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1)
- 2023(11427)
- 2022(9713)
- 2021(8934)
- 2020(7502)
- 2019(17465)
- 2018(16938)
- 2017(32673)
- 2016(18082)
- 2015(20194)
- 2014(20220)
- 2013(20117)
- 2012(18968)
- 2011(17220)
- 2010(17111)
- 2009(15775)
- 2008(15758)
- 2007(14150)
- 2006(12101)
- 2005(10866)
- 学科
- 济(81216)
- 经济(81146)
- 管理(46147)
- 业(45460)
- 方法(35356)
- 企(34626)
- 企业(34626)
- 数学(31711)
- 数学方法(31409)
- 农(25163)
- 地方(22245)
- 中国(21076)
- 财(19810)
- 学(17332)
- 业经(17286)
- 农业(17220)
- 制(14227)
- 贸(13107)
- 贸易(13103)
- 易(12593)
- 地方经济(11995)
- 务(11594)
- 财务(11575)
- 财务管理(11546)
- 环境(11507)
- 融(11114)
- 金融(11111)
- 和(11069)
- 银(11005)
- 银行(10974)
- 机构
- 大学(261082)
- 学院(260545)
- 济(106854)
- 经济(104497)
- 管理(95939)
- 研究(91854)
- 理学(83188)
- 理学院(82071)
- 管理学(80484)
- 管理学院(79982)
- 中国(67693)
- 科学(58793)
- 京(57631)
- 农(48410)
- 所(47599)
- 财(47545)
- 研究所(43525)
- 中心(42406)
- 业大(41397)
- 江(39450)
- 财经(38228)
- 农业(38129)
- 范(36442)
- 北京(36251)
- 师范(36068)
- 经(34684)
- 经济学(33737)
- 院(33093)
- 州(31313)
- 经济学院(30728)
- 基金
- 项目(178370)
- 科学(140152)
- 基金(129080)
- 研究(128149)
- 家(113461)
- 国家(112533)
- 科学基金(95462)
- 社会(81643)
- 社会科(77314)
- 社会科学(77293)
- 省(70210)
- 基金项目(69218)
- 自然(61787)
- 自然科(60297)
- 自然科学(60278)
- 划(59649)
- 自然科学基金(59205)
- 教育(58243)
- 资助(52150)
- 编号(51432)
- 成果(41413)
- 重点(40975)
- 发(40321)
- 部(39222)
- 创(36427)
- 课题(36100)
- 科研(34471)
- 创新(34136)
- 国家社会(33823)
- 教育部(33043)
- 期刊
- 济(116388)
- 经济(116388)
- 研究(74534)
- 中国(49447)
- 学报(44643)
- 农(44550)
- 科学(41214)
- 财(37314)
- 大学(33117)
- 管理(31374)
- 学学(31242)
- 农业(30195)
- 教育(25073)
- 技术(21566)
- 融(21249)
- 金融(21249)
- 业经(19969)
- 财经(18747)
- 经济研究(18505)
- 问题(16368)
- 经(16175)
- 业(15655)
- 版(14032)
- 资源(13867)
- 技术经济(13016)
- 统计(12654)
- 科技(11767)
- 商业(11709)
- 图书(11674)
- 贸(11564)
共检索到377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成日 胡珏
空间经济结构影响空间相互作用。反之,空间相互作用也影响空间区域经济结构,决定区域经济的发育、组织及演化。区域人文景观结构在自然景观结构的基础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日益复杂增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流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区域空间结构绚丽多彩、丰富多姿。正因为空间结构多样以及由此派生的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使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非 蔡建明 刘军萍
本文致力于探析京郊小城镇的经济地域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综合运用了H.J.纳尔逊的城镇职能分类方法和区位商法,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从业结构出发,将京郊183个小城镇划分为四大类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了京郊四大类小城镇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结果发现这四大类小城镇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十分明显,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演进机理。基于此,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便为今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开展分类规划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惠彦 金志丰 陈雯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地域划分和城镇人口核定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客观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该研究首先提出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即以居委会、村委会为统计单元,以建设用地占地块总面积之比作为主要判别标准,以相对人口密度作为次要判别标准,结合地块与地块之间的连接状况,判别城乡地域并核定城镇人口。并以常熟市为案例,对上述标准和方法进行检验,全市城镇区用地27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城镇人口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33%,符合常熟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的标准合理,符合客观实际,同时操作简便,具有在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城乡划分 城镇人口 建成区 常熟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秋月 姜广辉 张瑞娟
[目的]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和深化,以补充耕地面积为核心的单目标土地整治已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地域功能在土地整治中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平谷区乡村地域特色,拟从经济生产、生活消费、生态保育、社会保障四大功能角度出发,构建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275个乡村地域单元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根据乡村地域功能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和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结论]在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体系探索了乡村土地整治方向和发展路径: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应按照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基地;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应适度开发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发展以山水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养护为前提,扩展林果业生产规模,促进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应大力开展村内旧宅基地、闲散地、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和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乡村地域功能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各评价指标也随之变化,因此各乡村的发展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玉 冯健
基于人口普查等数据,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异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该区域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于广义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外来人口与其他人群混居的程度略高,但接触可能性反而更低,外来人口活动空间的封闭程度和自服务特征更加显著。城乡结合部不同职业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差异,概括而言,职位、技能较高和就业稳定性较强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混居程度较高,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的外来人口则自身群居性较强。10年间,城乡结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玉 冯健
