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84)
2023(14812)
2022(12647)
2021(11726)
2020(9860)
2019(22340)
2018(21730)
2017(41931)
2016(22886)
2015(25150)
2014(24539)
2013(24155)
2012(22178)
2011(19825)
2010(19739)
2009(18363)
2008(18038)
2007(16124)
2006(13714)
2005(12336)
作者
(66455)
(55701)
(55610)
(52806)
(35313)
(27104)
(25395)
(21781)
(20928)
(19758)
(18875)
(18444)
(17652)
(17511)
(17364)
(17322)
(17282)
(16521)
(16052)
(16047)
(13946)
(13561)
(13363)
(12665)
(12584)
(12340)
(12302)
(12260)
(11253)
(11249)
学科
(86854)
经济(86758)
管理(61758)
(59867)
(48221)
企业(48221)
方法(41455)
数学(36663)
数学方法(36328)
(25101)
(24835)
中国(22802)
(22228)
贸易(22223)
(21670)
(20814)
(19674)
银行(19618)
(19269)
业经(18790)
(18492)
地方(17610)
农业(16443)
(15509)
(15496)
金融(15494)
财务(15476)
财务管理(15437)
企业财务(14606)
(13567)
机构
大学(315777)
学院(315733)
(127921)
经济(125399)
管理(118790)
研究(106201)
理学(103118)
理学院(101892)
管理学(100033)
管理学院(99461)
中国(83442)
科学(68124)
(67337)
(63641)
(59241)
(54567)
业大(52651)
农业(50990)
中心(50498)
研究所(50060)
财经(47791)
(47093)
(43583)
北京(41532)
经济学(40469)
(39736)
师范(39187)
(37974)
(37865)
经济学院(37056)
基金
项目(218918)
科学(171088)
基金(159902)
研究(152595)
(142313)
国家(141137)
科学基金(119706)
社会(98068)
社会科(93051)
社会科学(93023)
(85331)
基金项目(85299)
自然(79613)
自然科(77856)
自然科学(77826)
自然科学基金(76451)
(73184)
教育(70182)
资助(64701)
编号(60098)
重点(49772)
(48098)
成果(47298)
(47053)
(46158)
科研(43285)
创新(43200)
计划(42198)
课题(41346)
国家社会(40907)
期刊
(133131)
经济(133131)
研究(88137)
学报(58337)
中国(58152)
(56962)
科学(50096)
(46678)
大学(42541)
学学(40547)
管理(39701)
(37179)
金融(37179)
农业(37132)
教育(28249)
技术(23793)
财经(23443)
业经(22893)
经济研究(22743)
(20082)
(19943)
问题(18334)
(16968)
(16917)
科技(14914)
商业(14892)
业大(14827)
技术经济(14746)
理论(14734)
国际(14257)
共检索到458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艺帆  石飞  徐晓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宇环  靳诚  安鸿波  刘月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选取22个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基于ArcGIS平台可达性计算的网络分析与栅格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步行+共享单车+地铁新型低碳出行方式之下,现阶段和地铁第二期建设完成阶段居民到达旅游景点的最短时间与平均时间以及变化情况,发现二期地铁的建设使旅游景点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减少了3. 96 min;现状地铁下有8个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好,14个一般,二期地铁建设完成后,将有16个景点可达性较好,6个一般;老城区内居民前往景区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内部差异小,栖霞区、江宁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内部差异大;有62. 87%的区域在二期地铁的建设下可达性变化在5 min之内,可达性变化大的区域基本与二期新增地铁线路经过的区域一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杰  陈骁  
从住区视角研究家庭非通勤出行能耗影响途径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石家庄、郑州和太原三个城市家庭的非通勤出行能耗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住区建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均对非通勤能耗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建成环境的总体影响略低于其他三个方面。住区建成环境对非通勤能耗的作用形式以间接影响为主,提高路网密度和均衡度,增加住区周边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有助于减少私家车购买和使用频率,进而降低非通勤能耗。机动车补助和停车便捷程度也是影响家庭购车决策和出行模式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文  向梨丽  李红波  张小林  张红日  
以南京市为案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居住用地地块尺度对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无论是分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还是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同时,可达性水平高的居住用地集聚分布于老城区,而可达性水平低的地方大量集中于新城和主城区边缘地带。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历史因素、市场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医疗体制因素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地方政府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文  向梨丽  李红波  张小林  张红日  
以南京市为案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居住用地地块尺度对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无论是分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还是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同时,可达性水平高的居住用地集聚分布于老城区,而可达性水平低的地方大量集中于新城和主城区边缘地带。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历史因素、市场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医疗体制因素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峥嵘  石飞  
