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18)
- 2023(5043)
- 2022(4142)
- 2021(3838)
- 2020(3140)
- 2019(6950)
- 2018(6829)
- 2017(12327)
- 2016(6856)
- 2015(7593)
- 2014(7544)
- 2013(7640)
- 2012(7131)
- 2011(6729)
- 2010(6947)
- 2009(6243)
- 2008(6260)
- 2007(5643)
- 2006(5197)
- 2005(4612)
- 学科
- 济(33047)
- 经济(33022)
- 管理(18439)
- 业(13604)
- 地方(12393)
- 方法(11633)
- 企(10134)
- 企业(10134)
- 数学(10057)
- 数学方法(9887)
- 学(9042)
- 中国(8148)
- 地方经济(8074)
- 农(7172)
- 资源(6841)
- 环境(6555)
- 业经(6331)
- 和(6125)
- 农业(5287)
- 发(4915)
- 理论(4724)
- 贸(4619)
- 贸易(4616)
- 融(4414)
- 金融(4412)
- 财(4330)
- 易(4277)
- 划(4116)
- 制(3950)
- 生态(3769)
- 机构
- 大学(106562)
- 学院(104634)
- 研究(41646)
- 济(38917)
- 经济(37993)
- 管理(37387)
- 理学(32337)
- 理学院(31791)
- 管理学(30947)
- 管理学院(30714)
- 中国(29637)
- 科学(29319)
- 京(23645)
- 所(22802)
- 研究所(21281)
- 农(19206)
- 中心(18197)
- 范(17086)
- 师范(16885)
- 江(16717)
- 财(16476)
- 业大(16091)
- 院(15522)
- 农业(15326)
- 北京(14671)
- 师范大学(13965)
- 州(13483)
- 财经(13470)
- 科学院(13386)
- 省(12159)
- 基金
- 项目(76521)
- 科学(60376)
- 基金(55325)
- 研究(53071)
- 家(50481)
- 国家(50157)
- 科学基金(41696)
- 社会(33188)
- 社会科(31447)
- 社会科学(31436)
- 省(29852)
- 基金项目(29155)
- 自然(27924)
- 自然科(27111)
- 自然科学(27099)
- 自然科学基金(26562)
- 划(26281)
- 教育(23455)
- 资助(22319)
- 编号(20734)
- 重点(18494)
- 发(18160)
- 成果(17010)
- 部(16323)
- 创(15270)
- 计划(15169)
- 课题(14940)
- 科研(14755)
- 创新(14452)
- 国家社会(14389)
共检索到15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以初级生产力为基础 ,应用Steele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16 9.88× 10 4 t。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量为 10 2 .0 8× 10 4 t。Gulland模式和简单模式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的MSY分别为 50 .6 6× 10 4 t和 51.0 4× 10 4 t。Schaefer和Fox 2种剩余产量模式所估算的MSY分别为52 .4 1× 10 4 t和 51.73× 10 4 t,估算的fMSY换算为福建灯围渔船分别为 10 17组和 10 75组 ,并从海峡南、北 2个不同群系的鲐鱼类主要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变化及渔业现状 ,讨论该 2个鲐...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戴天元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生态效率;利用Cushing模型和营养动态模型估算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利用Cadima经验公式和Gulland经验公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为250.34×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6.98×104t。2000年该海区的实际年捕捞量为217.2×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80.22×104t。因此,为了持续利用该海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应用营养动态模式和Cushing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生产力分别为 3 0 6.0 9× 10 4t和3 0 3 .84× 10 4t;Gulland和最大持续产量Yms简单模式估算该海域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15 5 .0 6× 10 4t和 15 2 .4 9× 10 4t ;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其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187.0 8× 10 4t和 15 7.89× 10 4t,扣除非可捕群体后 ,实际为 15 9.0 2× 10 4t和 13 4 .2 1× 10 4t;估算以 1996年福建动力拖网渔船单位kW渔捞效率为标准的最适捕捞力量分别为 168...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渔业资源 生产力 最大持续产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戴泉水 卢振彬 戴天元 肖方森 林法玲 林晞
2000-2001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497种,其中鱼类 367种,甲壳类102种,头足类28种。种类数随纬度逐步增高而减少。鱼类区系属于印度-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呈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相对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密度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发光鲷。各站位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分布为每网8.149(17站)-72.679 kg·h-1(23 站),平均为每网27.089 kg·h-1。按渔场分,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尊雷 杨林林 严利平 袁兴伟 程家骅
根据2014年7月台湾海峡中部、北部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优势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等,探讨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16目、48科、69属。从种类数上看,适温类型以暖水种为主,区系类型以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以及大陆架岩礁性鱼类为主;从生物量组成上看,区系类型则以大陆架浅水中低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合计渔获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46.92%,对总渔获质量的回归贡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任晓明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鱼类群落营养功能群的组成及其季节和年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5个营养功能群,即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虾/鱼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整体来说,春季海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其中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在各年所占比例均较高;而秋季以虾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为主要优势鱼种。从生物量组成角度分析,海州湾鱼类群落各营养功能群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以虾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的功能群为主,其次为虾/鱼食性,而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所占比例较小。