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1)
2023(12188)
2022(10140)
2021(9146)
2020(7406)
2019(16588)
2018(16165)
2017(30536)
2016(15787)
2015(17719)
2014(17524)
2013(17359)
2012(16391)
2011(14806)
2010(15186)
2009(14083)
2008(12944)
2007(11741)
2006(10646)
2005(10052)
作者
(46325)
(38392)
(37949)
(35696)
(24420)
(18457)
(17268)
(14795)
(14664)
(13639)
(12977)
(12964)
(12383)
(12169)
(11999)
(11732)
(11353)
(11154)
(11073)
(11073)
(9806)
(9422)
(9250)
(8917)
(8772)
(8558)
(8446)
(8398)
(7748)
(7700)
学科
(71251)
经济(71194)
(47556)
管理(45123)
(37805)
企业(37805)
中国(27730)
(26578)
金融(26575)
(24773)
银行(24752)
地方(24380)
(24115)
(21154)
方法(20715)
业经(18726)
技术(17799)
数学(17472)
数学方法(17245)
(16578)
农业(15201)
(15159)
(12948)
贸易(12926)
(12439)
(12197)
地方经济(12058)
(11617)
环境(11277)
理论(11242)
机构
学院(222354)
大学(218796)
(91678)
经济(89384)
管理(82488)
研究(80543)
理学(69107)
理学院(68286)
中国(67331)
管理学(67166)
管理学院(66736)
(48045)
科学(47948)
(41513)
(40366)
中心(39545)
(37169)
研究所(36217)
(35929)
财经(31919)
(31347)
业大(31296)
师范(31034)
北京(30992)
(30049)
(29618)
(28758)
农业(28373)
经济学(27389)
技术(26110)
基金
项目(145070)
科学(114169)
研究(110430)
基金(101940)
(88535)
国家(87723)
科学基金(75134)
社会(69218)
社会科(65664)
社会科学(65647)
(59420)
基金项目(54152)
教育(49270)
(48990)
自然(46457)
编号(45847)
自然科(45378)
自然科学(45372)
自然科学基金(44538)
资助(40572)
(37693)
成果(37109)
重点(32902)
课题(32647)
(31907)
(30512)
发展(30374)
创新(29898)
(29866)
国家社会(28356)
期刊
(110539)
经济(110539)
研究(69784)
中国(54936)
(37438)
金融(37438)
(35675)
管理(32276)
(31284)
学报(30783)
科学(30654)
教育(28832)
大学(24005)
农业(23913)
技术(23484)
学学(22274)
业经(19471)
经济研究(16737)
财经(15306)
问题(13867)
(13244)
(12775)
图书(12740)
科技(12388)
(12219)
论坛(12219)
技术经济(12209)
(10778)
(10711)
国际(10629)
共检索到363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晓燕  庞雅如  单晓红  孙丽娜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组织合作伙伴异质性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异质性、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在技术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技术异质性不利于技术融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随之而来的中国的产业发展出现"瓶颈"期,传统产业再想实现新的突破已经很难。中国政府的顶层设计着眼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产能与网络的互联互通,推动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与升级,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助推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勋  罗润东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会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影响居民消费的方向和核心机制是什么,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基于人工智能发展如何影响消费及其核心机制的理论探讨,利用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扩容,但检验核心机制存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通过异质型技术进步影响居民消费的间接路径显著,且人工智能发展通过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实现的特定中介效应要大于通过体现式技术进步实现的特定中介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树刚  刘颖  郑玲玲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把握产业技术融合现状对于引导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技术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因此对技术融合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前、准确把握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聚焦感知人工智能领域,率先采用专利分析方法对10 685项专利数据进行挖掘,结合ISI技术分类体系,基于技术共现次数及关联度识别感知人工智能融合核心技术,并从核心技术融合的分散度及专利增长量等方面考察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正处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并很快进入技术融合衰退期,建议政府及投资者积极布局现有感知人工智能主导技术,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技术融合成熟期掌握主动权。同时,应大力推广"感知人工智能+"模式,提升该领域技术融合动力,延缓融合衰退期的到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怡炜  戚湧  武兰芬  
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融合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识别车联网产业技术机会,为人工智能与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选取2000-2019年相关专利数据,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领域技术融合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Word2vec文本挖掘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融合领域技术发展态势、技术主题关联模式、技术共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融合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像识别等相关算法是车联网领域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等相关算法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交通平台是融合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数据识别与数据表示技术在融合演变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较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受到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基于研究结论,从研发方向、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冉从敬   田文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技术大海中精准找到和识别出有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对于国家、企业参与主体和相关商业投资机构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方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前进行科技战略规划与技术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SVM-LDA (Support Vector Machine-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的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模型。