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17)
2023(3890)
2022(3146)
2021(3013)
2020(2241)
2019(5323)
2018(5210)
2017(9017)
2016(4808)
2015(5407)
2014(5126)
2013(5143)
2012(4706)
2011(4299)
2010(4079)
2009(3517)
2008(3157)
2007(2569)
2006(2336)
2005(1837)
作者
(12755)
(10805)
(10477)
(9983)
(6899)
(5260)
(4934)
(4193)
(4004)
(3785)
(3775)
(3547)
(3475)
(3260)
(3227)
(3213)
(3142)
(3009)
(3001)
(2989)
(2591)
(2527)
(2496)
(2448)
(2416)
(2348)
(2271)
(2268)
(2219)
(2156)
学科
(19178)
经济(19160)
(11214)
(9450)
管理(9391)
地方(8543)
农业(8209)
业经(7312)
(5886)
企业(5886)
中国(5397)
农业经济(4970)
方法(4345)
(4196)
(4170)
数学(3737)
数学方法(3677)
发展(3509)
(3506)
(3358)
贸易(3355)
地方经济(3226)
工作(3137)
(3128)
(3127)
建设(3082)
(2800)
收入(2757)
环境(2630)
理论(2584)
机构
学院(61753)
大学(60465)
管理(21528)
研究(21258)
(20424)
经济(19716)
理学(18591)
理学院(18200)
管理学(17756)
管理学院(17620)
中国(15584)
科学(13968)
(13568)
(11700)
师范(11614)
(11328)
中心(10649)
(10105)
(10092)
师范大学(9463)
业大(9313)
研究所(9204)
(8984)
(8559)
农业(8513)
北京(8222)
(8152)
(7202)
技术(6985)
财经(6772)
基金
项目(44387)
研究(35241)
科学(34387)
基金(30085)
(25710)
国家(25394)
科学基金(21675)
社会(21325)
社会科(19915)
社会科学(19909)
(18815)
基金项目(16777)
编号(15564)
教育(15476)
(15376)
自然(13186)
自然科(12815)
自然科学(12813)
成果(12650)
自然科学基金(12549)
课题(10915)
资助(10777)
(10756)
重点(9832)
(9567)
(9187)
(8824)
规划(8756)
发展(8668)
项目编号(8644)
期刊
(27839)
经济(27839)
研究(17457)
中国(15230)
(13026)
教育(9751)
农业(9194)
科学(9018)
学报(9014)
(7041)
大学(6991)
管理(6656)
业经(6500)
学学(6340)
技术(5611)
图书(4927)
资源(4796)
(4417)
金融(4417)
(4203)
(4162)
(4134)
问题(3758)
书馆(3565)
图书馆(3565)
农业经济(3389)
社会(3382)
经济研究(3357)
城市(3299)
现代(3066)
共检索到94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雨晴  
乡土小说一直在台湾文坛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文坛涌现了一批具有新风貌的乡土小说,以袁哲生、吴明益、童伟格、甘耀明、伊格言、许荣哲、张耀升、王聪威、高翊峰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小说迥异于以启蒙为立场的描写乡村社会或以批判为态度描写城乡对立的前代乡土小说,以“零度写作”的姿态,通过描写乡村的怪力乱神来实现较为私人化的文学关怀,体现了新乡土小说的显著特征。文章在介绍新乡土小说的概念和特点的同时,以新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童伟格为例,分析他作品中对死亡与时间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与他书写的“弱者”“废人”的生存逻辑联系在一起,来具体考察台湾新乡土小说的写作实践,指出了新乡土小说创作中的不足和对当下的启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建芳  
21世纪最初十年间台湾文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用以指称一类运用乡土题材并借鉴后现代主义技巧来创作,表现出与传统乡土小说不同面貌的新创作现象。文章对这一新文学现象的批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天行  
近年来人为开发对环境的冲击,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不但经济发展的目标受限,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安全。基于"永续发展"、"生态规划"议题的日益受重视,以及小区发展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重要角色,文章以小区发展与生态规划的观点,从永续经营的角度,探讨台湾地区921地震后南投县桃米乡村小区灾后重建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以作为其他小区建构生态小区之规划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思  
新乡土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设计风格,其中心思想是强调新时期乡土社会的在地性与差异化,也是城市化后反过来对乡土社会如何建设的再思考与再诠释。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所关注的,不仅是对乡村自然条件的保护、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有当地乡土风格、民俗特点的主动适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史华楠  
