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2)
2023(10223)
2022(8141)
2021(7192)
2020(5655)
2019(12485)
2018(12504)
2017(22754)
2016(13002)
2015(14615)
2014(14825)
2013(14306)
2012(13743)
2011(12742)
2010(13082)
2009(12171)
2008(12188)
2007(11433)
2006(10458)
2005(10010)
作者
(43449)
(36307)
(36193)
(34099)
(23042)
(17589)
(16194)
(14164)
(13950)
(13247)
(12486)
(12001)
(11908)
(11715)
(11635)
(11060)
(11015)
(11007)
(10446)
(10427)
(9438)
(9351)
(9083)
(8471)
(8258)
(8229)
(8115)
(8092)
(7718)
(7391)
学科
(57245)
经济(57182)
管理(33295)
(32503)
(24109)
企业(24109)
中国(21441)
地方(19553)
(18555)
业经(15613)
方法(14603)
(14425)
农业(12771)
(12266)
数学(11576)
数学方法(11370)
(11027)
(10910)
银行(10848)
(10765)
金融(10763)
地方经济(10604)
(10583)
(10525)
环境(10273)
发展(9641)
(9614)
(9423)
贸易(9411)
(9001)
机构
学院(192826)
大学(190583)
研究(77717)
(72075)
经济(70291)
管理(61306)
中国(57744)
科学(52633)
理学(50624)
理学院(49843)
管理学(48533)
管理学院(48208)
(46834)
(43859)
(43340)
研究所(39291)
农业(36887)
业大(34448)
中心(34280)
(33446)
(32744)
(28577)
北京(28066)
(27603)
(27593)
师范(27181)
(26528)
财经(25160)
科学院(25102)
技术(25011)
基金
项目(123026)
科学(93693)
基金(84905)
研究(84690)
(77351)
国家(76647)
科学基金(62635)
(51390)
社会(51204)
社会科(48310)
社会科学(48297)
基金项目(43640)
(42740)
自然(41090)
自然科(40108)
自然科学(40088)
自然科学基金(39335)
教育(37961)
资助(34827)
编号(33778)
(33135)
重点(28970)
成果(28839)
课题(26113)
发展(25738)
(25290)
(25080)
计划(25067)
(24496)
创新(23671)
期刊
(94394)
经济(94394)
研究(59181)
中国(49434)
(47103)
学报(42996)
科学(35257)
农业(31672)
大学(30889)
学学(29290)
管理(26344)
教育(25555)
(25101)
(21017)
金融(21017)
业经(16861)
技术(16836)
(16734)
经济研究(14453)
财经(12765)
业大(12516)
问题(12298)
(12000)
(11121)
科技(10614)
农业大学(10575)
图书(10037)
(9329)
世界(9279)
技术经济(8831)
共检索到317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云鹏  韩胜芳  陈琰  王冬梅  
【目的】在已经证明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中存在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激发子活性物质的基础上,以期通过试验得到激发子的纯品制剂,为进一步研究激发子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子受体以及寄主产生过敏性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基础条件。【方法】提取叶锈菌小种165侵染的小麦品种洛夫林10细胞间隙液,通过盐析、凝胶过滤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对IWF中具有激发子活性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分离出能诱导洛夫林10健康叶片PAL、PO活性增高并诱发洛夫林10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激发子活性组分。该组分经SDS-PAGE电泳呈现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32kD。【结论】经硫酸铵分段盐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姗姗  张欣婷  王琦  芦远景  侯春燕  王冬梅  
为研究TaRanGAP2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HR诱发中的作用,阐明小麦抗叶锈病分子机制,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给予分子水平的指导。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及其轮回亲本Tc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TcLr26×260)及亲和组合(Tc×260),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aRanGAP2的CDS全长为1 665 bp,编码554个氨基酸,对其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TaRanGAP2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Ran GTPase家族;利用RT-qPCR技术检测TaRanGAP2在这2个组合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不亲和组合中TaRanGAP2表达量出现显著上调;利用烟草瞬时转化系统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发现TaRanGAP2定位于细胞质;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TaRanGAP2基因表达,在接种叶锈菌后与未沉默植株相比,TaRanGAP2基因沉默植株叶片的单侵染点HR面积显著增大,HMC数量显著增多;结果说明TaRanGAP2基因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寄主过敏性反应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春艳  李云锋  王振中  