首先,基于专家小组的先验知识,制定基础技术类别划分标准;其次,将技术类别划分标准作为先验知识输入SVM-LDA模型,得到技术主题聚类结果;再其次,基于类别主题词的加权相似度计算,确定潜在新兴关键技术;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本文模型共得到24项潜在新兴技术,主要分布在特种机器人技术、监测预警技术、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规划和决策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6个大类方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薄翠梅  张奕翔  
随着人工智能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正不负众望地缓缓跨上5G这个台阶。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文章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概念、历程以及应用成果;其次,介绍了5G通信技术的定义和研究状况;最后,对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做了分析,以及对于两者的局限性进行了评析概括,并对两者融合后未来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晓军  王开元  赵佳雯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韩鹏飞  赵小糠  
通过对2008~2013年证券交易所债券发行的研究,本文发现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越高,为债券提供信用担保和物权担保的可能性越高,道德风险理论更符合我国债券市场。研究还发现,信用担保降低了债券的发行利差,提高了债券评级;而物权担保增加了债券的发行利差,对债券评级的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当高违约风险的发行人提供担保后,信用担保能够降低发行利差和发行评级,而物权担保不能。因为信用担保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而物权担保只是改变了发行人利用信息优势的方式。本文的启示在于:在投资者保护制度弱的环境中,信用担保比物权担保更有利于债券发行。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桐  杨建林  
[目的/意义]针对来源于跨领域技术融合或应用的颠覆性技术建立识别框架,结合应用场景识别颠覆性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遴选和培育提供参考,助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跨领域专利的德温特手工代码字段进行突变检测;其次,依据突变类型、创新性和影响力筛选重要手工代码;最后,基于重要手工代码对应的标题摘要组合文本,提取专利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词频及中介中心性筛选颠覆性技术关键词,并采用社区发现算法进一步识别具体应用场景下的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实证领域,识别出智能教育、人脸识别、智慧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云计算、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具有较强颠覆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楠  彭鼎原  傅俊英  赵蕴华  
文章采用技术生命周期曲线判断技术发展阶段,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法结合K-means算法,以专利IPC号为基础,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对专利差异性矩阵进行专利技术聚类;对技术集群从技术影响力、技术范围、技术保护、扩散指数、专利家族数量5个维度进行技术评价;综合孔多塞投票法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前沿技术集群的命名与比较;引入时间维度,最终得到前沿技术演进图。通过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最终得到近5年的10类前沿技术,包括神经网络、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机器人、智能系统、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汽车自动驾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制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慕继丰  冯宗宪  
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制和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制各有其优缺点 ,银行和证券市场都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和多种金融中介方式的共存有助于增加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降低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体拥有多样化的金融中介方式 ,那么即使某一类金融中介机构受到冲击 ,其他金融中介方式仍可以有效地起到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互补的金融体制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梦博  王明赫  翁钰栋  
提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之一。在工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新形势下,传统行业遭遇了前所有未有的冲击,而高技术产业则表现一枝独秀。与传统行业相比,高技术产业产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研发效率是高技术产业活力的"源泉"。现有文献虽然提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技术外溢"的途径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并没有提到"技术外溢"的途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是技术进步的基石,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从而实现"技术外溢"。为此,本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萃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视野切入,探讨什么样的集聚经济更能激励人们创业。理论研究揭示: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经济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创业。从动态角度看,我国专业化集聚的现实特征使得多样化集聚经济而非专业化集聚经济对创业企业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这一理论推论得到了基于个体微观数据与城市数据相匹配的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围绕创业企业发展和创业动机的对比研究揭示,生存型小规模创业不仅受益于城市多样化外部性,也受益于城市专业化外部性,但多样化外部性对规模较大的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上下游行业关联是多样化外部性促进我国创业的重要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