中国乡土教育已从“传统态”进入“现代态”,亟待探索新时代乡土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道路。运用历史、比较、思辨的方法,从“文化根性”的视角,对植根于民族传统和乡土资源的新乡土教育进行整体分析,从思想旨趣、价值定位、教育内容、资源开掘、实施过程、课程表达、学科延展、学术研究等维度,揭示和论证了新乡土教育所表现出的“根性”“应时”“创新”等特质内涵以及新时代“根性的教育”与“教育的根性”实现高度统一的必然性。当下中国“新乡土教育”亟待解决的议题有:构建以直面现实为范式的学科化教育理论;建立以分工协同为特征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探索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化教育架构;拓展以国家战略为选择的功能化教育价值。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卢琳琳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宗贤  吕文博  吴荣华  莫晓杜  
以往有关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动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拉力创业动机和不同性别创业者拉力创业动机研究。旅游研究学者提出应该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动机进行更为理论化和系统的研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动机的性别差异做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比较性别差异下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模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经营者拉力创业动机包括善用农业资源、社交、更换工作与政府政策鼓励等4个因子;推力创业动机则包括工作压力、自我压力与生活压力等3个因子。后续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女性的拉力创业动机明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万驰  
当今中国存在乡土文化流失的问题,乡土课程建设成为振兴乡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举措。以歌谣研究为个案来考察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乡土课程实验,可以丰富课程史研究议题,深化乡土课程理解。民国时期知识精英开展乡土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包括三点:第一,知识精英能够扎根于地方文化教育传统,且接受西方乡土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促发知识精英产生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和视界的转向。第二,以歌谣为代表的乡土文化研究能够在学界顺利开展,与知识精英在教育界中得到中小学界以及社会教育界的支持密切有关。学校教师及民众教育人士开展了歌谣学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将之作为学校教材以及民众读物的内容。第三,歌谣课程实验的知识根基是历时已久的现代乡土学术研究。同时,这场知识精英主导的乡土课程实验也面临了诸多挫折,虽然得到学界的大力支持,但还是遭遇部分保守知识分子与世人的排斥与不理解,这使得课程实验的开展面临困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印永清  
本文介绍了台湾家谱的收藏情况,分析了台湾家谱的时代特点、姓氏特点及与宗亲会的关系,比较了台湾新旧家谱的不同体例,指出了研究台湾家谱的意义。认为台湾家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开垦台湾的历史,反映了台湾人口变化和迁移、社区聚落的演变、与大陆的血缘关系以及台湾的社会状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谨   马千里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而乡土德治缔造了农耕文明的基因。新乡土德治是乡土性与国家化相结合产生的乡村德治新形态,其理论生成来源于“根脉”与“魂脉”的统一,是乡村德治重释文明与重塑认同的产物。新乡土德治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乡土性与国家化的关系,让传统道德赓续民族血脉,传承文明基因,体现乡村德治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让国家化成风化俗,正心明道,赋予传统道德以现代性力量。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变迁中,新乡土德治面临德治价值之困,德治规范之散,德治权威之尴等系列现实困境,冲击着乡村德治的价值、结构与秩序。基于“以何治-如何治-谁来治”的逻辑,从基因传承、制度支撑和结构化权威方面探究了新乡土德治的实践路径,实质是“历史-文化-政治”维度的价值共生,是传统与现代德治元素的共契共治。只有如此,新乡土德治才能实现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的治理目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英  
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高佳  
中国大陆广大地区面临乡村转型和复兴的背景下,研究海峡对岸的台湾以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乡村复兴模式,具体分析台南市土沟村以时间为线索,以"农村美术馆"——即整个村作为美术馆的创新理念为平台,以艺术为媒介挖掘乡村价值,进而扩展到乡村产业、资本、管治与文化等深层领域,实现乡村多元发展与全面复兴的实践内容,系统归纳土沟"农村美术馆"的创新经验,从而启示我国大陆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与复兴之路。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曹亚新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几乎是一个勿需论证的事实。乡土文学的诞生,几乎和新文学的诞生同步,自此以后,它的脉流就不曾中断,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形态的文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