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4)
- 2023(13432)
- 2022(11571)
- 2021(11035)
- 2020(8956)
- 2019(21167)
- 2018(21419)
- 2017(40982)
- 2016(22032)
- 2015(25113)
- 2014(25303)
- 2013(24849)
- 2012(22520)
- 2011(20352)
- 2010(20480)
- 2009(18599)
- 2008(17669)
- 2007(15424)
- 2006(13462)
- 2005(11228)
- 学科
- 济(88675)
- 经济(88577)
- 业(59753)
- 管理(59261)
- 企(46474)
- 企业(46474)
- 方法(42120)
- 数学(37147)
- 数学方法(36465)
- 农(33983)
- 中国(22512)
- 农业(22510)
- 业经(22140)
- 地方(20106)
- 财(19760)
- 学(18496)
- 理论(15563)
- 制(15417)
- 贸(14392)
- 贸易(14383)
- 易(13869)
- 和(13539)
- 技术(13005)
- 环境(12799)
- 教育(11766)
- 银(11702)
- 银行(11669)
- 划(11635)
- 发(11635)
- 务(11617)
- 机构
- 学院(309279)
- 大学(307998)
- 管理(125445)
- 济(115672)
- 经济(112757)
- 理学(109725)
- 理学院(108510)
- 管理学(106295)
- 管理学院(105744)
- 研究(98064)
- 中国(72215)
- 京(65355)
- 科学(62968)
- 农(52543)
- 财(50616)
- 业大(48183)
- 所(48111)
- 中心(45775)
- 江(44416)
- 研究所(44127)
- 范(42641)
- 师范(42294)
- 财经(41035)
- 北京(40957)
- 农业(39936)
- 经(37251)
- 州(36857)
- 院(35762)
- 师范大学(33950)
- 经济学(33299)
- 基金
- 项目(217664)
- 科学(170513)
- 研究(160524)
- 基金(156039)
- 家(134965)
- 国家(133774)
- 科学基金(115621)
- 社会(99266)
- 社会科(93678)
- 社会科学(93649)
- 省(86583)
- 基金项目(83579)
- 自然(75707)
- 教育(73948)
- 自然科(73942)
- 自然科学(73929)
- 自然科学基金(72543)
- 划(72026)
- 编号(67685)
- 资助(64461)
- 成果(54108)
- 重点(47941)
- 部(46938)
- 发(46121)
- 课题(45991)
- 创(44891)
- 创新(41664)
- 科研(41368)
- 大学(40603)
- 项目编号(40531)
- 期刊
- 济(128300)
- 经济(128300)
- 研究(86005)
- 中国(58223)
- 农(52279)
- 学报(48323)
- 科学(45515)
- 管理(43768)
- 教育(37364)
- 大学(37283)
- 财(36769)
- 农业(35582)
- 学学(34946)
- 技术(28699)
- 业经(24604)
- 融(23874)
- 金融(23874)
- 经济研究(18922)
- 财经(18336)
- 图书(18192)
- 问题(16890)
- 业(16200)
- 版(15839)
- 科技(15723)
- 经(15528)
- 理论(14741)
- 技术经济(14644)
- 资源(14424)
- 实践(13774)
- 践(13774)
共检索到438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高佳
中国大陆广大地区面临乡村转型和复兴的背景下,研究海峡对岸的台湾以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乡村复兴模式,具体分析台南市土沟村以时间为线索,以"农村美术馆"——即整个村作为美术馆的创新理念为平台,以艺术为媒介挖掘乡村价值,进而扩展到乡村产业、资本、管治与文化等深层领域,实现乡村多元发展与全面复兴的实践内容,系统归纳土沟"农村美术馆"的创新经验,从而启示我国大陆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与复兴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怡珍
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城市的实现,需要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层面共同提升,通过开展城市生态旅游,使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而展现城市人文风貌,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基于对生态旅游与城市的认识,分别从空间关系、供给面与需求面探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应考虑的因素,并选择台南市为研究区,基于区位、资源特色将其分为自然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旅游,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策略。其中,文化生态旅游是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结合开放空间与旅游路线的绿化、美化,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自然生态旅游则重点利用当地盐田、渔塭、湿地...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旅游 城市生态旅游 台南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侃华 刘洁 蔡辉 杨震
在我国大陆经济社会进入常态化之后,折返式城镇化正在使部分人口回流,乡村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乡村治理进入了转型和复兴的阶段。引入人本导向理论应对乡村发展的时代需求,通过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研究,提出乡村规划应改变"城镇化"倾向,着眼于乡村社会,将乡村营造纳入规划研究的范畴。并以村民的需求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人—技术—乡村"逻辑的乡村复兴新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天行
近年来人为开发对环境的冲击,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不但经济发展的目标受限,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安全。基于"永续发展"、"生态规划"议题的日益受重视,以及小区发展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重要角色,文章以小区发展与生态规划的观点,从永续经营的角度,探讨台湾地区921地震后南投县桃米乡村小区灾后重建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以作为其他小区建构生态小区之规划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宗贤 吕文博 吴荣华 莫晓杜
以往有关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动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拉力创业动机和不同性别创业者拉力创业动机研究。旅游研究学者提出应该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动机进行更为理论化和系统的研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动机的性别差异做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比较性别差异下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模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经营者拉力创业动机包括善用农业资源、社交、更换工作与政府政策鼓励等4个因子;推力创业动机则包括工作压力、自我压力与生活压力等3个因子。后续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女性的拉力创业动机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占录 胡红梅 张远索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过沟农村社区为例论述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过程,进而对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处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中的最高层阶梯,即授予权力阶梯和公民控制阶梯;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公众参与具有广泛性、全程性,值得我国大陆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加以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茜好 翁时秀
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以下简称“艺术乡建”),旨在通过乡村新文化景观的再造和空间重构,传达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理想愿望。然而在艺术乡建的热潮之下,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艺术乡建的失效案例,缺乏对消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论文以一个以雕塑视觉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云南省元阳阿者科村的公共艺术项目“哈尼娃”,一个构建与外部公共空间相协调的公共艺术场景为例,通过对起始、运营及后运营3个阶段的历时性过程分析,总结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失效机制。研究认为:艺术话语构建而成的“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价值错位,依赖于艺术家的单向培育,难以短期内形成乡建的“共同体”和持久的社会效应。权力主体、参与的行为主体及受众群体的波动和变化,都将对艺术实践的价值目标转化造成负面影响。在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中,艺术乡建在面临着可操作性问题之外,更在根本上遭遇社会结构性问题,单一的艺术实践缺乏解决乡村问题的能力。对失效影响因素和过程的讨论,是对艺术乡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启发未来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乡村建设 失效因素 元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梅青 张蕾
