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3)
2023(9080)
2022(7483)
2021(7406)
2020(5977)
2019(14072)
2018(13798)
2017(24209)
2016(13705)
2015(15699)
2014(15191)
2013(14443)
2012(13456)
2011(12567)
2010(12516)
2009(11085)
2008(10738)
2007(9244)
2006(8355)
2005(7767)
作者
(34809)
(29054)
(28724)
(27631)
(18565)
(13985)
(13288)
(11477)
(11115)
(10281)
(9881)
(9859)
(9353)
(9260)
(9140)
(9079)
(8589)
(8491)
(8347)
(8325)
(7643)
(6970)
(6939)
(6850)
(6560)
(6371)
(6367)
(6335)
(5850)
(5773)
学科
(52700)
经济(52655)
管理(26036)
中国(22736)
(21891)
教育(20019)
方法(19794)
数学(17703)
数学方法(17464)
(15808)
企业(15808)
(14528)
(13810)
(11637)
贸易(11627)
(11357)
理论(11095)
地方(10627)
业经(9732)
(9368)
(9197)
农业(8992)
(8620)
教学(8232)
关系(8096)
环境(8016)
发展(7361)
(7245)
(7238)
(6998)
机构
大学(186741)
学院(178578)
(74125)
研究(72878)
经济(72640)
管理(57880)
中国(50189)
理学(49253)
理学院(48478)
管理学(47475)
管理学院(47086)
(43365)
科学(41352)
(35685)
(35490)
师范(35304)
研究所(32634)
(32210)
教育(31523)
中心(30926)
师范大学(29602)
北京(29026)
(26471)
(26468)
财经(25681)
(24904)
经济学(24713)
(23647)
经济学院(22125)
业大(21996)
基金
项目(116966)
研究(94209)
科学(93818)
基金(83323)
(72376)
国家(71675)
科学基金(59858)
社会(58994)
社会科(55601)
社会科学(55588)
教育(50323)
(43471)
基金项目(42483)
(39856)
编号(38980)
自然(35391)
成果(34938)
自然科(34350)
自然科学(34336)
资助(34095)
自然科学基金(33721)
课题(30774)
(28722)
重点(28270)
(27280)
(25503)
教育部(25429)
中国(24920)
国家社会(24724)
(24391)
期刊
(80743)
经济(80743)
研究(67650)
教育(52696)
中国(47674)
学报(25386)
科学(24495)
(23673)
(22038)
管理(21186)
大学(20679)
技术(18675)
学学(17399)
农业(15802)
经济研究(14169)
财经(13146)
职业(13039)
(12964)
金融(12964)
(11653)
(11502)
问题(10830)
世界(10580)
(10332)
业经(10051)
图书(10018)
国际(9987)
(9644)
论坛(9644)
(9443)
共检索到286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超  于建福  
自然与"当然"和合,即"自当一体",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展开的根基。儒家以天道、人性为自然,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诚明"两进为途径;道家以"道"为自然,以"归根复命"为功夫;儒、道两家同源异流,皆以"尽人合天"为旨归,共铸了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伴随长于分析、重视知识的西方教育哲学进入中国,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逐步丧失了在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将基于"自当一体"之道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理念真正融入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炳照  
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王炳照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前,中国学者也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过专门的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初,才陆续恢复了有关的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释传统而"返本开新",也不能忽视围绕当下教育问题而与现有的主流学术理论和通行话语展开"思想比较"和"话语关联"。跨越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理解与诠释过程中"意义场"的联通性,是这个领域内关键的研究难点。优化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作为公共知识背景和基本前提,深刻诠释关键观念或概念以作为基本话语工具,在故事情境中开显"精神"以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当前阶段需要重视和优先解决的研究课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东平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不同表现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的内容。...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弘祺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传统中国教育的特色。依序交待下面七个特色: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儒家经典的教育,庶民教化、祭祀与"儒家正统",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文字考试的影响,权威人格的形成。这些是笔者研究中国明末以前教育史的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初晓琳  敖祖辉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社会政治构建现实的需求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学术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了学术研究的首位,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文化视角下研究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其关键点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与历史环境影响下,我国社会政治与政治文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我们进行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在多元的文化视角下,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实现现实的政治构建,对现有的研究原则与前提进行必要的检讨与反省,并对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进行诠释与反思,为学术界达成共识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艳梅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和"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在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意义重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并存的思想格局呈现的价值取向、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存在方式构成的中国哲学传统具有存在的独特和意义,它内含着教育精神与智慧,形成了基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哲学。从天地人相通相生、人应依天道之法而行、人在天地万物之间的特殊地位与关系的天人关系的三层意义,可见天人合一内含的教育精神。以人生为对象的修习践行,是解决人何以成人、立身、成事这一由天人合一引申出的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由此,"教育"一词的中国式表达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中国哲学传统中重智慧胜于重知识与经验,导致了中国哲学传统中认识事物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独特:重综合思维,着力于整体与关系的认识;形成互通互化的关系思维,并进行关系范型推演;运用时势运转的思维方式,关注转化过程中条件变化和关节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汉民  
追溯中国哲学的学术渊源与原初形态,不仅仅要从先秦诸子学开始讲起,还应通过诸子学术的渊源和主体——“内圣外王之道”,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原初形态的理论特征。先秦诸子不仅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全部归结为上古圣人的创造成果,同时还将自己的学术创造,看作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发掘。从早期华夏圣王的文明创造,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提升,确立并强化了一种既有文明连续性、又有精神独特性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传统,并深刻影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漫长历史发展。由于内圣外王之道原初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性、实用理性、实践理性的思想传统和精神追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慧萍  甄真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代言,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实践参照,更展现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和精神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视阈下的"工匠精神"的探讨,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工匠精神"形成和培育过程中的不利影响,以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工匠精神"背后的深刻内涵与哲学根源,并提出哲学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永东  
道德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在预防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通过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律能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收潜移默化之功,使受教育者自觉迁善远罪。法家则通过立"法官"、倡"明教"、"以吏为师"、"明法律令"等措施,令民众知法守法,免入歧途。把教育与预防犯罪及改良社会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预防犯罪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忠明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