基于人口普查等数据,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异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该区域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于广义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外来人口与其他人群混居的程度略高,但接触可能性反而更低,外来人口活动空间的封闭程度和自服务特征更加显著。城乡结合部不同职业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差异,概括而言,职位、技能较高和就业稳定性较强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混居程度较高,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的外来人口则自身群居性较强。10年间,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出现整体外移的同时也在向局部地区集聚,社会融合水平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外来人口作为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空间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空间分布与分异特征,以及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等应该成为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与治理改造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昊光 汪小勤
分析了当前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面临的人口规模膨胀、土地空间有限、处理设施紧缺、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等突出问题;认为实施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是妥善处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从北京市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生态补偿的模式。
关键词:
城市 垃圾处理 生态补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秀英 邱荣祖 林玉英 王剑凯 胡喜生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县域水平交通可达性,通过生计五边形法计算县域水平多维贫困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对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县域交通可达性从沿海到山区呈现出"分层结构、南北两级分化"的特征,总体上可达性水平不高;②各县域单维贫困水平差异大,多维贫困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部与北部地区;③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既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也存在权衡制约的关系,即交通基础建设对反贫困的作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其中43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明显的特征;而15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弱的特征,且这些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闽北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可为提出科学的、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于存在权衡制约关系的县域,仅仅依靠交通扶贫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结合单维贫困的识别实施精准扶贫。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虎 乔标
地域分异的背后是客观存在的城乡发展规律,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遵照这些发展规律,否则会事倍功半。基于地域分异视角,城乡统筹最应该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乡村撤并与整治,二是把乡村发展融入城镇体系,三是借助城市群发展中国特色的田园城市,四是促进流通要素市场化。
关键词:
地域分异机制 城乡地域类型 空间管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赞 张蔚 易成栋 高菠阳
有效的保障性住房供给应同时满足保障对象住房的可支付性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基于北京市在建或已建成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用剩余收入法计算了保障对象的租金可支付能力。测算结果表明公租房租金补贴的发放使得公租房对于低等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支付性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低等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存在住房支付困难。同时,分析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包括地铁站、医院、中小学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公租房项目多集中于东部、南部和北部的五环到六环之间,西部则较少;目前北京市的公租房交通可达性较差,项目周围教育资源可达性和医疗资源可达性比交通可达性好。并探讨了北京市公租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修颖 汤放华
通过重新认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及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含义,在构建了一个科学评价城乡一体化发育水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广东省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依据空间差异提出了不同发育水平的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地域性策略。研究认为,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发育程度,广东省可以划分为4大空间单元,每个不同的空间单元需要采取4类完全不同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地域策略。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地域策略 广东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熙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着简单追求文化标识、直接移植文化等现象,在研究方面则较少关注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地域性格,地域文化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物质承载方式。本文以北京地域为例,分析北京地域文化的三个特征以及对学校文化地域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学校文化 地域性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家君 鲁丰先
文章结合河南省实际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概念、计量及其地域特点,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景况将河南省域划分为4 个区,并就其形成原因予以剖析,在中国很具代表性。旨在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区域人力资源并制定适宜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地域结构 HRDI指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高萌 张纯
自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来,保障房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促进了安居。然而,它是否也促进了乐业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北京为例,根据保障房申请和分配数据,基于项目、家庭和个体视角分析了经济适用房的就业可达性。发现经济适用住房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居民通勤距离较长、就业可达性较差。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制度、城市居住和就业中心格局,保障房项目的区位;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户口、人口年龄、家庭人口数、是否有孩子上学等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就业可达性 职住平衡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