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1)
2023(6956)
2022(5880)
2021(5623)
2020(4751)
2019(10349)
2018(10133)
2017(18469)
2016(10525)
2015(12019)
2014(12244)
2013(11746)
2012(11498)
2011(10530)
2010(11031)
2009(10557)
2008(10752)
2007(10005)
2006(9165)
2005(8682)
作者
(32017)
(26844)
(26659)
(25772)
(16982)
(13019)
(12189)
(10426)
(10151)
(9743)
(9246)
(9224)
(8766)
(8722)
(8602)
(8334)
(7975)
(7910)
(7910)
(7743)
(7010)
(6646)
(6547)
(6186)
(6170)
(6031)
(5984)
(5982)
(5587)
(5377)
学科
(46158)
经济(46068)
管理(29173)
(23021)
(18805)
企业(18805)
方法(13653)
中国(13350)
地方(12957)
(12685)
(11946)
(11836)
数学(11150)
数学方法(10859)
(9234)
(8954)
业经(8571)
教育(8236)
(8181)
银行(8159)
(8042)
金融(8038)
地方经济(7982)
(7903)
理论(7826)
农业(7675)
(6982)
(6364)
贸易(6354)
(6286)
机构
大学(156672)
学院(153242)
(58410)
研究(57984)
经济(56816)
管理(50846)
中国(44992)
理学(42069)
理学院(41428)
管理学(40448)
管理学院(40139)
科学(36416)
(34497)
(30273)
(29625)
(27595)
中心(27153)
研究所(27123)
(26667)
(24180)
师范(23933)
财经(22158)
北京(22060)
业大(21967)
农业(21365)
(21116)
(20960)
(19852)
(19676)
师范大学(19398)
基金
项目(95541)
科学(74449)
研究(69908)
基金(68065)
(60105)
国家(59560)
科学基金(49550)
社会(43800)
社会科(41017)
社会科学(41009)
(37036)
基金项目(34714)
教育(33120)
(31913)
自然(31337)
自然科(30581)
自然科学(30573)
自然科学基金(29992)
编号(28634)
资助(27949)
成果(26148)
重点(22278)
课题(21209)
(20944)
(20686)
(18742)
(18249)
科研(17982)
国家社会(17941)
大学(17847)
期刊
(76421)
经济(76421)
研究(50749)
中国(38996)
学报(28166)
(26501)
教育(25046)
科学(24581)
(23112)
大学(21243)
管理(20745)
学学(19520)
(17453)
金融(17453)
农业(16851)
技术(13085)
财经(12040)
经济研究(10972)
业经(10716)
(10499)
问题(9749)
图书(9528)
(9061)
(8363)
(7981)
(7738)
论坛(7738)
国际(7423)
资源(7178)
书馆(7148)
共检索到256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文龙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是实现由动物向人的转变的前提条件。原始人类通过自发的合作而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自发合作的生存方式最终崩溃,人类进入了强制合作社会。强制合作社会的具体形态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强制合作社会,只有被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工人的合作意识的觉醒是摧毁资本主义强制合作社会的主观条件,以追求一般财富为基础的商品交换所促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交往关系则为自由自觉的合作社会奠定了自然的前提。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明  董庆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革命导师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条清缕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显出共同富裕的学理和法理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视之,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既然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那么,使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得到足够的份额、还富于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赋使命;夯实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彰显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常研常新的时代主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黎家佑  
空间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审视资本运作并建构人类解放图景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发展的理论生长点。从自然空间的社会化改造到社会空间的生产扩张,到空间的资本化生产,再到资本空间的扬弃,空间生产正经历着朴素实践、初步探索、全面深化与扬弃超越的历史嬗变。对空间生产予以全面的历史考察并审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当代深化与实践创新。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路平  
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围绕共同福祉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思想,构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由于其在理论建构时保持着与中国的亲缘性,也使其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存在某些共通之处,包括理论基础的同源性、强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等;但同时,二者在依托的实践道路、依赖的主体动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等方面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批判性借鉴其创新性理论资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进行思考,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培育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认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绍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一座灯塔,每当世界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人类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中,文化角度的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生活样法,虽然马克思主义没有把自己的目光专门聚焦于文化现象,没有构建知识论意义上的文化哲学或者文化理论,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历史理论上的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国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资本主义国家本质问题围绕"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展开了持续而激烈的论战,最终莫衷一是。其实,经典作家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论述是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与"理想的总资本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分别在"一般"、"特殊"与"个别"意义上的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一般"、"特殊"与"个别"的统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叶万军  
人的问题是任何学科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他借助于经济哲学的视野完成了对人的全面考量,人的起源问题、本质问题、动力问题、地位问题和发展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回应。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体现人民呼声的经济学理论,又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一门科学理论。可以说,人学之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付文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既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自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按照时间线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自发传播阶段、全面运用阶段、创造发挥阶段和深入探讨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百年传播历程中,一代代学人先后围绕文本、学科、问题和人物等议题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研究和应用,并形成了"译介—研究—应用"的一体性传播阵型"、历史—现实—未来"的科学性研究视阈、"文本—思想—实践"的总体性阐释进路和"宏观—中观—微观"的综合性叙事模式。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译介、传播、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发展方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研究原则。在新时代里,我们建立政治经济学"中国学派"已时机成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将大有作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治忠  
"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在马克思对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是其绿色发展观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论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因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有内在必然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循环经济体现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应然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晓蓝  张璐  
习近平劳动观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生逢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世界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分别是劳动价值观、劳动认识观、劳动实践观,三者分别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劳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怎样认识劳动以及怎样践行劳动这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劳动观是新时代劳动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新的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培永   翁乐苗  
绝对真理的问题,不是脱离了社会历史的人直观或理念化外在于自己的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乎认识世界、洞察时代进而改变世界、引领时代的问题。绝对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处于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体现思维至上性的正确性认识,它是“这样或那样地”被承认的客观真理,是对于客观真理能否完全表现客观实在的确证,同时表征着人的思维把握世界的现实性能力。从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看,每一个真理都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双重属性,只要是真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就是绝对真理,而在时间和空间改变的情况下,它就是相对真理。从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进程看,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构成,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发展进程中的特定存在状态。相信绝对真理意味着相信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以及思维的现实力量,相信人能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不断改变世界。离开对世界的改变,就没有探讨绝对真理的价值,也正是服务于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绝对真理才需要被确认,才因此而存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生产要素规定"蕴涵着特别的建构:在内涵逻辑上,其由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行动所"实践摹写",因而在规定性刻画上需要遵循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两方面实践逻辑。其划开了"劳动"和"资本",成为"实践结构"——实践中介和社会作用过程。它扬弃"认识"于实践活动中,达成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的共构,谋划着大写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不应理解为知识的构图,而是历史的构图和社会实践的构图。作为实践性质的社会存在,它最终定格为各种实践态的"主体"和"客体",形成它们之间的能动结合,形成为社会结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崔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