方氏云鳚、小眼绿鳍鱼、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狮子鱼(Liparis sp.)、玉筋鱼(Ammodytespersonatus)等6种鱼类为各营养功能群的主要优势种类。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和优势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海洋环境变化和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移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海州湾 营养功能群 营养结构 优势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龙山 王燕平 李渊 张静 高天翔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其鱼类物种组成,计算了该海域的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和∧+)以及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并对东山湾海域物种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东山湾共记录鱼类114种,分属15目57科87属,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分类阶元包涵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0、5.40、7.60)、(1.42、2.00)和(1.41),均低于东海陆架区、大亚湾、东沙群岛,说明东山湾海域的鱼类多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戴泉水 卢振彬 洪明进 肖方森 朱进福
20 0 0~ 2 0 0 1年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 36 5种 ,其中鱼类 2 72种 (硬骨鱼类 2 6 1种 ,软骨鱼类 11种 ) ,隶属 2 0目 ,86科 179属 ;其次为甲壳类 70种 ;头足类 2 3种。暖水性鱼类种类 2 0 8种 ,占鱼类种数的 76 .4 7% ;暖温性鱼类为 6 4种 ,占 2 3.5 3% ;无冷温性鱼类。鱼类区系属于印度 -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秋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大于夏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依次呈夏季大于秋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春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大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芮 薛莹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结果显示,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均可划分为南北两个群落。春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包括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黄鮟鱇和大泷六线鱼;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小黄鱼、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秋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棘绿鳍鱼、长蛇鲻和星康吉鳗;南部群落典型种包括短吻红舌鳎、棘头梅童鱼、鮸、矛尾虾虎鱼、小黄鱼和皮氏叫姑鱼。春、秋季鱼类群落响应单元数均为1,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低;响应单元中种类与南、北鱼类群落典型种组成相似,表明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受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小黄鱼、棘绿鳍鱼和长蛇鲻等少数种类决定。决定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可替代种类较少,当主要种类受损时,群落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翟璐 韩东燕 傅道军 张崇良 薛莹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隶属于2纲10目31科46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童大林
1985年春天,我率领一个经济与科学考察团去法国和英国,途经香港,曾和一些知名人士和记者说过,香港、高雄、厦门是一个大的“金三角”,应该成为太平洋上的一顶金冠。意思是说,如果香港、广东、福建、台湾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成为现代化大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是大有希望的。我至今仍然坚持这个想法。现在我引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阙江龙 徐兆礼 陈佳杰
采用2009年11、2010年4月和8月台湾海峡中部近海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该海域水文情况,研究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在春、夏和秋季的资源密度、平面分布和优势种。结果表明:虾类资源重量密度表现为秋季(135.45 kg/km2)>春季(96.77 kg/km2)>夏季(88.02 kg/km2),尾数密度表现为夏季(34.55×103 ind/km2)>秋季(33.65×103 ind/km2)>春季(18.95×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该海域虾类春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周氏新对虾(Met...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邹建宇 张崇良 王希明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为探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季、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春、秋季调查共获鱼类66种,隶属于11目33科58属,其中春季46种,秋季52种,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春季的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Ⅰ位于长山列岛以西,站位组Ⅱ位于长山列岛附近及其东部海域;底层水温是影响春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站位组内的主要典型种如黄鮟鱇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秋季的优势种为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黄鮟鱇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I位于远离长山列岛的东部及西部海域,站位组II则围绕长山列岛分布;水深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黄鮟鱇、褐牙鲆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主要典型种存在着围绕长山列岛分布的趋势。在水温的驱动下春季各站位组的主要典型种空间分布不同,鱼类群落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秋季由于主要典型种的空间分布差异而呈现出环长山列岛和远离长山列岛的鱼类群落空间格局。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空间结构 环境因子 长山列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茂 许振祖 黄加祺 王春光
根据2007年1月和4月在台湾海峡20.849°~27.056°N,114.920°~121.241°E水域采集的标本分析的结果,描述了软水母亚纲二新种:黑背多管水母,新种Aequorea atrikeelissp.nov.和波状触丝水母,新种Lovenella sinuosasp.nov.。黑背多管水母,新种:伞扁平,略呈凸透镜形;胃宽约为伞径1/2;口唇23个,简单,片状,口唇数比辐管数少二倍;辐管47条;生殖腺线状,几乎延伸整条辐管;缘触手14条,触手基球宽锥状,有1个背龙骨突,覆盖着黑色素斑块;每二条触手间有3个(2~4)退化缘疣;所有触手基球和缘疣均有向轴排泄乳突;每二条辐管间有1个...
关键词:
软水母亚纲 分类 新种 台湾海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