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66)
2023(6660)
2022(5678)
2021(4950)
2020(3855)
2019(8772)
2018(8617)
2017(16080)
2016(8477)
2015(9419)
2014(9434)
2013(9618)
2012(9353)
2011(8652)
2010(9098)
2009(8155)
2008(8131)
2007(7307)
2006(6821)
2005(6558)
作者
(27003)
(22432)
(22416)
(21018)
(14774)
(10776)
(10055)
(8717)
(8668)
(8153)
(7863)
(7609)
(7427)
(7303)
(7119)
(7005)
(6631)
(6625)
(6583)
(6507)
(6002)
(5651)
(5516)
(5219)
(5136)
(5110)
(5066)
(4989)
(4692)
(4439)
学科
(43213)
经济(43181)
管理(21220)
(20909)
地方(17567)
中国(15611)
(14652)
企业(14652)
(12854)
业经(11325)
地方经济(9983)
方法(9703)
(9415)
农业(9070)
(8624)
(8309)
银行(8296)
(8288)
金融(8288)
(8140)
数学(7943)
数学方法(7815)
(7667)
贸易(7653)
(7447)
(7255)
环境(7226)
(6767)
发展(6683)
(6662)
机构
学院(124852)
大学(122185)
研究(51124)
(49906)
经济(48658)
管理(42478)
中国(40102)
理学(34554)
理学院(34034)
管理学(33396)
管理学院(33153)
科学(32175)
(28335)
(27625)
研究所(24812)
(24556)
中心(23121)
(22896)
(21691)
农业(19110)
(18973)
(18823)
北京(18774)
师范(18732)
业大(18287)
(17881)
(17789)
财经(16832)
科学院(15906)
技术(15149)
基金
项目(77810)
科学(60013)
研究(57960)
基金(52817)
(46780)
国家(46334)
科学基金(38278)
社会(35339)
社会科(33419)
社会科学(33410)
(32268)
基金项目(27316)
(27165)
教育(25152)
编号(24036)
(23861)
自然(23591)
自然科(22993)
自然科学(22987)
自然科学基金(22525)
资助(21295)
成果(19820)
发展(19106)
(18747)
重点(18216)
课题(18087)
(16263)
(16009)
创新(15270)
(14598)
期刊
(67823)
经济(67823)
研究(41095)
中国(34525)
(23811)
学报(20013)
科学(19088)
管理(18156)
教育(17137)
农业(16666)
(16528)
(15962)
金融(15962)
大学(14643)
学学(13576)
业经(12904)
技术(11962)
经济研究(10447)
(8865)
问题(8496)
财经(8136)
资源(7720)
图书(7684)
(7080)
(6606)
(6578)
世界(6436)
(6395)
论坛(6395)
商业(6394)
共检索到214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傅文栋  
本文根据对台湾北部渔场中上层鱼类为期三年的生产性探捕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莆田市现有灯光围网作业渔船采用的渔具渔法在该渔场的适应情况和生产性探捕试验的经济效益。指出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的渔期、中心渔场位置和渔获组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汪伟洋  张壮丽  叶孙忠  黄培民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志强  丘书院  杨圣云  陈明茹  王瑁  
研究了蓝圆鱼参、金色小沙丁鱼、颌圆鱼参、鲐鱼、竹鱼、羽鳃鲐肌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鱼油中都含有C12 C2 2 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SFA)占总脂肪酸 (TFA)的 35 .2 4%~ 38.6 0 % ,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占 2 3.5 9%~ 30 .0 7%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占 33.0 6 %~ 40 .33% ,EPA占2 .35 %~ 3.6 2 % ,DHA占 1 7.95 %~ 2 4.49%。 3FA/ 6FA均大于 2。SFA中 ,C16∶0 、C18∶0 占主要成分 ;MUFA中C18∶1占主要成分 ;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志强  丘书院  杨圣云  
检测了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 (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鱼、羽鳃鲐 )鱼肌的生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6 .94%~ 18.77% ,脂肪含量为 2 0 .12 %~ 2 5 .15 %。随鱼体体长的增加 ,脂肪含量增长。鱼肌脂肪含量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相关的季节变动。鱼肌中均含 17种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5 .2 5 %~ 49.39% ,极性氨基酸占 42 .82 %~ 45 .16 % ,非极性氨基酸占 39.2 4%~ 41.5 9% ,鲜味氨基酸占 42 .5 6 %~ 46 .0 2 %。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启荣  
闽东、台北渔场是中上层鱼越冬、产卵、索饵的重要场所。该渔场中上层鱼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福建沿海拖、围网生产的主要渔场。随着马面鲀资源的急剧衰退,开发利用该渔场春汛中上层鱼资源,已被各国有海洋渔业企业所重视。1995年春汛,我公司首次组织拖网作业赴该渔场捕捞中上层鱼,获得成功。1997年4月下旬我公司又先后组织了4组围网船投入该渔场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拖、围网生产中上层鱼的成功,标志着该渔场已成为我公司春汛生产的重要渔场之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必哲  黄富川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1991年5~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熊国强  
一、东海全区海况的长期变动倾向及1990年的特点1953年以来东海表层水温的变动,按海区不同多少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1977年前变幅大,之后相对较小。近来1988年,在黑潮区、大陆架区、对马暖流区整个东海范围普遍呈现了高水温。其次,大陆架上1985年以来,一直存在着约1℃的偏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俞国平  
