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41)
2022(1104)
2021(1370)
2019(2350)
2018(2734)
2017(4485)
2016(2517)
2015(2491)
2014(2618)
2013(2262)
2012(1936)
2011(1768)
2010(1873)
2009(1900)
2008(2028)
2007(1492)
2006(1673)
2005(1624)
2004(1497)
2003(1410)
作者
(5472)
(4702)
(4679)
(4487)
(3018)
(2197)
(2175)
(1858)
(1699)
(1670)
(1655)
(1637)
(1610)
(1606)
(1582)
(1449)
(1408)
(1301)
(1291)
(1273)
(1228)
(1139)
(1133)
(1129)
(1094)
(1042)
(1024)
(990)
(966)
(942)
学科
(7085)
经济(7064)
(5866)
管理(5776)
(4625)
(4431)
企业(4431)
体制(4233)
(4182)
中国(3135)
(2946)
(2688)
税收(2628)
(2602)
(2503)
银行(2503)
(2464)
(2402)
金融(2402)
业经(2386)
制度(2198)
(2198)
教育(2106)
教学(2102)
财政(2081)
(2066)
理论(1710)
人事(1604)
人事管理(1603)
企业经济(1563)
机构
大学(28101)
学院(27438)
研究(12424)
(11902)
经济(11642)
中国(10141)
管理(9324)
(8308)
理学(7339)
理学院(7228)
管理学(7144)
管理学院(7065)
(6518)
(6325)
科学(6217)
研究所(5421)
财经(5239)
(5182)
中心(5016)
(4797)
师范(4770)
(4768)
教育(4763)
北京(4595)
(4550)
(4218)
师范大学(4009)
(3827)
财经大学(3822)
(3741)
基金
项目(14428)
研究(12711)
科学(11293)
基金(9715)
(8353)
国家(8239)
社会(7681)
社会科(7179)
社会科学(7177)
科学基金(6844)
教育(6570)
成果(5416)
编号(5408)
(5375)
基金项目(4662)
(4596)
课题(4412)
(3803)
(3776)
(3753)
资助(3735)
自然(3629)
(3499)
自然科(3495)
自然科学(3494)
重点(3464)
(3458)
自然科学基金(3439)
项目编号(3217)
教育部(3215)
期刊
(17734)
经济(17734)
研究(13791)
中国(10832)
教育(8642)
(6848)
管理(5139)
(4903)
金融(4903)
(3636)
科学(3121)
学报(3007)
财经(3007)
经济研究(2775)
大学(2754)
技术(2671)
(2652)
改革(2588)
(2588)
业经(2471)
学学(2257)
职业(2201)
(2063)
财政(2063)
问题(2009)
农业(1913)
(1795)
(1715)
(1662)
(1602)
共检索到55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道晖  
本文从如何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改革司法制度 ,克服司法腐败的角度 ,分析了作为领导党和作为执政党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研究了如何摆正党的领导权与国家司法权的关系问题 ,进而提出了从制度上改革改善党对司法的领导的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章安邦  
"权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司法改革的目标指向。权威观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理性选择结果,而司法权是基于人类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而形成的权威的判断权。司法权的权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强制型权威"和"技术型权威"。前者以司法强制力为主要特征,后者以说理裁判为主要形式,说理裁判的过程除了逻辑论证外还包括"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等方式。"庭审实质化"与"裁判必终局"是建构权威的司法权的重要路径。建构科学合理的审级制度是司法权终局性的必要条件和司法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也是终结矛盾纠纷、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路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燕  黄梅  钟瑾  
地方司法改革是抗战时期建国的实际举措,建设独立的司法组织,有法定经费来源是司法独立的必要条件。战时,最高司法当局在组织建设和经费划拨方面有着突破性的制度设计,在国家财政最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最高国防委员会却意外地通过了此前千呼万唤而不得的地方司法经费国库支付的决议。但是,对这个在司法独立道路上的实质进步,地方实际操作中则是窒碍丛生。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频遭阻碍的各方原因,总结了司法改革的多重效果,对此后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诸多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立新  
目前理论界对税收司法的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完善税收司法保卫体系上。而本文认为当前税收司法的核心问题在于:税收司法审判不足和税收司法审查范围太窄而由此带来的税收司法的虚置。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税收司法的作用,必须从司法权是行政权和公民权之间的平衡器的作用这一认识基点出发,在扩大司法审查领域、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立法质量、改革现行司法制度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笑侠  
近20年来司法改革思路的根本性分歧在于司法的职业性和平民性之间固有矛盾的冲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司法改革来看,大致都是在司法职业性和司法平民性之间的选择。司法公信力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目标,同样包含着这对固有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既关系到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举措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关系到司法评估中如何兼顾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双重标准。本文旨在揭示司法改革和司法评估的逻辑起点——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均衡兼顾。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华国庆  
