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6)
- 2023(14487)
- 2022(12108)
- 2021(11351)
- 2020(8856)
- 2019(20063)
- 2018(19707)
- 2017(36834)
- 2016(19816)
- 2015(21924)
- 2014(21646)
- 2013(21076)
- 2012(19496)
- 2011(17784)
- 2010(18199)
- 2009(16847)
- 2008(16496)
- 2007(15034)
- 2006(13653)
- 2005(12463)
- 学科
- 济(81597)
- 经济(81495)
- 业(61741)
- 管理(51198)
- 农(49723)
- 企(38519)
- 企业(38519)
- 农业(33961)
- 中国(27406)
- 业经(24713)
- 地方(23545)
- 方法(23300)
- 数学(18231)
- 财(18168)
- 制(17977)
- 数学方法(17969)
- 发(15521)
- 银(15473)
- 银行(15458)
- 学(15182)
- 理论(15079)
- 行(14955)
- 贸(14854)
- 贸易(14840)
- 易(14318)
- 融(14318)
- 金融(14315)
- 技术(13825)
- 环境(12520)
- 策(12352)
- 机构
- 学院(278029)
- 大学(267852)
- 济(113584)
- 经济(111005)
- 管理(103132)
- 研究(94470)
- 理学(87403)
- 理学院(86469)
- 管理学(85058)
- 管理学院(84558)
- 中国(74989)
- 农(59626)
- 京(56641)
- 科学(55759)
- 财(52412)
- 所(47027)
- 江(45521)
- 农业(45149)
- 中心(44998)
- 业大(42977)
- 研究所(41760)
- 财经(39927)
- 范(39803)
- 师范(39449)
- 州(36653)
- 经(36101)
- 北京(35476)
- 院(33565)
- 经济学(33123)
- 省(32020)
- 基金
- 项目(176017)
- 研究(139800)
- 科学(138789)
- 基金(122883)
- 家(105135)
- 国家(104015)
- 科学基金(89247)
- 社会(88079)
- 社会科(82853)
- 社会科学(82839)
- 省(72987)
- 基金项目(64341)
- 教育(63688)
- 编号(61774)
- 划(58699)
- 自然(52454)
- 自然科(51165)
- 自然科学(51157)
- 成果(50539)
- 自然科学基金(50212)
- 资助(47515)
- 发(44431)
- 课题(42651)
- 重点(39613)
- 部(38128)
- 创(38044)
- 发展(36474)
- 性(36169)
- 年(35929)
- 展(35833)
- 期刊
- 济(143728)
- 经济(143728)
- 研究(85122)
- 中国(67183)
- 农(63459)
- 农业(42620)
- 教育(41419)
- 财(39638)
- 学报(38808)
- 科学(37607)
- 管理(36773)
- 融(31584)
- 金融(31584)
- 大学(30910)
- 业经(30511)
- 学学(28878)
- 技术(26190)
- 业(20449)
- 经济研究(20245)
- 问题(19343)
- 财经(18963)
- 经(16484)
- 农村(15592)
- 村(15592)
- 农业经济(15333)
- 版(14901)
- 图书(14458)
- 世界(14312)
- 经济问题(13884)
- 商业(13355)
共检索到440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燕 魏勃
随着贫困治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治理动能逐步开始内化,治理目标的实现将更加依赖脱贫人口的发展能力来驱动。然而,由于受到多重外部性约束的影响,脱贫农户的发展能力普遍匮乏,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钳制互动下形成恶性循环,成为阻碍脱贫农户发展的内在桎梏。因此,应在破除外部性约束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举措培育脱贫农户的发展能力,使他们长期陷于困境的状态发生根本性逆转,进而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行能力 脱贫农户 发展能力 提升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潇 陈俞全 聂凤英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对于加强脱贫农户风险管理,保证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稳定具有启发性作用。文章在厘清韧性概念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应用于脱贫农户风险管理实践的基本范式,并对比传统脆弱性治理理念,指出其动态调整与学习演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韧性治理理念在政策层面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认为,韧性治理在肯定外生风险对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正面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依托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增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适应、转变和学习能力,帮助脱贫农户更好地处理与外部风险的互动关系,对于避免规模性返贫,提高脱贫农户抗风险水平具有显著政策价值。
关键词:
风险管理 适应性循环 韧性测度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潇 陈俞全 聂凤英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对于加强脱贫农户风险管理,保证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稳定具有启发性作用。文章在厘清韧性概念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应用于脱贫农户风险管理实践的基本范式,并对比传统脆弱性治理理念,指出其动态调整与学习演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韧性治理理念在政策层面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认为,韧性治理在肯定外生风险对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正面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依托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增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适应、转变和学习能力,帮助脱贫农户更好地处理与外部风险的互动关系,对于避免规模性返贫,提高脱贫农户抗风险水平具有显著政策价值。
关键词:
风险管理 适应性循环 韧性测度 乡村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勇
职业发展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为:一是教师层面:兼职教师应重视自身师德建设,以及坚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二是院校层面: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制定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校本培养体系。三是企业层面。企业应转变传统观念,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考核制度建设。四是政府层面。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促进校企合作,为企业参与教学工作提供经济保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雪 崔冉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激发脱贫农户有效创业,促进其可持续增收,从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利用202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探讨社会资本、土地流转与脱贫农户创业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脱贫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其土地流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对脱贫农户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脱贫农户创业,且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组的回归呈现典型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在东部地区对脱贫农户土地流转和创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中青年人通过社会资本促进土地流转和创业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中年人次之,老年人并不显著。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土地流转 脱贫农户创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瑞红
通过分析广西就业总体情况,以及一、二、三产业就业变动与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初步提出工业经济在带动就业、提升产业脱贫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进而选取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三项指标,进一步分析出能够提升产业脱贫能力的潜力行业为消费品工业。新时代下,加快广西工业就业带动提升产业扶贫能力仍存在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认知度低、对新商业模式了解不够全面、就业挤出效应明显等问题,也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增多、结构性失业加剧、大学生农村就业兴起等新特征。因此,广西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还需健全人才支撑机制,完善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强化广西工业就业对产业扶贫能力的带动提升作用。
