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2)
- 2023(6610)
- 2022(5642)
- 2021(5408)
- 2020(4704)
- 2019(10707)
- 2018(10787)
- 2017(21026)
- 2016(11459)
- 2015(12919)
- 2014(13003)
- 2013(12618)
- 2012(11235)
- 2011(10142)
- 2010(10492)
- 2009(9630)
- 2008(9409)
- 2007(8449)
- 2006(7298)
- 2005(6479)
- 学科
- 济(45194)
- 经济(45153)
- 管理(32546)
- 业(31082)
- 企(26514)
- 企业(26514)
- 方法(24729)
- 数学(21920)
- 数学方法(21383)
- 中国(10962)
- 学(10954)
- 农(10860)
- 财(10425)
- 理论(9769)
- 业经(9112)
- 制(7876)
- 技术(7666)
- 地方(7459)
- 银(7072)
- 农业(7064)
- 银行(7062)
- 务(7056)
- 环境(7013)
- 财务(7012)
- 贸(7009)
- 贸易(7003)
- 财务管理(6995)
- 易(6818)
- 和(6763)
- 行(6706)
- 机构
- 学院(162250)
- 大学(159975)
- 管理(62113)
- 济(59853)
- 经济(58389)
- 理学(53992)
- 理学院(53402)
- 研究(52263)
- 管理学(51918)
- 管理学院(51642)
- 中国(39107)
- 科学(35212)
- 京(34167)
- 农(28584)
- 财(27528)
- 所(26971)
- 业大(26590)
- 研究所(24878)
- 中心(24400)
- 江(23899)
- 农业(22698)
- 财经(22252)
- 北京(21293)
- 范(20397)
- 经(20178)
- 师范(20115)
- 州(19836)
- 技术(19774)
- 院(18933)
- 经济学(17845)
- 基金
- 项目(113359)
- 科学(88890)
- 基金(81682)
- 研究(78424)
- 家(72848)
- 国家(72312)
- 科学基金(61909)
- 社会(47896)
- 省(45897)
- 社会科(45502)
- 社会科学(45485)
- 自然(42750)
- 基金项目(42587)
- 自然科(41842)
- 自然科学(41832)
- 自然科学基金(41064)
- 划(38836)
- 教育(38226)
- 资助(35173)
- 编号(31524)
- 重点(26076)
- 成果(25054)
- 部(24091)
- 创(23864)
- 发(23359)
- 课题(22598)
- 计划(22345)
- 创新(22223)
- 科研(21901)
- 大学(20664)
共检索到228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萍 祝志杰
可持续性系统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文章依据这6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不同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系统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作用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可持续性系统模型。
关键词:
可持续性 模型构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丽君 邓启云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投入程度较低的现象,这严重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职学生克服原有惯习并主动投入学习的改变,成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发现这一改变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调整行为并持续投入。而行为的调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和生境互动共同作用下,学生不断修改解读意义的结果。行动和意义的持续调整、修改源于动态的作用机制,即实践—理性—自我的螺旋上升和个体群体的实践互构机制,中职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有效多维互动实践中逐渐提升理性和自我,提升的理性和自我又会促进更深层次的互动实践,从而实现从不学、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学,实现持续学习的可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晔枫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毛晔 姚玉蓉 张星
着眼于可持续性,大型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三维模型包括时间维、领域维和影响维。从时间维审计短期和中长期效益,从领域维审计项目内、外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从影响维审计项目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可持续性 公共工程 绩效审计 三维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延军 吴伟伟
可持续性消费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本文建立了评价可持续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及可持续消费水平的评价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实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可持续水平评价方法。
关键词:
可持续性消费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殷金朋 贾占标 袁埜
文章运用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1981年~2013年间国债规模对经济增长、私人投资以及通货膨胀的效应,以考察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现存国债规模对经济增长和私人投资存在短期与长期的"倒U型"负向效应,在中期则表现为"单峰型"的正向冲击;国债规模已经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私人投资及通胀变动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中国现存国债规模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
国债规模 可持续发展 SVAR模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郭义强 张亚男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综合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因素出发,构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吉林省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土地整理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良,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及管理机制均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并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和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中,表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大安市土地整理在工程措施、经济社会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在后续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涂立桥
文章以我国1978~2006年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分数阶积分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结果发现分数积分参数明显小于1,表明我国的财政赤字序列至少是围绕均值回复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赤字财政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国债 分数阶积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建洲 寇文正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是森林资源系统对人类满足其需求的约束 ,其内在动力机制在于森林资源系统的内在持续能力和外部支撑调控能力的统一 ,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协同 .其实质是人 -森林资源系统协同关系的反映 ,这种协同关系可以用人地协同论原理描述
关键词: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 动力机制 人地协同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延军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性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而人类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充分遏制人类的不当消费,走可持续性消费之路,科学且合理地消费,才能够保护环境,逐步消除生态危机。文章阐释了可持续性消费的内涵,确定了评价可持续性消费水平指标体系的原则,从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分四个层次65个初级指标建立了评价和监测我国可持续性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可持续性消费的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
可持续性消费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宇辉 彭希哲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athis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 ;然后对中国 2 0 0 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1.4743 5hm2 ,而人均承载力只有 1.0 5 3 0 6hm2 ,生态赤字为 0 .42 12 9hm2 ,中国发展具有强不可持续...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可持续性度量 中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胡航 李雅馨 郎启娥 杨海茹 赵秋华 曹一凡
本研究基于图式、格式塔、认知负荷、ACT-R和APOS等认知与学习心理理论,全面审视了历时三年的深度学习实证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和研究案例,从认知过程、学习内容、教学行为和资源表征态四者的对应关系角度解析了S-AICG深度学习发生过程,设计了深度学习课堂的设计模型;以数学学科为例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模型,并从表征、交互、调适、建构和生成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本研究基于循证的研究,从教育实践中解析现象、总结规律,丰富并发展了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和理论体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进展 文庭孝
文章从数字人体信息聚合宏观发展环境和微观现实需求研究着手,阐释“人体信息”“数字人体信息”“信息聚合”“数字人体信息聚合”的理论内涵,梳理数据来源,构建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模型,探讨应用前景。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数据来源主要有公开数据、授权数据和保密数据。文章构建基于特征标签、融合知识图谱和基于应用场景的3种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模型,探讨其在健康评估与疾病预测、身份识别与网络安全和商品推荐与智能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