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4)
- 2023(15875)
- 2022(13808)
- 2021(12696)
- 2020(10640)
- 2019(24029)
- 2018(23810)
- 2017(46161)
- 2016(24696)
- 2015(27632)
- 2014(27477)
- 2013(26952)
- 2012(24567)
- 2011(22387)
- 2010(22508)
- 2009(21333)
- 2008(20254)
- 2007(17842)
- 2006(15933)
- 2005(14269)
- 学科
- 济(112381)
- 经济(112239)
- 管理(76334)
- 业(67666)
- 企(57941)
- 企业(57941)
- 方法(43810)
- 数学(37533)
- 数学方法(37156)
- 财(27479)
- 中国(26534)
- 农(25466)
- 地方(24282)
- 业经(24187)
- 制(23001)
- 学(22348)
- 贸(17423)
- 贸易(17411)
- 理论(17030)
- 银(16977)
- 银行(16938)
- 务(16914)
- 财务(16841)
- 易(16813)
- 财务管理(16808)
- 农业(16795)
- 环境(16664)
- 和(16395)
- 体(16240)
- 融(16208)
- 机构
- 大学(353399)
- 学院(352474)
- 济(148024)
- 经济(144886)
- 管理(138674)
- 理学(119648)
- 理学院(118349)
- 研究(117911)
- 管理学(116467)
- 管理学院(115820)
- 中国(88542)
- 京(73997)
- 科学(69830)
- 财(69805)
- 所(58017)
- 财经(55308)
- 中心(53169)
- 研究所(52368)
- 江(51558)
- 农(50474)
- 经(50042)
- 业大(48597)
- 北京(46670)
- 范(45723)
- 经济学(45606)
- 师范(45361)
- 院(42696)
- 州(41600)
- 财经大学(41024)
- 经济学院(40697)
- 基金
- 项目(236380)
- 科学(186509)
- 研究(176692)
- 基金(171750)
- 家(147760)
- 国家(146550)
- 科学基金(126708)
- 社会(113106)
- 社会科(107162)
- 社会科学(107137)
- 省(91728)
- 基金项目(90808)
- 教育(80834)
- 自然(80135)
- 自然科(78209)
- 自然科学(78194)
- 自然科学基金(76780)
- 划(76377)
- 编号(72443)
- 资助(70081)
- 成果(59282)
- 重点(52454)
- 部(52340)
- 发(50414)
- 课题(49495)
- 创(49223)
- 制(46525)
- 国家社会(46488)
- 创新(45922)
- 教育部(45746)
- 期刊
- 济(170429)
- 经济(170429)
- 研究(109628)
- 中国(65631)
- 财(53833)
- 管理(52792)
- 学报(51273)
- 科学(47945)
- 农(46523)
- 大学(39628)
- 教育(38043)
- 学学(37354)
- 融(32966)
- 金融(32966)
- 农业(31662)
- 技术(30465)
- 财经(27912)
- 经济研究(27868)
- 业经(26510)
- 经(23903)
- 问题(21253)
- 技术经济(17782)
- 理论(17618)
- 图书(16755)
- 现代(16238)
- 科技(15943)
- 实践(15800)
- 践(15800)
- 贸(15741)
- 商业(15546)
共检索到524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谷玲
随着我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和应用,失信主体的权益保障和救济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顶层立法颁行尚需时日的情况下,通过对信用修复制度历史演变的列举式梳理,揭示出信用修复制度当前的发展现状:信用修复救济路径多样、程序设定完整性不足、权益保障不足等。对多地法院颁布的司法文件及裁判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到司法作为保障失信主体信用信息修复权的最后一道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司法救济的视角对个人信用修复制度进行法理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的定位,并从前提、目标、条件与程序设计了个人信用修复制度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
司法救济 信用修复 失信被执行人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秋香
随着"芝麻分""考拉分""猪猪分"等个人信用评分的推出,信用评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个人信用修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征信体系发达的美国,个人如果存在不良信用信息,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同时,信用修复给失信的个人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借鉴美国个人信用修复的主要做法,我国应完善信用修复法律,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建立个人信用修复机制,完善异议处理流程,健全征信投诉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覃珺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自2003年运行以来,至今已收集8.15亿自然人信息,建立了个人信用报告,旨在客观反映信息主体是否存在不良记录。信用记录直接影响个人的融资、经济交易乃至社会活动。然而,个人征信系统既要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也要为信息主体修复信用状况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帮助信息主体避免不良信用信息的产生,并对已产生的不良信用进行重建。这个重建过程就需要信用修复机制来完成。