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9)
- 2023(11212)
- 2022(9502)
- 2021(8746)
- 2020(7320)
- 2019(15830)
- 2018(15411)
- 2017(29289)
- 2016(15889)
- 2015(16913)
- 2014(16667)
- 2013(16194)
- 2012(15137)
- 2011(13746)
- 2010(13682)
- 2009(12786)
- 2008(12904)
- 2007(11705)
- 2006(10354)
- 2005(9159)
- 学科
- 济(63687)
- 经济(63508)
- 管理(47795)
- 业(43964)
- 企(37803)
- 企业(37803)
- 方法(29230)
- 数学(22805)
- 数学方法(22567)
- 学(18910)
- 财(18195)
- 中国(17343)
- 农(16662)
- 业经(15706)
- 制(14225)
- 理论(13773)
- 环境(13747)
- 和(11804)
- 贸(11685)
- 贸易(11680)
- 易(11273)
- 务(11228)
- 财务(11209)
- 财务管理(11180)
- 地方(11122)
- 农业(10932)
- 划(10889)
- 企业财务(10796)
- 银(10462)
- 银行(10424)
- 机构
- 大学(240751)
- 学院(235752)
- 济(93203)
- 经济(91095)
- 管理(86039)
- 研究(82886)
- 理学(75223)
- 理学院(74206)
- 管理学(72712)
- 管理学院(72288)
- 中国(60135)
- 科学(54816)
- 京(50658)
- 农(46613)
- 财(44619)
- 所(43482)
- 研究所(39965)
- 业大(39443)
- 农业(37018)
- 中心(36492)
- 财经(36205)
- 江(35101)
- 经(33035)
- 范(32454)
- 师范(32027)
- 北京(31093)
- 经济学(29673)
- 院(29634)
- 州(27913)
- 财经大学(27077)
- 基金
- 项目(163580)
- 科学(129135)
- 基金(122403)
- 家(110930)
- 国家(110028)
- 研究(109945)
- 科学基金(93204)
- 社会(74833)
- 社会科(69975)
- 社会科学(69946)
- 基金项目(65302)
- 自然(62652)
- 省(62505)
- 自然科(61293)
- 自然科学(61269)
- 自然科学基金(60229)
- 划(54029)
- 教育(50027)
- 资助(48505)
- 编号(40499)
- 重点(37560)
- 部(36111)
- 创(33806)
- 发(33621)
- 科研(32283)
- 成果(32269)
- 计划(31794)
- 国家社会(31722)
- 创新(31635)
- 教育部(30384)
- 期刊
- 济(102516)
- 经济(102516)
- 研究(67548)
- 学报(49383)
- 中国(46102)
- 科学(41986)
- 农(40508)
- 大学(36098)
- 财(35369)
- 学学(34487)
- 管理(29882)
- 农业(26859)
- 教育(21811)
- 财经(19721)
- 融(18728)
- 金融(18728)
- 经(16926)
- 经济研究(16626)
- 业经(14983)
- 技术(14947)
- 版(14152)
- 业(14073)
- 问题(13690)
- 业大(12769)
- 科技(11848)
- 资源(10775)
- 农业大学(10747)
- 贸(10552)
- 技术经济(10372)
- 商业(10357)
共检索到340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延吉 林钦熙 朱春武 茅明睿 姜冬睿
为揭示街道眼与防卫空间理论的分歧源头和适用条件,论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整合法律文书、定位服务、街景图像、兴趣点等多源大数据,将犯罪机会与社会生态理论置于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了可渗透性环境对盗窃犯罪分布的影响以及社会解组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密度、功能混合度、路网密度、沿街通透性等可渗透性特征与盗窃密度整体呈现正向关联。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社会生态分异而变化,随着居住不稳定性、途经人员流动性、就业人员流动性、人口异质性、社会经济弱势地位等社会解组程度的加深,可渗透性环境的犯罪引致作用将不断放大,防卫空间理论更具适用性。而在社会结构稳定的社区中,街道眼能够发挥自然监控作用,街道眼理论的解释力更强,现实生活中该类社区仍属少数,盲目采用新城市主义设计方法恐会加剧安全风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盗窃犯罪的高发低破一直是困扰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问题,探究空间区域内的发案规律和特点对于盗窃犯罪的打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时空角度出发,以盗窃案件发案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时间序列的发案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实现稀疏矩阵的问题优化,再通过K-means聚类法对犯罪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最终在形成的分异格局下深入分析发案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辖区派出所盗窃犯罪空间划分为5类,其中发案热点空间多为人口结构变化性大、人员流动性强、城乡环境交织复杂的区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新宇 陈鹏
为了分析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入室盗窃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论文收集了北京市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和2019年同一时期的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PAI(predictive accuracy index)指数等方法比较了疫情防控前后犯罪热点的变化,从路网密度、POI多样性等环境特征以及发案地点、重复作案等角度对发生明显变化的犯罪热点的环境特征和案件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疫情防控措施对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主城区内的入室盗窃类案件数量大幅下降,2020年一级响应期间的日均发案量较2019年同一时期降幅达66.8%;(2) 2019年出现的8个主要犯罪热点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呈现出明显衰减现象,其中5个热点基本消失,3个热点有所减弱;(3)出现衰减的热点普遍具有交通便利性好、要素多样性高、发案地点集中、犯罪人重复作案明显等特点;(4)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居家隔离和社交限制等措施对犯罪人的作案机会形成压缩、公共场所的实名查验对犯罪人的匿名性形成削弱是疫情期间犯罪数量下降和热点效应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犯罪预防和警力资源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滋椀 姜超 汪婕 刘璐 陈鹏 董齐芬
新冠疫情的爆发会对区域内犯罪数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否显著改变了犯罪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论文选择始终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8年2月—2021年7月城市盗窃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后,研究区内盗窃犯罪月均数量较疫情前降幅达53%,并持续在100~200起之间波动,而其日内分布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2) 2020年2月—2021年7月,研究区内盗窃犯罪热点较疫情前有明显减弱、减少,且其犯罪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3)针对疫情前的12个典型犯罪热点区域,其月均犯罪数量在疫情后的降幅在52%~78%之间,其分季度的时间演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4)根据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三角理论,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7类具体措施可对各区域的犯罪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犯罪空间演变规律和制定科学的犯罪防控策略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源
