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0)
2023(11459)
2022(9586)
2021(9108)
2020(7212)
2019(16572)
2018(16030)
2017(28802)
2016(16662)
2015(18184)
2014(18043)
2013(16618)
2012(15458)
2011(14141)
2010(14634)
2009(13002)
2008(12848)
2007(11469)
2006(10470)
2005(9203)
作者
(47055)
(39262)
(38991)
(36889)
(25385)
(18861)
(17732)
(15158)
(15064)
(14082)
(13359)
(13109)
(12840)
(12481)
(12249)
(12217)
(12091)
(11758)
(11446)
(11435)
(10037)
(9833)
(9503)
(9105)
(8925)
(8890)
(8763)
(8732)
(7927)
(7848)
学科
(52480)
经济(52406)
管理(41613)
(40462)
(31470)
企业(31470)
中国(21553)
方法(20739)
教育(20190)
(18318)
数学(18125)
数学方法(17813)
(15351)
(14934)
(13212)
贸易(13208)
(12868)
业经(12537)
农业(11999)
理论(11603)
(10637)
(10465)
技术(10346)
地方(10298)
(9222)
银行(9177)
(8838)
金融(8837)
(8780)
(8681)
机构
大学(229965)
学院(225285)
(84948)
研究(84805)
经济(83022)
管理(79484)
理学(69028)
理学院(68095)
管理学(66693)
管理学院(66266)
中国(56553)
科学(52669)
(49427)
(43548)
(43232)
研究所(40133)
(40100)
(39173)
师范(38750)
中心(36976)
业大(35722)
(35495)
教育(35007)
农业(34299)
师范大学(31771)
北京(31499)
财经(31456)
(30427)
(28723)
(27459)
基金
项目(152877)
科学(121207)
研究(113254)
基金(108865)
(97859)
国家(96565)
科学基金(80285)
社会(70220)
社会科(66268)
社会科学(66251)
(60344)
教育(58713)
基金项目(56552)
(53932)
自然(52263)
自然科(51084)
自然科学(51061)
自然科学基金(50182)
编号(46514)
资助(43627)
成果(40143)
重点(36313)
课题(35569)
(35086)
(34080)
(32485)
教育部(30125)
创新(30082)
科研(29234)
(28860)
期刊
(92026)
经济(92026)
研究(74501)
教育(53963)
中国(51955)
学报(40095)
(38621)
科学(35497)
大学(30569)
(28743)
管理(28334)
学学(27610)
农业(26269)
技术(20407)
(19421)
金融(19421)
经济研究(15399)
业经(15297)
财经(15094)
(14095)
职业(13288)
(13026)
(11796)
问题(11723)
(11136)
论坛(11136)
科技(10770)
(10704)
业大(10535)
国际(9833)
共检索到342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家新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以及出现一定"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变迁对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未来应继续关注台湾教育政策演变中的认同张力及其与民众认同倾向的互动关系,以及台湾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家新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以及出现一定"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变迁对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未来应继续关注台湾教育政策演变中的认同张力及其与民众认同倾向的互动关系,以及台湾教育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尚红娟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从早期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评估,到委托民间团体开展评估,再到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专责开展评估活动。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虽因大学趋于自治而弱化,从执行人转向监督人,但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实际推动中,无论是制度层面的引进还是运作机制的推行,以及法律依据的扩延,其影响力都未有减弱,并藉此使"系所退场机制"合法地导入高等教育评估中。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雅惠  
一、金融管制与自由化之过程自二次大战以来,台湾地区金融体系便一直在管制之中,这些管制维持了四十余年,其自由化过程甚为迟缓。迨1980年代,金融自由化方开始加速, 台湾金融体系之主体为银行业,因此本节讨论金融管制时,着重于银行体系之管制。这些管制之内容包括:利率管制;本国银行业所有权之管制;新设银行之管制;对外商银行之管制;银行业务管制。 (一) 利率管制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丁申桃  
台湾教育研究领域的信息网络──TANet丁申桃(北京师范大学)我受台湾师范大学科研单位的邀请,1994年8月初赴台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其间对台湾图书情报工作现状特别是现代化的信息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体现台湾信息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台湾学术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笃彬  苏黎明  
缘于各种特定因素的交互作用,闽南与台湾历史上教育方面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这种联系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特点不同,但总体上是一种双向交流。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历史交融对台湾教育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崔盛  
台湾教育财政的改革,源于《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伴随该法案的运行,台湾的国民教育、高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做出相应改革,并分别在各阶段教育经费的预算、分配、使用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试图通过台湾各阶段教育财政改革的介绍,借鉴其成功有益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国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索磊  
在倡议联盟框架的视角下,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变迁受到外部因素(相对稳定因素和外部事件)的影响。以此为背景,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的子系统包含多个倡议联盟,各联盟之间在政策核心信念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之间的抉择。因此,在明确"产学合作"真正内涵的基础上,明晰"产学合作"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厘清职业院校、产业界和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强化政策学习以达成政策核心信念的一致是提高产学合作政策成效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琼  曾玉荣  
台湾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增长型、以提高农民所得为核心的均衡型、以"三生"并重为目标的调整型、以社区营造为手段的再生型等四次变迁。台湾农村发展以社区营造为重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多功能化农村发展为方向。其农村发展政策目标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调整,政策形成从"由上而下"治理转变为"由下而上"共同参与,政策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琼  曾玉荣  
台湾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增长型、以提高农民所得为核心的均衡型、以"三生"并重为目标的调整型、以社区营造为手段的再生型等四次变迁。台湾农村发展以社区营造为重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多功能化农村发展为方向。其农村发展政策目标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调整,政策形成从"由上而下"治理转变为"由下而上"共同参与,政策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林世渊  
通讯产业是台湾的“十大新兴工业”之一。近十多年来 ,在因特网蓬勃发展和台湾电信自由化两大趋势下 ,台湾通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获得了较快发展。本文在分析台湾通讯产业格局变迁的基础上 ,认为促成台湾通讯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因特网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带动了通讯产品市场需求。如果从台湾通讯产业自身因素看 ,加大研发投入 ,致力于企业并购 ,以及强化产业聚集是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邵科  于占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农业扶持工业与第一次农地改革、农业调整转型与第二次农地改革、精致永续农业与第三次农地改革3个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政策从早期的保供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等,逐步转向发展精致农业,开拓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福利。农地制度从坚守"农地农有农用"转向"农地农用"原则,变得管地不管人,从注重"公平"导向转为更加追求"效率"导向。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说明,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革新农业发展战略和农地制度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邵科  于占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农业扶持工业与第一次农地改革、农业调整转型与第二次农地改革、精致永续农业与第三次农地改革3个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政策从早期的保供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等,逐步转向发展精致农业,开拓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福利。农地制度从坚守"农地农有农用"转向"农地农用"原则,变得管地不管人,从注重"公平"导向转为更加追求"效率"导向。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说明,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革新农业发展战略和农地制度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思达  王立军  严新根  
我国台湾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以及外向型发展战略使其对世界经济动向和科技发展的反应极为敏感。20世纪80年代为顺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台湾制定了"科技导向"的政策,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仲成  央希  
通过对台湾的SCI合作论文、专利分布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进行分析,可得出台湾从基础研究、专利到产品,都有很强的外向型特征和对外关联度。同时,台湾通过采取推动双边、多边的科技合作以及人才交流等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台湾科技水平的提升,引领了台湾科技的外向型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