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0)
2023(9524)
2022(7451)
2021(6777)
2020(5238)
2019(12027)
2018(11972)
2017(22962)
2016(12678)
2015(13979)
2014(13874)
2013(13328)
2012(12060)
2011(10603)
2010(10518)
2009(9356)
2008(9244)
2007(8015)
2006(7024)
2005(6372)
作者
(36465)
(30598)
(29938)
(28984)
(19285)
(14754)
(13855)
(11839)
(11612)
(10696)
(10422)
(10290)
(9869)
(9512)
(9458)
(9375)
(9154)
(8922)
(8808)
(8671)
(7460)
(7389)
(7339)
(6999)
(6816)
(6762)
(6689)
(6639)
(6145)
(6100)
学科
(51769)
经济(51711)
管理(30640)
(28794)
(21490)
企业(21490)
方法(18730)
中国(17543)
数学(16173)
数学方法(15867)
地方(15142)
(14754)
(12098)
业经(11801)
(10554)
农业(10253)
(8813)
城市(8354)
(8116)
环境(7931)
理论(7878)
技术(7140)
(7078)
银行(7062)
(7037)
金融(7035)
(6853)
(6757)
贸易(6752)
(6706)
机构
大学(172135)
学院(171617)
(65560)
经济(63896)
研究(62636)
管理(61630)
理学(53001)
理学院(52168)
管理学(50928)
管理学院(50604)
中国(45975)
科学(41684)
(40444)
(31652)
(31186)
(29268)
研究所(29175)
中心(28685)
业大(27758)
(25784)
北京(25574)
(25374)
师范(25116)
农业(24601)
财经(23595)
(23417)
(21446)
(20992)
师范大学(20624)
经济学(20317)
基金
项目(122301)
科学(96825)
基金(89195)
研究(85682)
(79329)
国家(78723)
科学基金(67851)
社会(55165)
社会科(52307)
社会科学(52292)
基金项目(47879)
(47187)
自然(45141)
自然科(44154)
自然科学(44144)
自然科学基金(43317)
(41273)
教育(38064)
资助(35023)
编号(33346)
重点(28018)
(27275)
成果(26378)
(25421)
(24548)
课题(23947)
计划(23356)
国家社会(23311)
科研(23302)
创新(23122)
期刊
(72090)
经济(72090)
研究(50620)
中国(34505)
学报(30200)
(28195)
科学(27804)
大学(22423)
(22267)
管理(21490)
学学(20975)
农业(19186)
教育(18085)
(14304)
金融(14304)
技术(14242)
经济研究(11524)
业经(11499)
问题(11359)
财经(10931)
(10582)
资源(10393)
(9789)
(9516)
城市(9282)
(9019)
图书(8702)
现代(8499)
统计(8303)
科技(8101)
共检索到252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恺  刘冲  
构建了一个利用"时间—空间图"来分析区域时空压缩的方法框架,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运用该技术研究由路网建设带来的交通可达空间变化。首先,分析通过网络抓取技术获取的各县市在公路网上的通行距离和时间数据。然后,再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算法将节点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化成几何关系,生成拟合可达关系的时空图,并检验拟合误差。最后,利用分层聚类划分区域城镇体系内部层域结构,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来分析各聚类的水平位移平均方向、平均距离和圆方差。最后,以区域可达性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给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公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给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分析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会军  张冠楠  
流通产业因其具有引导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及吸纳就业等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平衡性,因此明确其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布,是实现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8-2017年京津冀流通产业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对京津冀流通产业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应用Arcgis可视化其空间分布动态的演进趋势,从而厘清流通产业区域间发展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京津差距不明显,京冀、津冀差距较大。因此,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应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多规合一"运行平台,从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春杨  任晓红  
根据收集的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构建吸附指数和依附指数,基于人口流向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联动格局与时空演进特征,并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增长及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异构效应。结果显示:随着铁路网的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吸附能力在考察期内呈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趋势,但仍表现为鲜明的首位型分布特征;借助于高铁,城市联动关系得以重组,"中心—腹地"联动格局的空间分异得到明显优化;高铁建设加速了途经城市的经济扩张和规模增长,使城市群空间格局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已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力模型对1997—2017年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络变化及随之形成的河北省中小城市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22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铁路物理网络结构由"两横两纵"成长为"三横三纵",霸州市作为纵横线路交点的中转优势不断强化,固安县的枢纽作用将明显提升;(2)铁路网络密度提高,中小城市直达率提升,高铁沿线大城市的分隔作用被削弱;(3)铁路出行网络路径流量空间分布由均衡式向集中型转变,中小城市点权强度高值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4)铁路出行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缩短,中小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波动变化。(5)普通铁路的建设与提速、高速铁路开通是促进区域铁路网络生长和中小城市可达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喆  张梦心  贾搏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是联系区域主要城市间的主骨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布局方面对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节点重要度来表征城市发展水平,用时间距离代替空间距离反映城市间可达性,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不同运输方式下城市联系势能以及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变化,以期为厘清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导向,协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制订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泰尔指数等综合方法,以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较省际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四大旅游分区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趋于均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鹏  卢艳霞  刘丽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规模特点,对其发展的适度性进行判断。研究方法:基于城镇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基本理论,通过三次非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城镇最佳规模分析模型和城镇发展规模适度性判断模型。研究结果:(1)在成本—收益视角下分析城镇的最佳规模,不能只看取得的经济效益高低或投入成本的大小,要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效益扣减成本投入后的盈利效率来判断;(2)城镇规模适度性分析模型在对实际规模与最佳规模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再通过城镇规模发展阶段和城镇规模增长趋势对其城镇规模适度性进行判断。研究结论:(1)应严格限制城镇规模大于500 km2的超大城市的发展;(2)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发展城镇用地规模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胡丽娜  刘海滨  赵栩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较为突出,处于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模型,运用突变级数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间内,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经历了较为显著的"S"型周期性变化趋势;京津冀城市群社会发展质量持续改善,但是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呈现较大幅度起伏,三者不平衡、不协调特征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