中国城市进入高速建设阶段,城市空间形态日益陷入碎片化的境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相互隔离,缺乏足够的交往机会,难以建构一个和谐发展与相互合作的城市公共社区。城市规划机制对此应有积极的干预,采用可渗透的街道网络布局,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城市生活,并为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
关键词:
城市生活 街道 可渗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敏玲 毛媛媛 黄伟
试图借助空间句法,分析街道两抢一盗犯罪的案发情况与街道网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量化分析探讨街道案发密度和空间句法整合度指标所表征的街道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可理解度较高、空间内部关系密切、与外部周边地区联系紧密的地区,两抢一盗犯罪发生可能性较低;具体到每条街段,车行活动的频繁程度也与两抢一盗犯罪有关联,车行活动的街道案件密度较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熠孟 李卫红 王昕
毒品犯罪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犯罪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已有文献对毒品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较少从微观尺度对毒品犯罪热点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论文以SZ市NH、DM街道内社区为例,基于毒品犯罪案件数据,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时空扫描识别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结合用地类型、动态人流量等数据定量分析毒品犯罪案件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毒品犯罪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地区和城中村地区,且城中村的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的起始时间较商业发达地区更早,影响范围也更大;②毒品犯罪在不同用地类型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住宿旅游娱乐""商业百货批发零售""餐饮经营服务品牌"3类用地类型与毒品犯罪具有高度相关性;③人流量高热区的面积占比与毒品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热区面积占比大于5%或为0时,能够抑制毒品犯罪的发生;高热区面积占比在0~5%之间,能够促进毒品犯罪的发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建雄 鲍甫成 姜笑梅 周明
试样(2×2×5cm)在温度120℃和100℃两种饱和水蒸汽条件下分别汽蒸处理8小时,然后置于大气中干燥至含水率为10%左右时,采用水上升置换气流法进行渗透性测定。汽蒸试样的渗透性分别与其纵向相邻接的未汽蒸、含水率约10%的对照比较,并进行成对比较分析t检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木材性质不同,汽蒸作用引起木材解剖上、化学上的变化也不同,因而汽蒸处理对木材渗透性的影响各异。红松气干边材、心材经120℃和100℃汽蒸处理后渗透性分别较未汽蒸者提高约60、90%和40、130%;长白鱼鳞云杉生材边材经120℃汽蒸后和气干心材经100℃汽蒸后渗透性分别较未汽蒸者约提高326和80%;成对比较分析t检...
关键词:
渗透性,汽蒸,纹孔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英姿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外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层面的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研究到微观层面的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与犯罪关系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国外CPTED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国外社区空间环境要素,如领域感、监视性、空间维护、入口控制等与犯罪存在显著关联,强化这些要素表象,可以有效地抑制社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
社区 空间环境 CPTED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延吉 朱春武 秦波
既有犯罪地理研究存在"重犯罪数量、轻犯罪危害""多横向分析、少纵向分析""求本地影响、弃空间依赖"等局限。为此,论文利用2012—2017年北京刑事案件、兴趣点、道路网等3期面板数据,以个案刑罚结果衡量其社会危害性,探究犯罪发生数量与危害程度的空间结构,厘清建成环境对两者的影响异同。研究表明:①犯罪数量与危害均呈集中集聚格局,但犯罪危害的集中程度高于数量、集聚程度低于数量、稳定程度相对偏弱。②如防卫空间理论所言,高强度土地利用、多样化城市功能、通达的次干道支路网、邻近诱发地都对犯罪数量和危害发挥正向作用,后者所受影响更大。③建成环境的上述影响大多存在空间依赖,3D维度和商业场所具有集聚溢出效应,管制较严的教育科研机构、公园广场、旅馆、公交站、停车场、居民区表现出内低外高式的空间竞争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遥 元微
在我国,围绕企业所进行的融资结构理论分析虽然非常全面而深入,但这些理论分析、模型假设都是根据西方资本市场的实际而做出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很短,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有天壤之别,其资本结构如何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资本结构 适用性 中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潇逸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两种财产性犯罪,由于二者的犯罪构成存在重叠与包容的现象,譬如行为方式、主观目的、侵害对象等方面。理论界对于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一直存有争议。作为侵犯财产类的两个重要罪名,其定性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量刑是否适当,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两罪在各种方面的区别,进而真正厘清两罪的界限。
关键词:
盗窃罪 侵占罪 界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钟德刚 范刚常 朱德林
盗割通信电缆的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单独构成盗窃罪或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还存在此罪与彼罪的竞合,在刑法适用中存在多种定性。但由于最高法司法解释中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定罪起点过高,导致对犯罪打击不力。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司法解决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智 邱念坤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汇率水平调整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历史数据、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认为仅靠汇率水平的调整可能不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顺差做出调节。在此基础上,笔者收集了1985-2004年的相关数据,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理论——货币主义理论,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外汇储备与国内信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系数为-3.613,说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对国内信贷数额的调整来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关键词:
汇率水平 国际收支 国内信贷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必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渗透意识,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