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37)
2023(16271)
2022(14026)
2021(13082)
2020(10956)
2019(24782)
2018(24555)
2017(47377)
2016(25806)
2015(28736)
2014(28590)
2013(28318)
2012(25847)
2011(23311)
2010(22953)
2009(21070)
2008(20283)
2007(17741)
2006(15684)
2005(13131)
作者
(75910)
(63514)
(62844)
(59597)
(39903)
(30614)
(28338)
(25000)
(24051)
(22150)
(21516)
(21332)
(19969)
(19762)
(19491)
(19236)
(19199)
(18633)
(18246)
(17927)
(16002)
(15342)
(15180)
(14557)
(14338)
(14136)
(14012)
(13926)
(12826)
(12738)
学科
(101004)
经济(100884)
(73208)
管理(67907)
(51283)
企业(51283)
(49428)
方法(43770)
数学(37423)
数学方法(37040)
农业(32966)
业经(26428)
中国(25206)
(23926)
(22728)
地方(21858)
(18555)
贸易(18548)
(18213)
(18015)
环境(16889)
技术(16031)
理论(15893)
(14922)
(14783)
(14175)
财务(14115)
财务管理(14091)
(13991)
银行(13923)
机构
学院(364523)
大学(360989)
管理(143247)
(139973)
经济(136898)
理学(125362)
理学院(123965)
研究(122230)
管理学(121813)
管理学院(121185)
中国(90130)
(82448)
科学(80766)
(76482)
业大(64944)
农业(64177)
(61926)
(60401)
研究所(57166)
中心(56495)
(52490)
财经(49414)
(48780)
师范(48220)
北京(47364)
(45226)
(43885)
(42731)
农业大学(41120)
经济学(40535)
基金
项目(259581)
科学(202011)
基金(186780)
研究(185861)
(165487)
国家(164049)
科学基金(139229)
社会(116374)
社会科(109851)
社会科学(109818)
(103151)
基金项目(100907)
自然(92249)
自然科(89902)
自然科学(89873)
自然科学基金(88254)
(86162)
教育(83129)
编号(76302)
资助(75163)
成果(59636)
重点(57846)
(56426)
(55983)
(53970)
课题(51279)
创新(50291)
科研(49891)
计划(48259)
国家社会(47576)
期刊
(153573)
经济(153573)
研究(98258)
(81277)
学报(65913)
中国(65570)
科学(58421)
农业(55213)
大学(48836)
学学(46577)
管理(45452)
(42879)
教育(35141)
业经(31987)
(29321)
金融(29321)
技术(28074)
(26547)
经济研究(22287)
财经(22159)
问题(21982)
(20166)
科技(19188)
(18914)
业大(18767)
资源(18383)
图书(17484)
理论(16251)
技术经济(16217)
商业(16016)
共检索到513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箭  杨舒悦  
社区居民是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国内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探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而忽视了政策制度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棱镜模型,将政策制度加入到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维度中,以自然遗产地神农架两个社区为例,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四维度与旅游发展满意度和支持度间的结构关系,探讨了自然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外,政策制度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满意度同样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特征看,居民旅游影响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旭玲  杨兆萍  陈学刚  
针对当前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景观视觉污染及景观破坏的问题,以新疆极具申报世界遗产潜力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敏感度评价方法,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旅游区段进行了景观敏感度的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基于实地调查,针对喀纳斯不同等级景观敏感度区旅游对景观视觉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旨在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箭  刘畅  David Knight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公园已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居民作为国家公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主体,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通过引入可持续旅游棱镜模型,构建居民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3个典型社区(木鱼、红坪、下谷坪土家族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空间区位社区居民的可持续感知差异及影响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相较于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在过渡及边缘社区发挥主导作用,政策制度影响感知在核心社区成为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2)国家公园建设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认知产生显著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3)旅游发展满意度对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满意度的中介效用随距离增加而衰减;(4)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可持续评价的空间分异呈现出独特规律。即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均高于过渡区;而环境和制度影响感知则由核心区向边缘区递增。为此,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全面衡量旅游发展效果,注重居民核心诉求,健全社区参与机制。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将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居民。同时通过差异化社区发展路径,提高所有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江敏  高洁  刘晶晶  
20世纪80年代末"后马克思主义"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福柯、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前瞻性、预见性阐释的出现,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对空间研究的热潮。空间正义,即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开始被引入到旅游地理的研究中。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从长远看,研究乡村遗产地对于提升居民获得感,进而推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各利益主体间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正义原则,通过对乡村遗产地居民的深度访谈,分析南靖土楼居民与旅游开发的13个矛盾表征。在研究南靖土楼居民点与参与旅游管理意愿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影响因素,从政府力量、资本逻辑、文化及其结构性力量、主体的认同与抗争四个方面提出谋求南靖土楼旅游发展与居民需求相平衡的策略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峰  明庆忠  侯兵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刘芳  