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莉 林钧跃 李志红 赵燕 江洲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信用修复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发挥着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鼓励重塑信用、激发市场活力的积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信用修复的概念理解和信用修复的制度探索,厘清了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修复理念,并从信用修复的方式、主体、客体和程序方面对信用修复机理进行了阐述;以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实践作为切入点,对当前信用修复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了加强信用修复机制建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信用修复 机理分析 市场监管 信用监管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晓冉
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的载体,通过信用机制评价个人信誉的好坏,对个人守信行为实施奖励以及对个人失信行为予以惩罚时,都必须参照相应的信用信息。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完全契约、信息流转效率等,正是构建或运行个人信用机制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非对称信息、契约和机制设计理论等信息经济学原理,研究如何规范构建个人信用机制。能够在事前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预防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违约风险;并能在运行个人信用机制的过程中,实现激励个人遵守信用行为、提高信息效率的实际效果,以加强个人信用机制的合理性与实践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仪 张婷
平台经济下,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交易各方需求存在冲突。征信云服务平台的运营者要对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将成果有偿提供给需求方以提高绩效、推动征信等产业升级;消费者要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信息交易以维护基本尊严并获取信息成果和增加经济收益。当前,因缺乏有效的规范与协调机制,平台运营者在交易中时常滥用对信息及成果的优势地位,致使消费者隐私和权益受到侵害,信息交易和征信等产业发展受阻。为调和消费者与运营者之间的需求冲突,保护消费者权益,可运用激励相容理论,由治理者为消费者设置对成果的产权,构建以产权行使与救济规范为内核的激励相容机制。在激励相容机制下,消费者通过与运营者缔结交易合同来取得对成果的相对产权,依照合同增强成果的资产专用性从而满足对收益的需求;治理者通过立法为消费者配置绝对产权,通过设计产权行使和救济规范降低侵权所导致的外部成本,克服合同及相对产权的外部性弊端。在激励相容机制实施过程中,为降低消费者议价和履约成本,治理者应拓展运营者有限理性,纠正运营者滥用优势地位阻碍消费者获取收益的不良偏好,强制运营者构建公平交易条件。此外,为提高交易的整体效益,应协调发挥激励相容机制与隐私保护机制的治理作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曹凝蓉
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地进入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代,适应我国加入WTO,拉动内需市场,从根本上治理整顿市场的经济秩序,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的方式,分析了自由竞争下的信用交易博弈以及在监督下的信用交易机制,认为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的力度和信用交易信息成为影响信用交易博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就监督体制和信息传递提出了我国失信惩罚机制和联合征信机制。
关键词:
信用 博弈 监督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仪 陶宇
大数据技术下,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可以通过共享被加工成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人格的发展以及征信等行业的升级。从本质来讲,信息共享发挥着知识服务的功能。然而,在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共享呈现出信息的集中收集与传输、分节点存储与利用特征,这在方便信息共享与知识服务的同时,造成了共享者组织有序与共享整体高效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共享知识服务功能的实现由此受阻。在对我国治理共享实证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对现有共享治理机制效果进行测评的同时,重点借鉴欧美共享治理经验特别是英国沙箱监管模式,并运用知识治理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与我国现有治理机制相比,知识治理机制更适合化解当前面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大数据技术下信息共享的知识服务功能。根据知识治理机制,我国宜加强对共享者准入与退出的外部监管,引导共享者自我完善内部组织并寻求彼此协作,以确保共享有序;同时提高消费者对共享的参与度,合理配置消费者和共享者对信息享有的权利,强化权利保护与侵权规制,激励信息共享高效开展。在知识治理机制实施过程中,治理者既要借助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规制作用,也要借助行业自律规范的引导作用。在评估知识治理机制绩效时,要着重考察信息共享对相关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消费者对知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
