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4)
- 2023(6519)
- 2022(5320)
- 2021(5029)
- 2020(4163)
- 2019(9341)
- 2018(9493)
- 2017(17719)
- 2016(9890)
- 2015(11120)
- 2014(11354)
- 2013(11027)
- 2012(10372)
- 2011(9353)
- 2010(9559)
- 2009(8823)
- 2008(8609)
- 2007(8003)
- 2006(7218)
- 2005(6362)
- 学科
- 农(44525)
- 济(39598)
- 经济(39550)
- 业(30805)
- 农业(29561)
- 管理(18290)
- 业经(14802)
- 地方(12824)
- 中国(11497)
- 企(11291)
- 企业(11291)
- 制(10249)
- 方法(10239)
- 农业经济(10075)
- 体(9060)
- 村(9034)
- 农村(9025)
- 学(8658)
- 发(8650)
- 数学(7919)
- 数学方法(7834)
- 土地(7642)
- 发展(7202)
- 展(7188)
- 策(6989)
- 及其(6968)
- 贸(6806)
- 贸易(6803)
- 劳(6802)
- 劳动(6802)
- 机构
- 学院(138306)
- 大学(130877)
- 济(53197)
- 经济(51955)
- 研究(50248)
- 管理(49667)
- 农(49094)
- 理学(42440)
- 理学院(41929)
- 管理学(41142)
- 管理学院(40895)
- 中国(38955)
- 农业(37456)
- 科学(32261)
- 业大(29974)
- 江(29437)
- 京(28613)
- 所(26488)
- 中心(24702)
- 研究所(24062)
- 农业大学(22884)
- 财(22031)
- 省(20800)
- 范(20002)
- 师范(19728)
- 州(18629)
- 业(18477)
- 院(17013)
- 经济管理(16871)
- 财经(16492)
- 基金
- 项目(92828)
- 科学(71744)
- 研究(71737)
- 基金(63474)
- 家(55536)
- 国家(54892)
- 科学基金(45790)
- 社会(43884)
- 省(41144)
- 社会科(40831)
- 社会科学(40823)
- 基金项目(34086)
- 编号(32640)
- 划(31679)
- 教育(31014)
- 农(28748)
- 自然(27955)
- 自然科(27197)
- 自然科学(27189)
- 自然科学基金(26662)
- 成果(26305)
- 资助(24276)
- 课题(22311)
- 发(22190)
- 重点(20883)
- 部(19828)
- 创(19135)
- 业(18610)
- 性(18402)
- 江(18165)
共检索到219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阮梦迪
台静农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乡土作家,小说中不乏对家乡故土的深刻描写,台静农的故乡——安徽六安叶集,属于江淮地区,因此深受江淮文化影响的作者在小说中常常描绘出一幅幅具有江淮风情的画卷,使台静农的小说打上了地域文化烙印。文章还将台静农与苏雪林、吴组缃等作家进行了对比,探寻其独特的价值与其异于其他作品的一种独特风味。
关键词:
台静农 江淮文化 地域风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爱军 陈长青 类成霞 张卫建 卞新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丽华
<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绘的是一种自然和谐、朴素自得的生活方式。此种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谈及农耕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经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里的农耕文化》一书无疑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深入洞悉农耕文化的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若熙
清末政局动乱,农民起义频出,这对当时以传统农耕占主导经济地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在清末川刻话本小说《跻春台》中,存在大量描写清末四川地区农村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折射出当时四川地区农业的特点,即以租佃制为主,社会动乱、农业凋敝,自然灾害频发等。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跻春台》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充分展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面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虽然《跻春台》属于话本小说,其中不可避免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基本故事框架、情节等却又贴近生活,具有真实反映当时农业社会现实的价值。
关键词:
清末 农业 特点 《跻春台》 话本 小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明清小说 文化意象 英雄侠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陈红梅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视角 乡土书写 现代转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陈红梅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视角 乡土书写 现代转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庭生 魏晓 谢树春 赵玲 黄宇萍
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是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之一,农牧渔各业生产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分析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应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努力实现平衡增产和优质高产,巩固提高全国性的粮、棉、肉、鱼商品生产基地;江淮地区应加强水土治理和山丘、水面、滩涂资源的开发,以粮棉油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水产、蚕桑和乡镇企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智明
<正>著名包装设计师笹田史仁曾以0.2秒来形容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注意力的瞬间。这一经典观点被收录在《0.2秒设计力》一书中,其强调了独特包装设计在吸引消费者购买兴趣方面的重要性,说明一个出色的包装设计必须迅速捕捉到消费者的目光,才能激发他们对商品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增长,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日益精进。特别是针对农产品消费,消费者已经从单纯的重量考量,转变为对产品品质和包装美感的双重追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姚君泽
本文在综述江淮分水岭地区区情和分析其综合治理开发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留碗 吴见 邓凯 王端端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观测的8种农作物冠层光谱进行数据重采样和植被指数计算,分析了4种常用指数和6种常用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同时采用识别效率最高的数据变换形式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8种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存在较大差异;6种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ETM+、QUICKBIRD、IKONOS、MODIS、ASTER、HRG;模拟得到的ETM+和QUICKBIRD的近红外与红光波段反射率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简单比值植被指数(SR)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较强;在不同的数据变换形式中,对农作物识别精度最高的是一阶微分(FD,波长间隔6 nm),识别精度达87.3%;以...
关键词:
高光谱 农作物 识别 江淮分水岭区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嘏 刘洪剑 傅玉兰 李宏开
对江淮地区引种的4种楸树生长初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果楸、密毛灰楸、灰楸和光叶楸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为1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53.34、64.82、66.74、98.91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产量(AQY)分别为0.427、0.393、0.354、0.349。当PAR≥1000μmol.m-2.s-1时,4种楸树叶片的Pn、Tr、Cs值,长果楸最高,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最低。随着PAR的增加,4种楸树叶片C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长果楸叶片Ci最低,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叶片的Ci最大。同时,对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关键词:
楸树 光合特性 生态因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立阳 张孝羲
利用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轨迹分析所确定的中、小尺度范围虫源地(南宁、韶关等)气象资料,对该稻区7个代表地点迁入代的迁入高峰日、高峰日蛾量和世代累计蛾量作了中期异地预测,组建了逐步回归模型,依此可以提前1~2月作出预报,各代表地点的预测准确率均超过了70%。同时,对选择合适的预测因子及预报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异地预测的可行性及实际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验证了轨迹分析得出的虫源地的准确性,为解决迁飞害虫的预测预报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轨迹分析 预测预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