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9)
2023(7240)
2022(6239)
2021(5394)
2020(4818)
2019(11368)
2018(11214)
2017(22732)
2016(12544)
2015(14525)
2014(14801)
2013(15057)
2012(14476)
2011(13177)
2010(13124)
2009(12024)
2008(12051)
2007(10923)
2006(9149)
2005(8004)
作者
(37787)
(31841)
(31719)
(30381)
(20357)
(15399)
(14564)
(12487)
(12007)
(11340)
(10775)
(10768)
(10144)
(10089)
(10049)
(10017)
(9862)
(9436)
(9265)
(9261)
(8052)
(7891)
(7723)
(7317)
(7176)
(7162)
(7148)
(7083)
(6506)
(6374)
学科
(62495)
经济(62435)
管理(39310)
(36159)
方法(35791)
数学(31354)
数学方法(31157)
(30436)
企业(30436)
(16250)
(14420)
环境(13113)
中国(13112)
(12616)
业经(11871)
(11263)
贸易(11260)
(10987)
(10915)
(10685)
财务(10670)
财务管理(10639)
地方(10499)
企业财务(10120)
农业(9570)
(9534)
(8788)
理论(8684)
(8376)
金融(8374)
机构
大学(192188)
学院(189735)
(82204)
经济(80650)
管理(74752)
理学(65335)
理学院(64679)
管理学(63662)
管理学院(63316)
研究(60714)
中国(45691)
(38828)
(37625)
科学(37095)
(33856)
财经(30850)
(30789)
业大(29616)
中心(29074)
(28062)
(28030)
研究所(28015)
农业(27006)
经济学(26527)
经济学院(24408)
北京(24003)
财经大学(22976)
(22897)
师范(22622)
(21749)
基金
项目(127574)
科学(100541)
基金(94441)
研究(90766)
(82060)
国家(81455)
科学基金(69921)
社会(58722)
社会科(55675)
社会科学(55658)
基金项目(50302)
(49667)
自然(45691)
自然科(44638)
自然科学(44624)
自然科学基金(43860)
教育(42456)
(42074)
资助(39722)
编号(35757)
(29668)
重点(28879)
成果(28618)
(27188)
(26151)
教育部(25574)
科研(25572)
创新(24570)
人文(24566)
大学(24497)
期刊
(82489)
经济(82489)
研究(51549)
中国(31431)
学报(31258)
(30135)
(28954)
科学(27475)
管理(23866)
大学(23366)
学学(22238)
农业(19157)
(16992)
金融(16992)
财经(15867)
技术(15545)
教育(14883)
经济研究(13661)
(13505)
业经(12988)
问题(11681)
(10711)
统计(10469)
技术经济(10379)
(9851)
理论(9368)
(9288)
(9249)
商业(9226)
决策(8595)
共检索到266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牛海霞  胡佳雨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度最低。而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进一步分析得出,FDI与我国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呈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FDI引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和技术正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栋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STIRPAT模型测算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时间段内,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减排有正向促进作用,消费结构升级会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引入能源效率的交乘项后,发现消费结构升级和能源效率提升的协同推进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文章指出,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系统推进能源消费提质增效和消费结构转型,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均可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吴大义  
本文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总能源消费和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出、投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施行燃料转换政策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子豪  代迪尔  
通过估算中国内地30个省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数据,构造包含外商直接投资(FDI)碳排放的规模、结构、技术和管制效应的联立模型,本文对FDI与中国各地区CO2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多渠道的综合考察。结果表明,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FDI显著地增加了各地的CO2排放;技术效应渠道,FDI则有效降低了各地的CO2排放;而管制效应方面,FDI对各地CO2排放的抑制作用则很不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征华  彭迪云  
以指数分解法、计量经济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三种方法为主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单一性、研究变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福良  刘诗文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危害,CO2地质储存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文章对CO2地质储存概念、原理、场所及条件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对我国CO2地质储存可能存在的安全及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选址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CO2地质储存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部门和行业等三个层面的样本数据,选择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样本并未呈现全局性的随机收敛;而部门层面的相对碳强度呈现发散态势。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碳强度差异不会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考虑碳排放在不同层面的分布差异,并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