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2)
2023(7957)
2022(6728)
2021(6059)
2020(4748)
2019(10950)
2018(10695)
2017(20258)
2016(11042)
2015(12478)
2014(12484)
2013(12333)
2012(12028)
2011(11262)
2010(11870)
2009(10788)
2008(11080)
2007(10131)
2006(9512)
2005(8882)
作者
(34209)
(28704)
(28551)
(26824)
(18617)
(13652)
(12787)
(11020)
(10999)
(10504)
(10017)
(9616)
(9506)
(9319)
(9258)
(8688)
(8460)
(8369)
(8258)
(8255)
(7480)
(7195)
(7085)
(6646)
(6594)
(6480)
(6449)
(6437)
(5845)
(5804)
学科
(53439)
经济(53390)
(32528)
管理(30161)
(25188)
企业(25188)
地方(18725)
中国(18555)
(16520)
方法(14354)
业经(13833)
农业(11578)
数学(11324)
数学方法(11141)
(10664)
地方经济(10623)
(10533)
(10249)
银行(10231)
(10159)
金融(10158)
(10058)
(9881)
(9544)
贸易(9532)
(9407)
(9147)
环境(8614)
技术(8613)
(8420)
机构
学院(167780)
大学(165350)
(68614)
经济(67043)
研究(65427)
管理(60108)
理学(50143)
理学院(49431)
中国(49428)
管理学(48548)
管理学院(48214)
科学(40023)
(37255)
(34602)
(31719)
研究所(31197)
(30086)
中心(28185)
(28074)
(25853)
师范(25601)
北京(24305)
财经(24196)
(23450)
业大(23315)
农业(23248)
(22731)
(21718)
(20481)
师范大学(20440)
基金
项目(103218)
科学(81205)
研究(77241)
基金(72513)
(63498)
国家(62896)
科学基金(52786)
社会(48276)
社会科(45716)
社会科学(45702)
(41662)
基金项目(37561)
(35159)
教育(35135)
自然(32856)
自然科(32075)
自然科学(32066)
编号(31845)
自然科学基金(31487)
资助(29643)
(28834)
成果(27333)
重点(24046)
课题(23926)
发展(23334)
(22901)
(22239)
(21501)
创新(20037)
(19457)
期刊
(89034)
经济(89034)
研究(55017)
中国(40143)
(29760)
科学(25520)
学报(25421)
管理(25184)
教育(23294)
(22597)
农业(20363)
(19294)
金融(19294)
大学(19189)
学学(17810)
业经(16355)
技术(14837)
经济研究(13650)
财经(11866)
问题(11431)
(10517)
(10261)
(9300)
世界(8867)
国际(8777)
图书(8697)
(8668)
论坛(8668)
商业(8658)
现代(8388)
共检索到275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人类的发展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当代社会正处于发展观急剧转变的关头。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它是以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它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君浒  杨祝良  杨献忠  
总结南京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背景、进展、成果与经验,讨论城市地质工作要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南京城市地质工作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地质安全的重大意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宜勇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如今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首先,高质量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葛道凯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本文系统梳理和研究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认为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内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思想方法,并做了重点解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际刚  
一、应急产业的概念与内涵。根据有关法律和我国现实国情,应急产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应急产业,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银付  
在变动不居、日日以新的终身学习时代,继续教育与首次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要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这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学校教育和学校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培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性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根本举措。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贯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基础,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科技和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整合式创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性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根本举措。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贯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基础,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科技和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整合式创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任重  李溪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本质上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改变传统粗放式生产消费方式为目的,通过将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范围内,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应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马晓珍  
文章认为,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国家独立,人民民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强盛国家建立了基础。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强国战略思维,包括坚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制定科学规划、用国家力量来振兴工业和坚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孙中山战略的实践者,陈良佐在他的几十年生涯中,始终思考国家命运,思考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广西发展,用自己的实践为广西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忠强   成文雅  
数字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现实课题。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在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数字化转型困难、人才支撑薄弱、资源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今后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建设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人才队伍、推进数字生态文明资源与平台建设、完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体系,力求提高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永红  刘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思博  王得坤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必然逻辑,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超载、资源枯竭、人力资本流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挑战。因此,探究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意义重大。文章首先,总结、镜鉴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历程,理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逻辑。其次,分别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资源、人力资本积累三个层面阐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最终提出"一转变、二推进、三完善"的战略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