼结果,提醒广大财务工作者及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防范因此变化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防范由于企业损失而产生的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声誉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志萍  
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但立法的原则性缺陷的存在,导致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困境。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者错误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导致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较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二倍基数"标准的认定,呈现多样化形态;赔偿数额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此,在呼吁立法统一赔偿标准、降低赔偿金额的同时,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对劳动合同采用实质审查的标准、区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赋予用人单位以抗辩权。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和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志萍  
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但立法的原则性缺陷的存在,导致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困境。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者错误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导致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较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二倍基数"标准的认定,呈现多样化形态;赔偿数额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此,在呼吁立法统一赔偿标准、降低赔偿金额的同时,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对劳动合同采用实质审查的标准、区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赋予用人单位以抗辩权。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三利  
劳动关系具有私法自治和公法干预双重属性。竞业限制作为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应兼顾劳动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竞业限制主体应当是知悉其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竞业限制期限的立法应采取最长期限,具体期限由劳动合同根据具体情形来约定。竞业限制应当以劳动关系终止时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竞业限制经济补偿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利益的冲突点,必须由立法确定最低限度的合理补偿标准。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杰  黄金芳  
经济理论表明长期雇佣是维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条件。在长期雇佣条件下雇佣双方通常会理性地选择对双方都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报酬后置的支付模式,但考虑到这种支付模式是双方的隐性协议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双方力量悬殊的现实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单方面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而《劳动合同法》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尤其是资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彭俊良  卢玉  
1999年 3月 15日诞生的《合同法》,在选择继承以《经济合同法》为始的三部合同法制度的基础上 ,大胆借鉴英美及国际上关于合同立法的先进制度 ,更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但其中仍有未尽人意之处。本文就有关要约制度等作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