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7)
- 2023(12342)
- 2022(10622)
- 2021(10236)
- 2020(8552)
- 2019(19524)
- 2018(19062)
- 2017(36556)
- 2016(19408)
- 2015(21609)
- 2014(21452)
- 2013(20763)
- 2012(19146)
- 2011(17360)
- 2010(17285)
- 2009(16138)
- 2008(15575)
- 2007(14136)
- 2006(12300)
- 2005(10323)
- 学科
- 济(84017)
- 经济(83825)
- 业(59279)
- 管理(58900)
- 企(47177)
- 企业(47177)
- 方法(38980)
- 农(33552)
- 数学(32371)
- 数学方法(31880)
- 财(23934)
- 农业(22971)
- 中国(22114)
- 业经(22082)
- 制(16670)
- 学(16199)
- 地方(15773)
- 理论(15022)
- 和(13381)
- 务(12919)
- 财务(12872)
- 贸(12860)
- 贸易(12851)
- 财务管理(12835)
- 体(12581)
- 易(12441)
- 企业财务(12273)
- 技术(11975)
- 策(11729)
- 融(11282)
- 机构
- 大学(277196)
- 学院(276315)
- 济(112015)
- 经济(109711)
- 管理(109565)
- 理学(95595)
- 理学院(94597)
- 管理学(92861)
- 管理学院(92325)
- 研究(86016)
- 中国(64561)
- 京(55411)
- 财(54126)
- 科学(50691)
- 农(44331)
- 财经(43028)
- 中心(41208)
- 所(40677)
- 江(40625)
- 经(39166)
- 业大(38754)
- 范(38022)
- 师范(37702)
- 研究所(36649)
- 经济学(34762)
- 北京(33650)
- 农业(33193)
- 州(32427)
- 财经大学(31954)
- 经济学院(31250)
- 基金
- 项目(187112)
- 科学(149806)
- 研究(140046)
- 基金(138765)
- 家(119006)
- 国家(117883)
- 科学基金(102968)
- 社会(93390)
- 社会科(87447)
- 社会科学(87422)
- 基金项目(73513)
- 省(72507)
- 教育(65918)
- 自然(64495)
- 自然科(63079)
- 自然科学(63067)
- 自然科学基金(61946)
- 划(60456)
- 编号(56963)
- 资助(55230)
- 成果(47113)
- 部(42746)
- 重点(41492)
- 发(39129)
- 创(38834)
- 国家社会(38662)
- 课题(38496)
- 教育部(37820)
- 人文(37043)
- 制(36179)
- 期刊
- 济(127223)
- 经济(127223)
- 研究(79011)
- 中国(53421)
- 农(45783)
- 财(43988)
- 学报(41846)
- 管理(39834)
- 科学(39737)
- 大学(34025)
- 学学(32022)
- 教育(31506)
- 农业(30080)
- 技术(24015)
- 融(23377)
- 金融(23377)
- 业经(22967)
- 财经(22797)
- 经(19612)
- 经济研究(18223)
- 问题(17060)
- 版(15226)
- 技术经济(13016)
- 图书(12782)
- 统计(12771)
- 业(12642)
- 理论(12324)
- 贸(11850)
- 科技(11845)
- 现代(11796)
共检索到402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劲
基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野,运用交叉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乡村贫困治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乡村贫困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中,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并非整体性的静态固化格局,而是因不同的互动情境呈现出多元性的动态实践特征和持续演化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程度低、策略性行动强的"合作博弈"的实体关系。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寻求贫困治理合作的可能性,贫困治理的目标一致程度和行动主体的利益契合程度是影响二者博弈最终走向的关键变量。借助于这种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在当前行政治理体系异常强大、社会主体性发育水平尚处低位的时代背景下,嵌入到乡村发展场域中,不仅发挥了贫困治理的实际功能,还获得了组织自身的发展空间。不过,由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合作博弈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以呼应政府部门偏好为核心特征,从而强化贫困治理中工具主义导向的事本逻辑,而更长远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社会互构论 合作博弈 利益契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风 向德平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从"控制—依附"关系向"合作—自主"关系,再向"对称性互惠"关系变迁。本文论述了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点、原因、影响及效果,探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
政府 社会组织 关系变迁 贫困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风 向德平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从"控制—依附"关系向"合作—自主"关系,再向"对称性互惠"关系变迁。本文论述了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点、原因、影响及效果,探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
政府 社会组织 关系变迁 贫困治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简冠群 李嘉慧 邓首华
基于企业参与乡村贫困治理的视角,以2017—2020年参与贫困治理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究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资本与企业关系投资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会对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关系投资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在加入市场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水平会弱化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通过揭示社会资本与关系投资的影响机制,为上市公司的乡村贫困治理行为研究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在贫困治理情境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思路。
关键词:
贫困治理 共同富裕 社会资本 关系投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玉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渊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在认可度、发展现状、参与度、服务形式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大力发展内生型乡村社会组织、引导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大力推进乡村志愿服务发展等手段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付娆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八大提出:"今后10年扶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细化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既符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需要,又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权力模式从限权、控权到"分立、分治、分享"的转变。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以及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整合各方利益的制衡格局,不失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会组织 合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莎
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可从推动社会服务政府购买等方面入手,更多地让社会组织参与对各类弱势社群的救助,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人群都给予一定的关注。塑造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构建新型救助体制,既可避免政府包办社会救助事业的弊端,促进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也可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推动公民社会走向成熟,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与稳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鸣铎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消除贫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治理结构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合作,这是当前贫困治理结构变化的重要内容。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前者需要后者的专业性、技术性和人力资源,而后者需要前者的政治性、财政性资源。但是,政府部门在与NGO、龙头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合作仍然面临着制度化保障缺失、有效补偿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资源,实施社会化扶贫战略,建立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政府部门与NGO合作模式,搭建龙头企业营销平台,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扶贫贴息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组织 多中心治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2020年后,中国反贫困将转入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乡村聚落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环卫、文化、防灾减灾等功能的发展不充分和多维剥夺,是乡村相对贫困的重要表现和重要原因,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必须从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出发。论文在梳理相对贫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着眼于乡村聚落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关联,分析乡村聚落与乡村相对贫困发生、乡村聚落优化与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建立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以期为2020年后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①乡村相对贫困的形成与聚落要素、功能密切相关,并因区位、布局、规模、形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②乡村聚落是缓解乡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建立的空间基础,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乡村聚落的要素支撑与空间载体功能;③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包括振兴村落产业、优化村落空间组织、强化村落文化认同、建立绿色生态村落、促进村落多功能协同转型、坚持分类施策等6个方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德云
政府在对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政府间博弈问题,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贫困群体 社会救助 政府 博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焰 张向前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在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合作(PPP)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基本现状,指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规范;机制性缺陷阻碍合作的实现;监督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从前提、主体、环境三方面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建立的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二者间的合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优化的建议:建立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健全合作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综合的监管结构;构建社会组织综合能力体系;形成"互联网+"的合作平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崔钰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崔钰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尚艳春
虽然我国目前已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连片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反贫困工作任务依旧艰巨。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探究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反贫困的可行性以及乡村反贫困效果提升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反贫困效果提升路径,包括重视加强贫困者能力,社工机构参与脱贫绩效考评;丰富脱贫方法,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引入社会资源;引导治理主体积极参与,优化扶贫政策宣传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