旅游者是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文章以武陵源景区为例,构建自然遗产地低碳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参与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低碳旅游环境、旅游者低碳消费习惯和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对其低碳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低碳旅游环境建设,旅游者低碳习惯培育在低碳旅游发展中的效应更加明显,所以低碳旅游开发中需要强化旅游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制和引导相结合的措施,不断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习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诗汝  罗湘阳  龚箭  
文章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发展法探讨不同生计方式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部不同生计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传统生计型社区居民的制度和经济可持续感知分别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旅游主导型社区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感知则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而对于旅游专营型社区居民,制度可持续感知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2)在三个结构关系模型中,满意度在经济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制度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存在。最后提出提高不同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满意度以及支持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诗汝  罗湘阳  龚箭  
文章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发展法探讨不同生计方式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部不同生计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传统生计型社区居民的制度和经济可持续感知分别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旅游主导型社区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感知则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而对于旅游专营型社区居民,制度可持续感知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2)在三个结构关系模型中,满意度在经济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制度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存在。最后提出提高不同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满意度以及支持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基于国际上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准则和对生态旅游内涵的3项基本共识,即坚持资源保护底线、保障社区受益、兼顾效益公平,无疑自然遗产地所开发的旅游活动必须是生态旅游。但与一般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不同,社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中的角色与功能稍有区别,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桂华  张一群  
生态补偿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造血式补偿是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对于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而言,以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培养其自我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具重要意义。旅游开发作为遗产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芬  钟永德  
以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地之一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应用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方式,以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视角来分析生态旅游者类群特征。研究表明,在以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构建的两维坐标系中,可以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分为友好型、破坏型、真正型、伪生态、可持续和偶尔型等6类;生态旅游者在环境意识、环境责任、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环境解说、居民利益和行为表现上均有差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市场仍然是一般生态观光为主,生态旅游为辅的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芬  钟永德  吴忠宏  张西林  
本文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游客旅游解说需求(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的影响,以指导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经营管理者对未来解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发现,在解说媒体选择上,游客偏好于带队解说、定点解说与咨询服务等人员解说方式,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与居住地对解说媒体的偏好有显著差异;在解说主题选择上,游客对森林、植物、动物、地质等较有兴趣,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对解说主题的兴趣也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宜聪  张捷  刘泽华  吴佳临  熊杰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撒莹  严国泰  赵书彬  
旅游城镇是中国自然遗产地发展管理的一个策略,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产地资源,促进城镇旅游发展,既推动乡镇建设,又带动了地方经济。黑龙江五大连池是典型火山地貌环境下的自然遗产地。在城镇建设中,由于其位于东北边境线上,不同程度受到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本文以这个旅游城镇为研究对象,力求说明特色风景、异域文化与中国旅游城镇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吕亚婷  古丽米·玛旦尼  朱怡婷  
本文采用对景区游客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新疆天山世界遗产地中的博格达遗产地(天山天池景区)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游客感知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内容效度检验来对比专家评价和公众评价的差异性问题。对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价值流失问题进行讨论,公众感知虽然不及专家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公众感知对遗产地的教育传播、长期保护、价值追溯以及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