利用蛋白纯化系统AKTA Purifier 100对来源于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ZC13菌株97-151a菌丝细胞壁的糖蛋白激发子CSBⅠ进行纯化过程的优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的选择结果表明:弱阴离子柱DE-AE-Sepharose FF和Tris-HCl缓冲体系的洗脱效果较好。新的步骤是:选用YM30膜超滤,省略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粗激发子过凝胶柱Sephacryl S-100,阴离子柱DEAE-Sepharose FF,获得的活性峰D3,即为纯化的CSBⅠ。随着激发子的逐步纯化,其诱导不同水稻品系叶片中的POD比活相应显著升高(P<0.0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建东  曹远银  姚平  
小麦接种高度非亲和性的小麦秆锈菌后,在其细胞间隙液(IWF)中可能存在激发子。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将其分级,再将各分级沉淀蛋白溶液注射到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小麦叶片中,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激发子成分主要集中在50%~80%硫酸铵沉淀蛋白部分中,能明显诱导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40μg/mL的该分级沉淀蛋白溶液处理小麦叶片后,PAL和POD活性在早期已有显著增加,分别在诱导处理后36 h和60 h左右出现最高峰,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7.47%和78.2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云锋  王振中  贾显禄  
采用离心、超滤、DEAE 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等方法对稻瘟菌 (Magnaporthegrisea)细胞壁来源的激发子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 ;以一套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为材料 ,对其诱导水稻叶片植保素、过氧化物酶 (POD)与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粗激发子提取物 (CEF)及DEAE SepharoseFF层析提取物DSⅡ和DSⅢ菌具有激发子活性。经热、胰蛋白酶和过碘酸钠处理后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DSⅡ和DSⅢ的活性位点均位于糖基部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艺博  路亚南  刘娜  肖继斌  李闯  程琨  邢国珍  马振玲  郑文明  
为挖掘与叶锈菌萌发及早期侵染相关的关键基因,利用PacBio SMRT和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叶锈菌夏孢子萌发0、2、4、8、12和24h的孢子和芽管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全长转录本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基因在不同毒力菌系与小麦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的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综合分析筛选出差异显著且功能相关的4个候选基因,其中,PTTG_1050为SNARE蛋白的编码基因,可能参与SNARE介导的囊泡运输;PTTG_4765属于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PDR亚族;PTTG_1823属于PKc_Like超基因家族;PTTG_1279为候选分泌蛋白编码基因。2)4个候选基因在侵染早期受到强烈诱导或抑制,且在亲和互作中表达量高于非亲和互作,说明其在叶锈菌的早期侵染和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早期成功侵染的关键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春燕  王智炘  王冬梅  
采用活体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钙信使阻断及激活药物注入小麦叶片,其中阻断药物注射后立即接种叶锈菌,研究了钙信使与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用Ca2+螯合剂EGTA除去或降低胞外Ca2+浓度,用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或La3+阻断胞外Ca2+进入胞质,都能部分地抑制叶锈菌诱导的防卫反应,即PAL,POD的活性升高和过敏性反应(HR)的发生。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高。注射Ca2+载体A23187能部分模拟叶锈菌侵染诱导的这3种防卫反应。说明叶锈菌侵染诱导的PAL,POD活性升高和HR的发生,需要胞外Ca2+进入胞内,Ca2+参与了叶锈菌侵染激活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源超  胡东维  张正光  马志超  
棉疫病菌 (Phytophthoraboehmeriae)的培养滤液经饱和硫酸铵沉淀后 ,经 30× 10 3 超滤膜进行分子量截留 ,将大于和小于 30× 10 3 的蛋白组分分别处理棉疫病菌的非寄主植物烟草。结果发现 ,两组分均能引起烟草叶片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提示在棉疫病菌培养液中至少存在两类不同分子量的激发子成分。对大于 30× 10 3 组分中可能存在的激发子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经 10 0℃处理 5min后 ,该组分的激发子仍能保持其生物学活性 ;采用蛋白酶K处理可使该组分丧失激发子活性 ;该激发子经 10 0 0倍稀释后处理烟草 ,仍可诱导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并可强烈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阎爱华  张立峰  张韫玮  刘猛  侯春燕  王冬梅  