关键词:
消费品工业 产业脱贫 就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丹萌 万君
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完成,我国迈进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产业、生态、人才、治理的同步推进为脱贫地区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县域作为城乡重要的关键纽带,是脱贫地区巩固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突破点。以县域发展能力的内涵和阶段演变入手,对脱贫地区现阶段县域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总结,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对脱贫地区如何夯实县域发展实力、提升内生动力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
脱贫地区 县域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兰宇 张鹏
基于2021年渝、滇、黔三省(市)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17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本文测算过渡期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脱贫不脱政策”的防止返贫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脱贫不脱政策”防止返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脱贫不脱政策”具有防止返贫效应,但不同类型的帮扶手段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来看,发展型帮扶手段能够有效防止返贫,但该类型帮扶手段对低返贫风险脱贫农户的政策效应更强;而兜底型帮扶手段仅对高返贫风险脱贫农户发挥防止返贫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发展型帮扶手段能够通过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激发脱贫农户务工积极性降低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而兜底型帮扶手段则不通过这一路径影响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技能培训能够激发发展型帮扶手段的防止返贫效应,兜底型帮扶手段“退出”不会对低返贫风险脱贫农户产生明显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分类优化调整过渡期帮扶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完善“脱贫不脱政策”的瞄准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同发展的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之路意义重大。文章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必然性,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主要阻碍,探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打下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脱贫攻坚 双赢 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刘姜
基于2018年重庆市3个贫困县脱贫农户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LVI模型精准度量生计脆弱性,实证检验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扶持贷款政策、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安居房工程政策对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扶贫项目开发政策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地区异质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扶贫政策是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软环境,精准识别扶贫政策的影响效应、因地制宜地建策施策有利于促进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脱贫农户 生计可持续性 扶贫政策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齐利平
聚焦提高脱贫质量,确保长期稳定脱贫,是今后三年山西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面对贫困地区自然禀赋较差、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较弱、产业扶贫实施层次较低、攻坚重点群体难度较大等主要障碍,建议山西省从政策支持、科技投入、多产融合、社会保障层面予以破解,创新扶贫搬迁与就地脱贫支持举措、创新观念转变与科技融入教育方式、创新产业扶贫与多产融合发展途径、创新基层卫生与农村养老构建体系,并立足脱贫攻坚"后三年"和"三年后",科学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与因地制宜、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三层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小溪 王磊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了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进脱贫农户生活持续改善的重要时期。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全面剖析脱贫农户生活持续改善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并从生计资本积累、生计策略优化、生计能力和脱贫动力提升等层面提出促进脱贫农户生活持续改善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铃 刘晓昀
农业仍然是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如果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能够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即使按照最新贫困标准,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也所剩无几。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农户农业生产中的中间物质产出效率低下以及劳动投入不足。鼓励贫困农户增加劳动投入和提高其中间物质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其农业收入进而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博发 李聪 李树茁 王昕红
在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的背景下,亟待超越减贫的视角,从全面发展的层面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易地搬迁政策对妇女群体的影响。以往与易地搬迁相关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政策减贫效应和作用机制,较少从定性分析出发。基于此,基于对陕西、贵州等省份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实地调研与访谈,从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易地搬迁政策影响农村妇女脱贫与发现的路径与机理,以期厘清政策对妇女群体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后妇女能够实现脱贫与发展主要是家庭生计压力下妇女主动参与和后续帮扶措施所形成的“拉力”,与男性外出务工后妇女被动成为家庭与社区建设主体所形成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易地搬迁政策对妇女脱贫与发展的作用路径包括外在条件与内在潜质两条路径,其中外在条件包括功能保障和发展赋权两个维度,内在潜质包括能力建设和意识塑造两个维度;在易地搬迁政策作用下会对妇女个体和家庭产生双重影响。此结论可对公共政策与妇女发展研究进行补充。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常瑞 金开会 李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前"三农"发展的差异化、不均化、滞后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也为更好地巩固与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帮助贫困村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稀少到量增",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帮助脱贫村实现产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丰富",这是脱贫成果的延续。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成为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国家层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剖析研究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选择不同产业项目的脱贫乡村在摘帽以后巩固扶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