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93)
- 2023(12092)
- 2022(10324)
- 2021(9606)
- 2020(7845)
- 2019(18337)
- 2018(18185)
- 2017(35034)
- 2016(19303)
- 2015(21541)
- 2014(21415)
- 2013(21261)
- 2012(19445)
- 2011(17471)
- 2010(17077)
- 2009(15499)
- 2008(14859)
- 2007(12662)
- 2006(11107)
- 2005(9501)
- 学科
- 济(75084)
- 经济(75004)
- 管理(54000)
- 业(50084)
- 企(41701)
- 企业(41701)
- 方法(35082)
- 数学(30410)
- 数学方法(30031)
- 农(20532)
- 学(18529)
- 中国(18190)
- 业经(17513)
- 财(16747)
- 地方(16567)
- 环境(14337)
- 农业(13768)
- 和(12712)
- 贸(12633)
- 贸易(12626)
- 理论(12622)
- 易(12200)
- 制(11919)
- 技术(11886)
- 划(11345)
- 务(10740)
- 财务(10677)
- 财务管理(10661)
- 企业财务(10105)
- 银(9926)
- 机构
- 大学(270517)
- 学院(269778)
- 管理(107624)
- 济(100044)
- 经济(97721)
- 理学(94165)
- 理学院(93049)
- 研究(92764)
- 管理学(91220)
- 管理学院(90761)
- 中国(66108)
- 科学(62433)
- 京(58549)
- 农(51589)
- 所(48157)
- 业大(47025)
- 研究所(44677)
- 财(43053)
- 农业(41114)
- 中心(40868)
- 江(37754)
- 北京(36840)
- 范(36341)
- 师范(35999)
- 财经(35277)
- 院(33799)
- 经(32145)
- 州(31586)
- 技术(29410)
- 师范大学(29176)
- 基金
- 项目(195426)
- 科学(151966)
- 基金(139973)
- 研究(138398)
- 家(124654)
- 国家(123616)
- 科学基金(104666)
- 社会(84557)
- 社会科(80016)
- 社会科学(79989)
- 省(77682)
- 基金项目(75523)
- 自然(70913)
- 自然科(69170)
- 自然科学(69152)
- 自然科学基金(67852)
- 划(65891)
- 教育(62335)
- 资助(57039)
- 编号(56249)
- 成果(44238)
- 重点(44190)
- 发(41875)
- 部(41653)
- 创(40602)
- 课题(38885)
- 科研(37859)
- 创新(37850)
- 计划(37521)
- 大学(35137)
- 期刊
- 济(106551)
- 经济(106551)
- 研究(74060)
- 学报(49678)
- 中国(49376)
- 农(46348)
- 科学(44280)
- 管理(37865)
- 大学(35862)
- 学学(33926)
- 农业(33084)
- 财(30339)
- 教育(29072)
- 技术(22602)
- 融(18315)
- 金融(18315)
- 业经(18310)
- 业(17599)
- 经济研究(16197)
- 财经(15817)
- 图书(14968)
- 资源(14681)
- 科技(14613)
- 问题(13846)
- 业大(13686)
- 版(13416)
- 经(13328)
- 理论(13219)
- 技术经济(12596)
- 林业(12578)
共检索到379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为了解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协调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并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粮食安全保护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以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利用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变化。[结果]①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耕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并且区域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研究初期东北部地区的耕地利用程度强于西部地区,而2016年呈现出西南-中东部强,东北部弱的态势;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不明显;②耕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演化特征明显,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年减少;从空间上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③耕地利用转型推动粮食生产格局不断演化,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1990—2016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趋势,耕地利用转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高,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英敏
[目的]研究陕西省耕地利用隐形变化与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陕西省粮食产量,协调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方法]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法,以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比、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动力表征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2005~2015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结果]2005~2015年间陕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强度数值上逐年增大,但空间布局变化较分散;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陕西省各地市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渐减少;从空间上看,陕西省中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结论]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2005~2015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态势,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转型 耦合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为了明确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耕地生态安全当前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耕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协调人地关系。[方法]文章运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IR概念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1991—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评估和主要障碍因子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 1)预测模型对其2018—2025年的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总体上, 1991—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值从0.149 1增加到0.691 8,呈波动上升趋势,安全警情经历了"巨警—重警—中警—轻警"的发展历程。(2)就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而言, 1991—2016年压力系统的预警值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系统的预警值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3)长期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今后调控的重点。1991—2016年系统压力的障碍度以年均7.57%的速度增加,而系统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0.34%,1.01%,100%和4.65%的速度下降。(4)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农药使用强度、灾害指数、地膜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和人口密度等。(5)按现状发展态势,灰色预测分析得出2018—2025年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值分别为0.697 0,0.730 1,0.765 3,0.802 8,0.842 5,0.884 6,0.929 2,0.976 3。[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较好的态势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柯善淦 匡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马国飞
为客观评价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警情,基于PSR-EEES模型构建适合研究区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预警状态,并结合GM(1,1)模型预测2026—2032年区域生态安全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综合预警指数从0.255 8增加到0.551 6,生态预警状态由重警转为中警,预警指示灯由橙色变为黄色;2)GM(1,1)预测模型显示,2026—2032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态势进一步好转,生态安全预警值从0.726 2上升到0.891 3,安全状态由较安全转向安全,安全等级从Ⅱ级上调为Ⅳ、Ⅴ级;3)空间上各县生态安全预警状态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南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中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研究显示,近2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绿洲内部各县生态预警状态差异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2005、2010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 (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 (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 何辉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归因,以研究区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时间序列追踪以及MK趋势检验等方法,探寻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过程和流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城镇用地、植被和湿地面积分别增加240.09、3 908.22和539.73 km2;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464.60和4 223.44 km2;各土地利用类型后10年的变化速度均大于前10年的变化速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贤 王浩阳 牛文浩 韩笑 邢培学 柴朝卿 张蚌蚌 靳亚亚
为探明耕地利用转型趋势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采用熵权法、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以黄河流域9省区115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计算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分析2000—2018年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并测度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高山区低的格局,隐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则更多与当地经济状况相关,显性转型、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2000—2018年黄河流域3种转型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3)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产量,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市域尺度出发研究了黄河流域9省区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及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蓉 王晓琪
化肥施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环境退化,当前亟需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以便为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有效的对策。以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分析2005-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1)2005-2015年中国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量的区内差异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减态势;而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总体趋于增大,且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增态势。(2)化肥施用量增幅大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的趋势,而粮食产量增幅呈明显的南北分异特征。(3)从空间分布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以"双高区"为主,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以"双低区"为主,且"低效施肥区"收缩,"他因素影响区"扩张。(4)期间,粮肥耦合关系以"双增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粮肥耦合关系主要向"双增型"与"他因素影响型"转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谈琰
笔者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及保护的主要问题。基于河南省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影响耕地利用及保护的内、外部因素。笔者提出,建立河南省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要从注重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完善农业激励政策、增加粮食单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入手。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耕地利用 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月霞 郭爱请
本文在分析河北省近期(1997-2005年)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