机动性与可达性是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通常,我们将人们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出行的权力及便利性称为机动性,此前,我们常关注通勤机动性(如BRT)、商务机动性(如购物班车)和弱势群体机动性(如残疾人出行),但往往忽视了机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公务机动性。"公务自行车"因涉及绿色出行,同时又涵盖公车改革和降低"三公经费"等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论文为探究该公务出行新方式的可行性,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的公务自行车为研究对象,对公务人员和普通市民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公务出行行为进行了随车调查和出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从出行效率、出行成本和碳排放3个方面对比了公务汽车和公务自行车两种出行方式。调查分析结果充分肯定了公务自行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公务自行车这种合理可行的公务出行方式,并尽可能将其优点放大,进而从公共政策调整、规划设计优化和社会观念引导3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峥嵘  石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海宁  谷人旭  李广斌  曹芳东  
运用ArcGIS 9.2软件,结合ESDA方法对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整体较好,在地域分布上呈以酒店为中心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且等级愈高的酒店可达性愈差。其中二、三星级酒店的空间可达性较好且较相似,而四、五星级酒店可达性也较相似但较差;基于乡镇街道为统计单元的二、三星级酒店可达性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低,而四、五星级酒店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高;可达性热点区与冷点区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而冷点区分布在南京市域边缘区域;最后将星级酒店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因素归纳为酒店分布、行政单元大小、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经济条件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戴晓  过秀成  樊钧  潘敏荣  郑美娜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建喜  杨振山  
老年人在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交通出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基于2012年南京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发现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增加,但日出行时间和日出行距离都减少,说明老年人单次出行距离较短,且主要围绕"家"形成圆形的活动空间;从出行方式构成来看,老年人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出行目的以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主。运用次序Logit及线性回归模型,在确定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属性之后,发现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的出行有显著影响。其中,城市人口密度会显著增加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但其日出行距离反而有所减少;居住在原单位小区的老人日出行次数比居住于商品房的老人多,且出行距离也较短;说明混合用地以及紧凑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出行。距离交通基础设施越近,老年人的出行越活跃。大型购物中心对老年人的购物出行没有显著影响,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街头小店购买物品。而小区周边体育馆、博物馆等设施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则不如棋牌室和公园广场。研究结果对老年人健康生活和科学合理布局城市设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孔宇  甄峰  张泉  唐佳  
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居民的跨城出行,引起了学者对高铁出行满意度的关注,但当前研究较少从出行链视角对高铁出行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居民的智慧移动,但其对居民出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也鲜有涉及。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探索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CT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的ICT使用行为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在使用ICT进行出行信息查询中,查询出行路线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使用ICT确定出发时间,使用ICT选择交通方式的正向影响最弱;在使用ICT参与出行活动中,参与出行准备活动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私家车出行与地铁出行相比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前出行阶段的耗费时间对居民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出行特征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影响不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智慧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配  朱喜钢  马国强  陈慧  
以南京市为例,选取交通支出与收入比、出行时耗、站点覆盖率和公交线网密度等指标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交通出行现状进行评价,揭示出城市低收入人群在出行中存在经济上的贫困、时间上的贫困、接受服务上的贫困和安全上的贫困等问题。进而从降低出行经济成本、减少出行时间成本、增加公交服务供给和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四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制定更为公平的城市交通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群  王军芳  
为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文章首先通过模型分析来探索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而后以南京市雾霾天气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考察居民的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公民环保行为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