借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及理论,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空间相结合,达到一个互利共存的互动介面。利用社区民众的力量,通过沟通、互动与体验,不但保存了历史的记忆,也延续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活化与再利用,推动了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社区营造 都市再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艾依然 张茵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保留乡村地方感与艺术化再创造,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本质上属于"地方再建构"行为。基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搭建"再建构环境模型",对现有乡村旅游艺术介入路径进行分类,继而以北京昌平上苑艺术家村和密云张泉乡居为案例,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式。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艺术化"介入路径是有根基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而"艺术乡村化"路径则显现出根基不稳、难以持久的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乡村-艺术共振型"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型,并从人地关系、居有者意向、相关主体关系3个层面,对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乡村社区的艺术再建构式甦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凝玉 张哲 王思明
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互动交流与传承农业文化精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借鉴邻国日本的经验,以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这一典型的振兴乡村为例,解析其以艺术柔性唤醒乡土,通过集中体现的具有传播价值的媒介事件、媒介人物和媒介时间的深入诠释凝炼艺术与资本互溶进而成就乡村活化与城乡互动的智慧传播路径。在城乡建设领域内这不仅是增强乡村活力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且呈现独特的现实意义,并有助于汇聚和构建农业文化的地域认同和社会参与,传承农业文化的精神溯源并利于不断完善城乡互融的智慧传播体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导农村土地利用的直接调控手段,也是实现和推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实地调研浙北D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基础上,研究发现浙北D村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注重提升村民参与的层次、增加参与的人员以及拓展参与的方式,通过组织支持、制度建设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来实现参与规划编制的绩效。尽管如此,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也面临着村民规划知识理解程度不高、村民参与方式不够完善、村民自利性威胁村庄公共利益、规划编制程序繁琐低效等问题。未来需要从提高村民对于规划知识的理解、健全村民参与规划的方式、规划的制定秉承公共利益的理念和缩减并优化规划编制流程四方面来完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柯 王美达 吴存华
探讨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体系,为改善村落空心化探索可行性路线及有效的解决方法。选择以北戴河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村落现状和建筑特色并对村中不同的院落形式进行分类与分析。提出了文化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解释了"设计富民"的内涵与策略,给出了"设计富民"策略三原则,即"由外到内转向由内到外;找准特色避免同质化;立足未来做在当下"。"设计富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是一条与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可行性的策略,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一种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
文化 美丽乡村 “设计富民”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臻
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绩效水平,既涉及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内部权力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又牵涉到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效率与合作状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提社会资本对改善目前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源性困境,实现有效治理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陕南乡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具体运作展现了各治理主体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能够影响各主体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水平;另一方面,规范、信任和参与是影响构建乡村社会多元治理网络的主要因素。由此,有必要重塑乡村的社会网络,进一步促进乡村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持续推动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乡村社会治理 运作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莫筱筱 明亮
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源自日本的"造町运动",从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由建立个别示范点到全面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实践,藉由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专业团体的协力合作,来实现自主性的社区价值。尽管大陆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台湾有较大的差异,但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仍可以参考和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台湾 社会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玉婷
日本高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世界上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式。对日本高校艺术类应用型人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等要素进行研究和思考,以期为我国高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视角和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本科“项目工作室制”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以与高职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为基本视角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
艺术家移民在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场域理论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边缘社区的应用研究
新文科视域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以娱乐软件专业为例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
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及实施模式——以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为例
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的多元行动者介入模式及启示——以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