如果说立法保障为保护纳税人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行政执法保障为纳税人权利得以真正实现提供保证的话,那么司法救济在纳税人权利受到侵害时无疑就成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只有对我国目前的税收司法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最终建立起完善的纳税人权利司法保障制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冯钧  
法制环境是影响县域金融生态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从对湖北省郧县的调查情况看,应当将改善县城法制环境列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新怡  唐虎梅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加强,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司法经费保障体制的弊端也暴露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的要求后,改革的呼声高涨,两会代表和委员也连年提出建议,要求突破现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司法经费保障体制,将司法部门的经费全部或按经费支出的性质部分上收到中央或省级统一管理。根据多年来从事司法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军燕  张伟  朱伯玉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到现在已逾3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缺乏制衡、效率低下的企业治理结构。由于股东的特殊性,公司制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组进程中发生了异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绩效至关重要。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栾国华  
从税收司法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税收司法改革所重点保护的应当是宪法层面的财产权、平等权和生存权。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的财产权、平等权、生存权时常受到挑战,但已经在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司法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当前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加深理论研究和实践保护。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兴权  
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是对股东关系的再次调适,具体推进应当符合公司法的基本原理与制度。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不属于公司法意义的类别股,虽然其流通权利有差异。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是对既有合同条款的变更,应当符合合同变更的基本原理,非流通股股东遵从流通股东的同意、赔偿由此带来的损失,并且负担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在公司法上,这些合同条款变革原理表现为股东提议权、知情权、表决权以及异议股东的救济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姚刚  
我国1993年公司法已经在制度方面显露出重大缺陷,随着传统的股东有限责任、资本多数决等原则受到挑战,公司法的现代化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东亚公司法改革历次解决的许多问题,正是目前我国内地面临的问题,其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为了制定和实施好一部具有全球公信力的公司法,我国公司法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保护公司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公司公信力以及强化法律保护效率。本文提出了若干改革思考,供我国立法机构、监管机构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荣根  曾绍东  
中国司法文化传统偏重"实质理性",这与"形式理性"的西方司法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三十年来以程序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司法改革,其理想与现实、司法的面相与公众的心理期待的矛盾和冲突,是过于偏重程序中心主义的西方经验,忽视本土司法文化传统的结果。董必武的既要守程序又要便民的司法改革思想体现了程序与实质的统一,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当回到尊重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轨道上来。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蓉  杜剑  
本文比较了公民权利与纳税人权利的关系,认为公民权利是纳税人权利存在的根本基础,公民作为纳税人的同意权和监督权是国家税收权力存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制度,认为保护纳税人权利是我国税收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国家行使行政权之前,需要从“立宪”层次上对税收行政权力职责范围加以界定,通过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实现国家—纳税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协调。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郭远  
2014年日本《公司法》改革主要是在以下两项主旨下进行的:第一,吸引外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公司治理水平;第二,解决实务问题,对2005年日本《公司法》的立法短缺进行补全。针对第一项改革主旨,日本立法者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适用。此措施由于只在独立董事的数量要求这一形式意义上进行了改革,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出于促进我国政策实行、改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等原因,这两项改革主旨也应适用于我国新时代的《公司法》改革。我国立法者应在坚持这两项改革主旨的同时,吸取日本《公司法》改革在实施后所反映出的失败经验,注意从实质上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改革,并且注意区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解决此区分的立法缺失给实务带来的种种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