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09)
- 2023(10908)
- 2022(9180)
- 2021(8699)
- 2020(7065)
- 2019(15851)
- 2018(15127)
- 2017(28774)
- 2016(15127)
- 2015(16620)
- 2014(15885)
- 2013(15698)
- 2012(14230)
- 2011(12880)
- 2010(12558)
- 2009(11732)
- 2008(11071)
- 2007(9129)
- 2006(7969)
- 2005(7120)
- 学科
- 济(68024)
- 经济(67952)
- 管理(40395)
- 业(37273)
- 企(30106)
- 企业(30106)
- 方法(28416)
- 数学(25371)
- 数学方法(25179)
- 中国(21454)
- 农(16693)
- 财(15413)
- 地方(15062)
- 贸(14789)
- 贸易(14780)
- 易(14450)
- 业经(13685)
- 制(12288)
- 学(11903)
- 农业(10911)
- 环境(10331)
- 融(10328)
- 金融(10327)
- 银(10210)
- 银行(10196)
- 行(9867)
- 地方经济(9314)
- 和(9161)
- 产业(9073)
- 体(9030)
- 机构
- 学院(209327)
- 大学(209090)
- 济(97222)
- 经济(95740)
- 管理(78866)
- 研究(75227)
- 理学(68989)
- 理学院(68177)
- 管理学(67149)
- 管理学院(66761)
- 中国(57864)
- 科学(43399)
- 京(43392)
- 财(41622)
- 所(36535)
- 财经(34216)
- 研究所(33595)
- 中心(33233)
- 经济学(32532)
- 经(31549)
- 农(29632)
- 经济学院(29490)
- 范(27971)
- 江(27900)
- 师范(27706)
- 院(27644)
- 北京(27189)
- 业大(26914)
- 财经大学(25818)
- 农业(23325)
- 基金
- 项目(146838)
- 科学(119028)
- 基金(110784)
- 研究(108906)
- 家(96797)
- 国家(96111)
- 科学基金(83068)
- 社会(74064)
- 社会科(70502)
- 社会科学(70491)
- 基金项目(57657)
- 省(54450)
- 自然(51146)
- 自然科(50032)
- 自然科学(50022)
- 教育(50021)
- 自然科学基金(49166)
- 划(46853)
- 资助(44661)
- 编号(41925)
- 部(34302)
- 重点(34031)
- 发(33172)
- 成果(33024)
- 国家社会(32669)
- 创(31431)
- 教育部(30041)
- 创新(29544)
- 中国(29526)
- 课题(29234)
共检索到301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彬 王赟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析中国福利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空间动态演进特征、结构差异来源。研究方法: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方差分解法对福利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全国福利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不规则"M"形波动,地区福利发展呈俱乐部收敛状态;区域福利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地区福利差异的空间演进呈缩小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可行能力理念与中国"五位一体"战略思想构建福利水平评价体系,从整体特征、区域差异、空间动态演变以及结构分解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研究价值:为正确评价和提高中国福利水平提供经验支撑和政策参考,为归纳总结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福利提升方面的经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辰 陈谦明
文章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水平进行动态模拟和国际比较,认为我国总体福利水平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功能指标上升幅度较大,能力指标上升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年份出现倒退现象,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从长期来看脱钩,福利状况和欧美一些国家还有相当大差距,甚至还低于印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实现全民福利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提高社会福利的能力指标,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社会福利 动态模拟测度 脱钩指数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 初立苹
社会保障城乡融合是有效推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弥合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全局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方差分解方法对2012~2020年我国27个省份的社会保障城乡融合水平进行多维指标测算、区域差异分解、动态演进分析和结构方差分解。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城乡融合综合水平较低,但呈现增长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而从子系统来看,社会保险提升最快,社会救助最高;区域间差异总体上看呈现出稳定下降的趋势,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其次是区域内部差异;从动态演进来讲,社会保障城乡融合的核密度曲线峰值左移,峰高逐年攀升,波峰宽度逐渐缩窄并且存在右拖尾现象,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城乡融合绝对差异呈现明显缩小趋势,特别是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但中部区域则呈扩大趋势;方差分解表明,社会保险是城乡融合综合水平产生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社会救助,最小则是社会福利,但各个区域的方差分解不尽相同。基于研究,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合作和各个系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助于提升社会保障城乡融合水平,并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提升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章印 王永瑜
文章基于消费环境、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结构四个子系统构建中国居民消费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8—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居民消费潜力综合指数及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居民消费潜力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潜力水平偏低但呈上升趋势,“东部高、中西部增、东北降”的区域格局已经形成;四个子系统中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水平稳步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亟须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区域差异显著且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水平的绝对差异是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消费战略是全面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志鸿 李扬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为了吸引人才,各省市频现"抢人"大战。其中一线城市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医疗教育等隐性福利导致大量人员涌入,但城市的高房价、污染和高强度的工作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单纯利用GDP已经无法很好地衡量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文章采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终身福利进行了测算,该统计量主要由生命、消费、闲暇和不平等四个部分构成。通过测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人均GDP和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相关性很高,但仅用GDP测量会高估或低估福利水平的不平等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福利水平远超其他省市,即使东部的江、浙省份也仅达到北京的1/3左右,而且这个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其他省市,与人均GDP的差异相比,福利水平的区域不平等相对较小,特别是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福利水平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速更缓慢,而经济下行则会导致福利水平的迅速降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爱婷 宋德勇
基于Sen的可行能力方法,从功能和能力空间衡量社会福利,采用集对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进行测算,并分析福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揭示我国低福利增长的根源,最后将我国的福利能力与主要国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能力不足侵蚀着功能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使得中国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低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在长时间内基本上都是脱钩的,我国处于低福利增长状态;在主要国家的福利能力对比中,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质量和能力水平明显落后。
关键词:
社会福利 功能 能力 低福利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琼 白杏
文章利用2007—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和四大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可持续性和适度性是制约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关键;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其来源及贡献率依次是区域间、区域内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全国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多个中心和多极化现象,东部地区不存在极化现象,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少数年份存在多极化现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但在加入地理空间因素后,会打破原有的稳定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辰威 李庆雯 李华龙
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了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聚类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进一步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2)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鲜明的区域非均衡特征;(3)各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子群间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缩小趋势,并且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存在σ收敛,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差异显著;(5)各地区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绝大多数省份位于“H-H”和“L-L”集聚板块,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域。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径 周鹏亮 李文俊 谢祖翠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投入、数字化产出、绿色发展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表现为高、中、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在逐年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Moran's I散点图表明多数省份处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中国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利用1989~2009年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1989~2009年间我国整体环境无效率值为0.1684,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1251,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4.3%,是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在分析期间我国环境无效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004年之后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无效率值出现了大幅度反弹,是导致近期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区域间经济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叶静怡 王琼
本文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北京市调查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福利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研究发现,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福利指数为0.3188,处于福利评价的低水平阶段;除经济资源和健康状况方面的福利状况达到较高水平阶段外,其他功能性活动均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与2008年相比,2012年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心理条件、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福利状况均有所改善。防护性保障和社会资本的边际改善对进城务工人员总福利水平上升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 福利评价 可行能力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