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54)
2023(11403)
2022(9547)
2021(8689)
2020(7574)
2019(17311)
2018(17196)
2017(33779)
2016(18247)
2015(20495)
2014(20478)
2013(20807)
2012(19181)
2011(17171)
2010(17547)
2009(16794)
2008(17087)
2007(15944)
2006(14093)
2005(12723)
作者
(53249)
(45032)
(44825)
(42545)
(28462)
(21612)
(20341)
(17635)
(16793)
(16078)
(15188)
(14956)
(14372)
(14088)
(13932)
(13788)
(13753)
(13175)
(13111)
(12995)
(11258)
(11064)
(10963)
(10353)
(10187)
(10161)
(10092)
(9988)
(9207)
(9009)
学科
(87983)
(85919)
经济(85822)
(70658)
企业(70658)
管理(63075)
(46411)
方法(38649)
农业(30543)
数学(30541)
数学方法(30344)
业经(29732)
(26965)
中国(20222)
(19411)
财务(19393)
财务管理(19365)
企业财务(18281)
(17884)
技术(16927)
(16509)
贸易(16504)
(16045)
(15263)
地方(14902)
(14732)
(13654)
理论(13542)
(13482)
(12203)
机构
学院(275218)
大学(267534)
(120833)
经济(118650)
管理(112226)
理学(96655)
理学院(95769)
管理学(94562)
管理学院(94047)
研究(85449)
中国(69341)
(60898)
(54421)
(54354)
科学(50541)
农业(46881)
业大(44321)
(43800)
(43487)
财经(43344)
中心(41292)
研究所(39277)
(39200)
经济学(36456)
(33721)
北京(33462)
经济学院(33275)
经济管理(33089)
财经大学(31336)
(31237)
基金
项目(176245)
科学(139895)
研究(131255)
基金(128738)
(110078)
国家(108978)
科学基金(95039)
社会(85575)
社会科(80811)
社会科学(80785)
(71272)
基金项目(68967)
自然(59994)
自然科(58630)
自然科学(58612)
教育(58179)
自然科学基金(57621)
(57176)
编号(54504)
资助(51361)
成果(42474)
(40367)
(39641)
(39430)
(38912)
重点(38502)
创新(36087)
课题(35269)
国家社会(35108)
(34440)
期刊
(141809)
经济(141809)
研究(75433)
(62798)
中国(52556)
(45067)
农业(42142)
管理(41588)
学报(38884)
科学(38295)
大学(30374)
业经(30139)
学学(29282)
(27470)
金融(27470)
技术(25288)
(22366)
财经(21641)
经济研究(20425)
问题(19553)
教育(19222)
(18660)
技术经济(16865)
世界(15083)
农村(14710)
(14710)
商业(14440)
(14357)
农业经济(14107)
现代(13537)
共检索到409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朝贤  
一、前 言 从劳动就业的观点而言,台湾经济发展的转折点约发生于1964年。该年农业就业人口为181万人,达到最多,占总就业人口的49.4%,年平均每人国民收入为189美元。换言之,在1964年以前,农业在台湾是一种最能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董桂才  
使用家庭日记帐的方法统计农户的总收入、农业劳动时间和非农业劳动时间,然后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户从事1小时的农业劳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所带来的家庭总收入的增加为21.9元,而从事1小时的非农业劳动(外出务工)的报酬是1.72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江一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在2013年和2015年搜集的微观面板数据,以2009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农民非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可使参与非农业劳动的农民数量增加约6.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显著降低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比例,但并未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这表明,农地确权后增加的非农业劳动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农村闲置劳动力。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既可通过强化地权稳定性而促进非农业劳动参与,也可通过影响农业投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分配。此外,农地确权还具有通过促进土地流转而提高非农业劳动参与的微弱效应,但其尚不具有缓解融资约束而抑制非农业劳动参与的作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展  崔雪  
文章采用增长核算法分解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以探索其增长来源,并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但是两者的相对水平呈下降趋势。1978-2018年,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高于农业0.2个百分点,2008年起前者低于后者。TFP是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对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较小。单位时间资本投入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对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度更是高达90%左右。劳动质量改善对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较小。TFP和单位时间资本投入增长率间的差异是导致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风峰  
抚顺市的高湾经济区是沈抚同城化的连接之点,其发展潜力巨大,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将会为高湾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助推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艳丽  
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区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或工业地区的转移形成的劳动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直接构成经济的变化,而且由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直接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关注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乔林   杨成全   李成茂  
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析、研究这个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变化、积累的经验、未来的趋势和应采取的对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不无好处。本文依据广安县百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调查资料,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勇  
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我国下一步稳定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前提,它主要受国家的制度、政策以及教育水平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地区保护和户籍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先天不平等。通过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不是城市收入下降和失业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增加的一个重要源泉和我国改革30年繁荣的一个基础。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是中国很多地区贫困的一个根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牟子平  吴文良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作者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就升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洪银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来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进。本文利用2010年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运用VRS-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前期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年至2010年各省(市、区)农业劳动技术效率。从而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影响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技术进步超额补偿了技能人才的流失;中部地区尚存在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农业劳动配置效率尚可但亟待技术效率增进;农业劳动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呈发散状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瞿宁武  
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管理瞿宁武打工仔、外来妹逐年增多,已引起人们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有人称赞这种农民流动促进生产发展与市场经济发育;也有人强调这种流动引起了诸多困难和不稳定。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怎样引导和管理这种流动,本文谈一些看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彦平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地区之间的经济势差,人口基数、人口增长速度及人的素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