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0)
2023(3727)
2022(3104)
2021(3228)
2020(2390)
2019(5752)
2018(5683)
2017(8512)
2016(5946)
2015(7242)
2014(7566)
2013(6333)
2012(5831)
2011(5494)
2010(6008)
2009(4632)
2008(4339)
2007(4205)
2006(3752)
2005(3547)
作者
(13764)
(11165)
(11109)
(10885)
(7211)
(5488)
(5411)
(4452)
(4273)
(4266)
(3905)
(3790)
(3642)
(3599)
(3543)
(3533)
(3473)
(3439)
(3347)
(3321)
(3208)
(2909)
(2892)
(2661)
(2659)
(2575)
(2522)
(2459)
(2422)
(2389)
学科
教育(20215)
教学(13317)
中国(10621)
理论(9538)
(9202)
经济(9197)
学法(7417)
教学法(7417)
管理(6260)
学理(5497)
学理论(5497)
(4734)
(4631)
研究(4096)
思想(3981)
政治(3890)
计算(3861)
(3845)
算机(3815)
计算机(3815)
机化(3765)
计算机化(3765)
(3708)
思想政治(3703)
政治教育(3703)
治教(3703)
德育(3676)
改革(3614)
发展(3610)
(3566)
机构
大学(71136)
学院(69095)
教育(30772)
研究(29048)
(23759)
师范(23605)
师范大学(19491)
(17437)
职业(17116)
科学(16348)
技术(15999)
(15789)
经济(15019)
(14864)
管理(14860)
研究所(13462)
中国(13439)
(12901)
北京(12453)
理学(12160)
中心(11967)
职业技术(11956)
教育学(11945)
理学院(11819)
管理学(11255)
管理学院(11076)
技术学院(10819)
(10549)
(10367)
教育学院(8879)
基金
研究(39996)
项目(39470)
科学(30908)
教育(30369)
编号(20988)
基金(20891)
成果(20683)
课题(19592)
社会(18631)
(18385)
(17652)
(17599)
社会科(17178)
社会科学(17174)
(16990)
国家(16650)
规划(13330)
科学基金(13056)
项目编号(12060)
(11995)
研究成果(11520)
(11345)
重点(11311)
年度(10951)
(10477)
(10271)
(10171)
(10140)
阶段(10107)
基金项目(9989)
期刊
教育(59149)
研究(33487)
中国(29331)
(18712)
经济(18712)
职业(16092)
技术(14560)
技术教育(10641)
职业技术(10641)
职业技术教育(10641)
学报(7224)
管理(7086)
大学(7009)
(6932)
论坛(6932)
高等(6734)
成人(6397)
成人教育(6397)
科学(6164)
(5768)
(5760)
高等教育(5713)
职教(5215)
(5170)
发展(4556)
(4556)
农业(4314)
学学(4273)
图书(4094)
比较(3812)
共检索到123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冠英  陈希宜  
近年来,台湾地区"教育部"在制订各级技职院校课程标准时,依据课程标准皆有明确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教育部",2005),这对于技职院校通识中心的课程规划应有一清楚的发展方向。但就实际上访谈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学生及相关文献中(陈舜田,2004)可发现,技职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成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学生视通识课程为营养学分,少部分教师及教育单位的行政人员对于通识教育核心价值亦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现象。因此,技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落实,除了课程的改善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外,亦涉及学校内外相关的学习资源与软硬件设施,上述因素皆会影响通识教育的教学成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勇、徐洁在《成人教育》2013年第8期中撰文,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三个方面,并提出台湾地区的经验对大陆的借鉴价值。台湾与大陆的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强调以知识来培养人格。但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的通识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三个方面。一、总体目标:台湾通识教育的目标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云松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近30年来,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再到建立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与课程整合、师资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在"全人教育"理念、学业评价体系和创新创意三方面,彰显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价值,对于推动大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庞海芍  
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自1984年开始,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之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教学计划。对比分析台湾的通识教育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二者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欧用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冯明  汪亮  
台湾技职教育具有体系完备、学制多元、务实致用、产学融通等特点;技职教育与生涯教育是相互交融、互为促进的,技职教育对生涯教育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台湾技职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对大陆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2013届博士陈玟晔在其学位论文中,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勾勒出了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轨迹,分析了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战后台湾技职教育萌芽时期(1945-1960)。1945年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为复苏经济,技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吕鑫祥在《机械职业教育》2010年第9期中撰文,对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析。作者认为,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持续发展、技职体系的不断完善两个方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璋龙  
台湾技职教育历经了肇始、发展、完善和提升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发展变革都与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教育目标也跟随演进,为行业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力,支持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与转型。21世纪以来,在遭遇少子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等冲击,为应对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自身积累的如升学主义、定位趋向模糊等问题,政府开始了技职教育的再造,即围绕培育毕业生的立即就业能力,在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大陆发展职业教育有较多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任聪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探析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1.经济重建时期(战后1945年至1950年),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艳  张宇  
台湾技职教育造就了台湾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职教育呈现出发展定位模糊、技职教育特色淡化及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国际声望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振兴技职教育,台湾"教育部"通过颁发政策,明确了技职教育改革方向;研制法律,彰显技职教育特色;革新系列制度,创新技职教育发展思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的经验可为此提供借鉴,不仅要颁发全局性政策,完善职业教育法,同时也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瑜芳  
文章阐述了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将台湾地区60年来技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24种合作模式归为六大类,即顶岗实习模式、研究开发模式、配合教学模式、员工培训模式、创新育成模式和合作经营模式;分析了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随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技职教育层次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剖析了台湾地区产学携手合作计划的运作机制,指出台湾地区校企合作具有明显的官、产、学合作特点,提出"校企合作要搞好,首先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然后才是完善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腾蛟  张可立   柴御清  
台湾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类型大抵仍延续中等教育的双轨制,分为学术及技职两类。本文针对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首先进行历史背景的回顾,其次介绍近来发展的概况及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最后再论述未来的政策与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