随着我国传统的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的逐渐衰退和枯竭,马面鱼产量的急剧下降,东海区中上层鱼类的产量已达40万吨左右,仅次于带鱼占海洋捕捞产量的20%,成为海洋捕捞业的支柱。但由于大量的捕捞力量投入中上层鱼类的生产,致使中上层鱼类也出现了充分利用和过渡利用的迹象。一些资源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加强对中上层鱼类的保护,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以防重蹈底层鱼类的覆辙。现就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等论述如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奋振  张甲  杜云艳  周成虎  邵全琴  
根据渔业区划中东海区的地理水文特点,将东海区划分为地理上的3个区域,即黄海中南部、长江口和东海中南部。据1987~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捞数据,以渔获量和平均网产为指标,分析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季节性特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趋势面拟合方法,分析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区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海区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大致具有自西南向东北或者自西向东减少的趋势,与该区主要海流相对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甲  苏奋振  杜云艳  
该文根据1987年~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获数据以及同期NOAA AVHRR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我国东海区中上层渔获量与海表温度和梯度的关系。根据水文等特性,研究区分为长江口北、长江口和长江口南三区,结果表明不同海域渔获具有不同的渔汛和温度分布特征,其中长江口北渔汛在冬春季,渔场温度11℃~16℃之间;长江口及以南区渔汛在秋季,渔场温度22℃~29℃之间。长江口北海区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217和0 236,置信度均为0 000;而长江口及其以南则成正相关关系,其中长江口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姚晓华  王森  鲍宝龙  
为了探明近海不同生态类型鱼类隐蔽伪装色的差异,研究了6种中上层鱼类和5种底层鱼类的隐蔽伪装色,结果表明:无论近海中上层鱼类(包括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斑■Hemiramphus far、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还是近海底层鱼类(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斑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均为背部多腹部少,差异显著;相比近海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背腹部体色差异更加明显,中上层鱼类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差异更大;虹彩细胞在背腹部皮肤中都存在,而近海底层鱼类的腹部主要为虹彩细胞;红色素细胞在近海底层鱼类中很少存在,但在中上层鱼类中较多。上述结果显示,鱼类背部体色的深浅主要与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数量有关,腹部体色的形成主要与虹彩细胞的多少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元甲  李建生  张其永  洪万树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绍祥  高春霞  田思泉  戴小杰  
为了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后的鱼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1年5月、7月、10月和12月,将水库分成3个区域(西区、对照区和放养区)进行本底调查。调查期间共捕获鱼类22种,隶属于5目7科,以鲤科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分为3个生态类型,淡水鱼类17种、河口性鱼类3种和洄游性鱼类2种。群落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水库的西区水域宽阔,水草丰富,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各季节的多样性中以春季为最高,冬季最低。聚类分析显示水库的鱼类群落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林国龙  束景升  孙延荣  房玉荣  李文禄  袁光迎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沿黄孝里洼区的生态环境,1987—1990年以渔为主鱼、藕、粮、牧、林、果、草综合开发5000亩。生产商品570万公斤,比原定年产百万公斤超标42.5%;种养9920亩,亩均获利433.4元,超指标(200元)116.7%;产值956万元,是开发前洼区产值60万的16倍.筛选了“鱼—牛—草”、“鱼—鹅—草”、“鱼一草”、“鱼一粮”能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青杉  吴强  
于2011年5―10月对莱州湾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进行了6个航次的逐月大面调查,研究了春末至秋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主要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33属78种,总丰度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峰值,分别为265×10~4 ind/m~3和111×10~4 ind/m~3。春末夏初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夏中至秋中圆筛藻(Coscinodiscus)、角毛藻(Chaetoceros)、角藻(Tripos)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属逐渐形成优势。夏末至秋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皆呈现上升的趋势。将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逐步优化后的广义可加终模型,对4种鱼类CPUE总偏差的累积解释率达到了76.5%,月份、海表温度、夜光藻丰度、圆筛藻丰度、甲/硅藻比5个预测变量皆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甲/硅藻比的升高对渔业资源密度分布表现出正向的作用。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后的类群结构和丰度水平,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量现状的可持续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渔业种群关键栖息地早期补充和食物网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浮游植物饵料基础变动的角度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