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6)
- 2023(15702)
- 2022(13048)
- 2021(12011)
- 2020(9896)
- 2019(22205)
- 2018(21943)
- 2017(41431)
- 2016(22537)
- 2015(24749)
- 2014(24306)
- 2013(23877)
- 2012(21619)
- 2011(19011)
- 2010(19066)
- 2009(17916)
- 2008(17962)
- 2007(16014)
- 2006(14040)
- 2005(12744)
- 学科
- 业(94557)
- 济(88731)
- 经济(88582)
- 企(85920)
- 企业(85920)
- 管理(84644)
- 方法(36608)
- 财(32582)
- 业经(31869)
- 农(30756)
- 数学(27926)
- 数学方法(27697)
- 制(23492)
- 务(23109)
- 财务(23081)
- 财务管理(23054)
- 中国(22425)
- 农业(21909)
- 企业财务(21855)
- 技术(21595)
- 划(17493)
- 理论(17348)
- 体(17252)
- 地方(16524)
- 策(16230)
- 和(15920)
- 贸(15306)
- 贸易(15291)
- 易(14845)
- 体制(14698)
- 机构
- 学院(314897)
- 大学(308542)
- 济(128449)
- 管理(126207)
- 经济(125820)
- 理学(108551)
- 理学院(107443)
- 管理学(106040)
- 管理学院(105442)
- 研究(97850)
- 中国(78318)
- 京(64288)
- 财(63481)
- 科学(59041)
- 农(56529)
- 江(49596)
- 财经(49187)
- 所(47926)
- 业大(47925)
- 中心(46306)
- 经(44606)
- 农业(44403)
- 研究所(42949)
- 北京(39523)
- 州(38713)
- 经济学(38187)
- 范(36955)
- 师范(36472)
- 财经大学(36116)
- 院(35677)
- 基金
- 项目(209689)
- 科学(166395)
- 研究(154299)
- 基金(152175)
- 家(132449)
- 国家(131192)
- 科学基金(114279)
- 社会(99537)
- 社会科(94309)
- 社会科学(94287)
- 省(84897)
- 基金项目(81718)
- 自然(73850)
- 自然科(72148)
- 自然科学(72127)
- 自然科学基金(70914)
- 教育(70596)
- 划(69407)
- 编号(61580)
- 资助(59533)
- 创(49626)
- 成果(48385)
- 重点(46690)
- 部(45737)
- 创新(45458)
- 发(44760)
- 业(44706)
- 制(43666)
- 课题(42873)
- 国家社会(41102)
- 期刊
- 济(146906)
- 经济(146906)
- 研究(90394)
- 中国(66668)
- 财(54504)
- 农(52727)
- 管理(52518)
- 学报(46733)
- 科学(44774)
- 大学(36369)
- 农业(35663)
- 学学(34562)
- 教育(32848)
- 融(29762)
- 金融(29762)
- 技术(29524)
- 业经(26719)
- 财经(24762)
- 经济研究(22244)
- 业(22003)
- 经(21336)
- 问题(19293)
- 技术经济(16971)
- 科技(16382)
- 财会(16350)
- 现代(15731)
- 版(15521)
- 商业(14809)
- 会计(14196)
- 贸(14082)
共检索到473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雄勇 许志端
创新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可追溯实践能否及如何改善创新绩效受到实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可追溯实践和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9家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制造企业可追溯实践对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可追溯实践在促进创新绩效改善过程中受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其中,动态能力在可追溯实践对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可追溯实践对产品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全面认识可追溯实践价值,以及动态能力在推动可追溯实践以促进创新绩效改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关键词:
可追溯实践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制造企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继德 袁苗苗 全茜
文章使用2017—202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了提振作用。同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具备的动态能力也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行业异质性方面,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企业更容易发挥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应,而资本密集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后的表现不佳。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绩效在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正向传递作用,即数字化转型激发创新效率的提高,塑造企业竞争力的新优势,从而推动经济表现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艳 邵云飞
通过选择在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九洲电器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找出企业过去获取优异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以及未来创新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影响因素变化。对已有研究进行验证和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与企业创新实践充分结合,让企业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现有的创新绩效,把握未来发展变化,找到创新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及其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创新绩效 影响因素 动态 九洲电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双 曾刚
文章通过对我国175家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技术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与已有利用二元变量(即技术合作与创新是否存在)来研究二者关系不同的是,文章采用多维度和多标量的方法,更详细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最大,垂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次之,水平合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比较重要。最后,针对实证研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
技术合作 创新绩效 装备制造企业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果 白云朴
人工智能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为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突破。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构建了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3—2021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综合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动态能力在人工智能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大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为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文本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松强 何春泉 夏管军
关系嵌入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关系嵌入性—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江苏210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实证探究关系嵌入性、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群网络中,企业间的关系强度、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由机会感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构成的动态能力是"关系嵌入性—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前因,拓展了先进制造业集群背景下网络理论的范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刘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通过考察网络中间中心度,发现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基于结构洞理论发现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用多元回归检验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处于高结构洞和中心度位置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刘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通过考察网络中间中心度,发现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基于结构洞理论发现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用多元回归检验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处于高结构洞和中心度位置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戈宁 万泳淇 杨浩昌
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渠道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渠道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实施差异化战略来提升创新绩效,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路径并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显著提升创新绩效,市场竞争强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获得高新企业认定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明显,国有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无法显著提升其创新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戈宁 万泳淇 杨浩昌
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渠道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渠道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实施差异化战略来提升创新绩效,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路径并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显著提升创新绩效,市场竞争强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获得高新企业认定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明显,国有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无法显著提升其创新绩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凌玥 綦良群 徐莹莹
用户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协作者。在以往用户行为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用户介入这一心理感知状态引入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中,选取知识共创作为中介变量、网络能力作为调节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分析及Bootstrap方法,探究用户介入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用户介入对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联盟型知识共创和嵌入型知识共创均在用户介入与服务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但中介机制不同。网络能力不仅对用户介入与服务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正向调节联盟型知识共创在用户介入与服务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以期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永安 胡佩
将企业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双重研发三种,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究不同研发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及其在异质性企业中的差异情况。全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双重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最好,合作研发的激励效果次之,自主研发的激励效果最弱。企业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对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最显著,合作研发对低成长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激励效果最显著;对于无融资约束的企业,双重研发模式是提升创新绩效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有融资约束的企业,其提升效果最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峥 高明明 王红倩
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22014年的并购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模拟企业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知识规模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相对知识规模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专利数目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永剑
本文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平衡面板数据集,研究了集聚经济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我们用空间动态外部性描述集聚经济,并分别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企业创新成功率与劳动创新产出率进行估计。经验研究发现专业化水平与企业创新成功率及劳动创新产出率之间均存在倒U形关系;而多样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最突出的正向作用,即多样化最有利于企业创新。与其它类型规模企业相比,多样化水平对占企业大多数的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伍先福 李欣宇
科学揭示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2016—2021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工业互联网通过增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等路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但由于当前工业互联网覆盖规模有限,被动的供应商集中度提高会导致工业互联网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减弱;(2)市场化水平会削弱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3)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与企业创新模式、性质、类型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紧密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及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