大数据 信息共享 知识治理机制 知识服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周登宪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小微企业经常发生还旧贷、续新贷之间的"信贷断点"上的资金链条断裂问题,由此伴生的资金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愈加突出。山东省巨野县在当地人民银行主导下,确立了小微企业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申请续贷、经贷款银行审查并承诺续贷的制度安排。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信贷断点"可以通过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信贷制度,实现有助于银行稳定优质客户群和企业稳健经营的自我修复;第二,当务之急是,需要确立层级更高的小微企业"信贷断点"外在干预和修复机制,以谋求更大范围的帕累托改进。
关键词:
小微企业 信贷断点 无缝对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葛继红 蔡辉
本文由银行开展个人信用消费信贷引出我国应大力建设有效的个人信用机制,论述了个人信用机制的理论基础、声誉组织和社会实施机制;介绍了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个人信用体系的政策背景、现状以及解决所存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个人信用 声誉机制 社会实施机制 对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晓冉
信用评分日益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公民个人的信用关联信息主要来自于以下途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信息、信用服务机构的个人信用评分、地方的个人信用评分和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个人信用评分。从规范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机制考虑,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个人信用分数,同时,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考察,并区别个人信用与个人声誉评价标准。为建立我国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应完善全国征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记录,设定个人信用计分卡和计分权重,设置个人信用的风险分数,确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确保个人信用分数计算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规范个人信用评分机制,扩大信用分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岩 许小雨
分析近几年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典型案件及其对受害者在经济、精神及信用方面的损害,探讨信息主体信用情况修复困难或无法修复的内在原因。为加强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盗用案件受理的主管部门;加强对身份盗用的执法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增设"身份盗用修复服务"模块或开发手机APP软件;完善不良信用信息修复渠道,提升信息主体维权意识;推动身份盗用类保险产品的发展。
关键词:
身份盗用 信息主体 信用修复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岩 许小雨
分析近几年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典型案件及其对受害者在经济、精神及信用方面的损害,探讨信息主体信用情况修复困难或无法修复的内在原因。为加强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盗用案件受理的主管部门;加强对身份盗用的执法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增设"身份盗用修复服务"模块或开发手机APP软件;完善不良信用信息修复渠道,提升信息主体维权意识;推动身份盗用类保险产品的发展。
关键词:
身份盗用 信息主体 信用修复机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嵩 孙鑫玥 陈昊
[目的/意义]APP侵犯用户隐私事件频发使得APP服务商陷入用户信任危机,服务商如何修复受损信任从而重新赢得用户至关重要。研究基于公平理论构建“信任修复策略—感知公平—修复后信任”多重中介模型,探讨APP隐私侵犯场景下的用户信任修复机制。[方法/过程]采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分别针对三类信任修复策略收集问卷数据,并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检验。[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信息修复通过互动公平、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间接影响修复后信任;情感修复通过互动公平和程序公平间接影响修复后信任;功能修复仅通过互动公平间接影响修复后信任;信息修复策略模型和情感修复策略模型中不同公平产生的中介效应差异不显著;违规收集和违规使用两种隐私侵犯类型对修复策略和公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扩展了信任修复研究与公平理论的应用范畴,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在隐私侵犯背景下修复用户信任提供实践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建华 李园园 段珅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信任破坏过程及信任修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信任破坏行为对关系质量下降以及信任破坏的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补偿策略对关系质量提升与信任修复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破坏程度、关系强度、文化认知模式以及消费者个体变量在信任破坏与修复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信任破坏 信任修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