试验采用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感病对照Thacher(Tc)及叶锈菌小种366和165,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叶锈菌在亲和和不亲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表现不同侵染型的TcLr19-叶锈菌组合中的2种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变化及发生过敏性死亡(HR)的细胞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伴随着叶锈菌的侵染,TcLr19接种叶锈菌小种366(侵染型为0;)后PAL的活性分别在24,72 h出现高峰,PO活性在48 h达到最高峰,发生HR的细胞面积从接种后24 h逐渐增加直至96 h达到高峰;而接种叶锈菌小种165(侵染型为1)后2种酶活性变化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艳秋  高增贵  姚远  汪浩德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较大。近年来寡糖激发子已成为防控植物病害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探明真菌寡糖激发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开展了小麦白粉菌寡糖激发子的提取和防效测定试验。采用微珠涡旋法和热解法提取了小麦白粉菌细胞壁粗多糖(GD)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GB),通过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明确了GD和GB的组成成分主要为总糖和蛋白质,GD的得率为19.77%,总糖含量为73.81%,蛋白质含量为12.35%,GB得率为10%,GB总糖含量69.6%,蛋白质含量为11.3%。通过红外光谱扫描GD和GB的结构,可知GD和GB的结构中都存在糖的官能团特征吸收峰,二者吸收峰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GD中存在β型糖苷键的连接方式。通过大豆子叶激发法测定了GB的生物活性,明确了GB浓度为200μg·L-1时生物活性最高。通过测定GB对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通过测定GB对小麦离体叶段和温室盆栽苗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4.61%和50.87%。通过测定GB的最佳防治诱导间隔期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病的最佳防治诱导间隔期为5d。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提取的小麦白粉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GB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诱抗效果,为生产上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  豆献英  李德青  张正光  
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cDNA文库中筛选受3种不同激发子(Nep1、harpin和INF1)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基因。以农杆菌Gv3101为宿主、利用PVX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了含有7 000个单克隆的本氏烟cDNA文库,采用牙签刺伤法和注射接种法,从6 000个克隆中筛选到了34个能使激发子诱发的过敏性细胞死亡表型发生改变的克隆。对上述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其中13个与已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隆Nb14-4编码1个特异的ALY蛋白;克隆Nb3-9和Nb4-26分别编码1个苹果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Nb4-28...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景江  刘志龙  文建雷  
以杨树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杨树溃疡病菌细胞壁裂解物——低聚糖对杨树细胞有关抗病指标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 ,该低聚糖具有明显的激发子活性 ,能够诱导杨树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几丁质酶、β- 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增高 (分别为对照的 2 .80 ,1.99,2 .84倍 )和木质素、HRGP的积累 (分别为对照的2 .35 ,2 .6 1倍 )。因此可以认为 ,低聚糖激发子主要是通过快速启动和增强防卫基因表达的速度和强度 ,使植物体内同抗病性有关的物质代谢增强 ,导致抗病物质快速形成和积累 ,从而诱导或增强了植物的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恩  杨爱东  翟彤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条中28号小种接种的馒锈品种‘平原50’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光镜观察发现两品种在侵入阶段无明显差异。在接种5天后,两品种中的菌落大小,吸器个数上出现较明显差异。与感病品种‘铭贤169’进行电镜比较观察,在慢锈品种‘平原50’中发现如下现象:在吸器外基质(EM)出现染色较深的物质;吸器周围有大量增生的膜复合体(MC)和内质网(ER);有一吸器的分支出现;有叶绿体向吸器移动的现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保通  康振生  李高宝  李强  王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重梅  章振羽  姬红丽  胡培松  彭云良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