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55)
2023(14369)
2022(11590)
2021(10823)
2020(9023)
2019(20837)
2018(20914)
2017(38728)
2016(21827)
2015(24960)
2014(25304)
2013(23969)
2012(21752)
2011(19318)
2010(19284)
2009(17401)
2008(17170)
2007(15267)
2006(13031)
2005(11754)
作者
(59157)
(49613)
(49234)
(47395)
(31386)
(23720)
(22938)
(19387)
(19021)
(17674)
(16770)
(16542)
(15594)
(15550)
(15484)
(15371)
(15146)
(14813)
(14290)
(14217)
(12240)
(12152)
(12070)
(11428)
(11174)
(11174)
(11135)
(10946)
(9937)
(9922)
学科
(84089)
经济(84003)
管理(56149)
(54356)
(43376)
企业(43376)
方法(40297)
数学(35795)
数学方法(35296)
中国(29899)
(24677)
(21671)
教育(21055)
业经(19696)
(18193)
农业(16571)
地方(16155)
理论(16120)
(14684)
(14632)
贸易(14628)
(14201)
(13573)
财务(13521)
财务管理(13486)
技术(12941)
企业财务(12785)
(12666)
银行(12638)
(12209)
机构
大学(302128)
学院(297523)
(115825)
经济(113302)
管理(110950)
研究(100313)
理学(96106)
理学院(94998)
管理学(93001)
管理学院(92433)
中国(70435)
(64186)
科学(60599)
(52709)
(49315)
(47713)
师范(47328)
(47176)
中心(47017)
(45110)
研究所(45031)
业大(42982)
财经(42476)
北京(40424)
(38636)
师范大学(38528)
教育(37942)
农业(36983)
经济学(36171)
(35918)
基金
项目(201043)
科学(159670)
研究(152018)
基金(143867)
(124479)
国家(123362)
科学基金(105916)
社会(95166)
社会科(89989)
社会科学(89965)
(79547)
教育(76993)
基金项目(75309)
(68545)
自然(66855)
自然科(65328)
自然科学(65311)
编号(64572)
自然科学基金(64104)
资助(57983)
成果(54164)
重点(46528)
课题(45996)
(45797)
(44064)
(41896)
教育部(40040)
项目编号(39316)
国家社会(39028)
创新(38914)
期刊
(120360)
经济(120360)
研究(92351)
中国(63144)
教育(59772)
学报(44914)
(42243)
(42109)
科学(41159)
管理(38531)
大学(35369)
学学(31695)
技术(30967)
农业(28760)
(23330)
金融(23330)
财经(20701)
业经(20345)
经济研究(19248)
(17829)
问题(16551)
图书(16039)
职业(15643)
(15625)
统计(14782)
(14262)
技术经济(14103)
理论(13297)
(13211)
论坛(13211)
共检索到43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成荣  梅自颖  
民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当前各民族人口共同迈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本文主要采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民族人口资料信息,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人口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呈现出的规模变动、水平变动、结构变动和公平变迁。我国各民族人口教育取得瞩目成就:建成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性别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水平提升由初等教育的高贡献度向高等教育的高贡献度转变,教育公平逐步得以实现。在各民族人口共同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聚焦于解决民族间、民族内和中华民族与其他教育发达体之间的差距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弘文  顾宝昌  王广州  崔红艳  
The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will be taken place in November 2010.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and sever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2010 census. 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s vital to census data quality. In thi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um", three census and data analysis experts a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Professor Gu Baochang, from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of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assessed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2010 censu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ed low fertility, rapid ageing, rapid urbanization and massive migration in China. What he conveys is that our thinking has fallen behind the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demographic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China. Dr. Wang Guangzhou, from the Popula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iscussed more technically on the census. He argues that the only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is innovation, innovation in design of migrant survey, innovation in benefit-oriented mechanisms of census organization and conduct, and innovation in techniques in census chain of command. Dr Cui Hongyan, from the Population Section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has be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2010 census design. She introduces the major innovative steps taken in the 2010 census in order to improve data accuracy,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is the change of enumeration approach from permanent (de jure) residents to actual (de facto) population.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郡郡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中国12个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变化趋势、空间关联、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市域尺度下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我国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态势,但不同城市群的加深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展现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考察期内发生了一定的跃迁;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群际差异的贡献;无论是城市群整体还是大部分城市群内部,老龄化惯性和人口流迁均是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致因,但与2010年相比,2020年时与生育率相关的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潜力等因素,以及可能引致人口流迁的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气温等因素对城市群整体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开始显现或有所强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王德文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等有关资料,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因素,及其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区别一般迁移理论的独特之处。伴随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和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性,是决定人口迁移基本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清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将起到引导和规范人口迁移、促进持续经济增长的双重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正亮  
受教育部委托,兰州大学于1983年8月1日至26日举办了“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分析讲习班”,这次讲习班是在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下举行的。 为这次讲习班讲学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者查瑞传副教授,比利时人口学者默顿斯教授,英国人口学者希尔教授,美国人口学者屈塞尔教授。中外专家学者联合讲学,是这次讲习班的一个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成艾华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不存在缩小的趋势;(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的县市同样也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普遍而言,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不仅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平等程度也比较低;(4)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不平等及其与汉族的教育成就差距,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不平等最为关键的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庆焱  李伟  
教育年限总和法是测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一种替代方法。文章分析显示,若按照常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2005~2009年就业人员人力资本指标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造成这种低估的主要原因在于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调整的抽样框和抽取的新样本对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代表性不够好。文章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利用"相关指标加权法"对2005~2009年就业人员口径的人力资本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结果表明,修订前的2005~2009年就业人员口径人力资本比修订后低估了3.4%~4.2%。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潘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总量仍然偏多的情况下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失衡,其突出表现为:男女性别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严重错位,不相适应。这些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偏误,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管控缺失的原因。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特殊性决定它的调整要比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调整要艰难得多。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动态均衡发展并与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要求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人口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人口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必须依此目标从理论、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社会习俗等方面综合发力,强力调整人口结构,使之动态均衡化、合理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元颉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圆满成功,普查中的数据收集、资料编码、录入以及汇总处理都达到了高质量。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全部数据达400亿字符,采用中央和省分散式两级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上难度较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数据处理系统,怎样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如何制定必要而合理的精度要求?又怎样分配各工作环节的允许误差?是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分散处理中采用统一的工作流程和处理程序,我们在数据处理实施过程中注意搜集各环节质量指标,尝试从省级处理角度反映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质量情况,分析研究误差传递规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明艳  
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年龄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的重要前提。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与其他来源数据比较、队列存活率法、修正惠普尔指数、符号分布法等考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质量。将普查0~9岁人口回推得到2011~2020年出生人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数比较,二者很接近,尤其是2015年后几乎一致,推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不存在明显漏报。对10岁及以上人口队列存活率的观察发现,10~40岁队列存活率存在异常波动,主要是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漏报、青年组重报和育龄女性重报大于男性等造成。修正惠普尔指数和符号分布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国层面上不存在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年龄申报质量很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伟  
为了深入开发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带,推广有关普查数据分析软件,P04项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委托北京大学人口所主办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研讨班”于1月6日~1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1月6日的开幕式由课题负责人之一曾毅教授主持,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孙怀阳司长、国家教委P04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邹湘江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原新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